写文章|韵文

图片来源| web

祝贺保时捷登上众多平台热搜,但这热搜不是因为做了什么好事,而是因为坏事传千里。

按说这样一个有着多年辉煌的品牌,正常情况下,消费者对此应该都是发出一些“我的Dreamcar”之类的发言,结果现如今,却因电动调节转向柱而收获一种负面言论,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情的起因是保时捷称缺芯原因,将电动调节转向柱减配为手动调节转向柱,但在车主方面遇到了减配未被告知的问题;此外,保时捷称后续将免费还原,但最终取消更换计划,且补偿不等额代金券的做法再一次引发消费者不满。

保时捷转向柱电动调节减配的事情已经沸沸扬扬,不光众多消费者对此不满,为自己维权,同时这一事件也在媒体圈当中产生广大回响。

随后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便是在保时捷新车TaycanCrossTurismo国内的直播上市中,刷屏的内容和这台车有关的寥寥无几,相反,以“保时捷涉嫌消费欺诈”、“还我电动调节转向柱”等内容作为用户名的维权用户以刷礼物的方式充斥整个屏幕。

消费者的怒气值已经积累到了需要爆发的量级,保时捷这时候一看,“躲是躲不过去了,这届消费者看来有点不太好带,那我就给广大亲爱的消费者朋友写一封信吧。”

大家请注意,“一封信”这样的用词是保时捷官方给出来的,按说在我们的印象里,干出了这样的事情,怎么着也应该是一封道歉信吧,起码能表达出自身的歉意对不对?

不过保时捷可能觉得“我们和消费者关系好着呢,要不也没那么多人买我们的车是不是?再说了,我们这么大的公司,写封信就够意思了,你们也别再抓着我的小尾巴不放,给个台阶就完了。”

嘿,合着保时捷是以为我们跟他们装生气呢?在信中说一些官方的话、套话,狡辩一下自己的做法难道就能把这件事平息?未免太天真了。

我们来看看保时捷在信中是怎么说的,“从2020年开始,就一直受到缺芯的困扰。”

嗯,没错,这一点我们承认,毕竟不是一家车企面临这样的困难。

然后保时捷说了:“2021年下半年,我们从总部获悉,为了保证车辆的及时交付,部分车型配备的带电动调节功能的转向柱更换为手动调节的转向柱,以确保车辆交付后仍可实现方向盘位置调节功能。”

这么看好像保时捷还挺为消费者着想呢?按照保时捷的意思是,我们先把车给你,你先开着,然后我们后续通过改装来恢复这一功能,如果说现实当中保时捷真的是这么做的,我倒觉得这种做法还是不错的,也不耽误用车、也不耽误这个功能出现在车里。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显然不是这样,若是妥善解决也不会闹得这么厉害。主要原因就是保时捷对于这件事情的后续处理,我们接着看这一封信的后半部分内容。

这段话值得关注,“此前的恢复更换计划将置客户于持续的不确定性和无限期的等待中。因此,今年第一季度末,保时捷总部被迫决定,取消带电动调节功能转向柱的恢复更换计划。”

这什么意思,换不了就不换了?之前消费者花的钱就打水漂了?关键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就像抖音“蔡老板”所说,其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订到了保时捷的电动调节转向柱,并且表示货源充足,这可是实打实的打了保时捷一个耳光。

再来看看保时捷对于无法更换的补偿,就像前面提到的,仅仅给消费者一个2300元的代金券,买保时捷的人是差这点儿钱吗?还代金券,都这么耍我了,难道还想让我们消费者继续在你这消费?请问你这是4S店还是韭菜盒子?

而且根据网上的消息,一些消费者去保时捷询问如果加装这一功能需要多少钱?得到的回复是3万元,那之前保时捷给人家的代金券是什么意思?难道2300的代金券能够和3万元现金划等号?显然是非常欺负人的做法,关键是你保时捷违反了契约精神。

至此,不难看出为什么消费者开始对保时捷集中火力口诛笔伐,说到底,保时捷纯属活该。

通篇的这一封信在表达什么观点?很简单,我们不给配置是迫不得已,我们其实没什么错,错都是大环境带来的。此外,这些赔偿能称得上是赔偿吗?说难听点,这是把消费者当成不会算数的傻子了吧。

与此同时,我们还了解到一些信息,保时捷就这一问题在国内外用户上面形成了差异,据一些用户指出,北美市场的同类产品所配备的均是电动调节转向柱,并且在同样的缺少芯片问题上,北美的用户获得了500美元的赔偿。

这不禁让众多国内消费者的脑袋上弹出大大的问号,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们?要知道保时捷品牌在2021年的全球销量当中,国内市场销量为95617台,相对于欧洲市场的86160台、北美市场的70025台,国内完全是保时捷在全球的最大市场。

不光如此,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保时捷的最大单一市场,难道保时捷不知道中国对于其销量的重要性?答案肯定是知道的,但是高销量可能会给其产生一种错觉,保时捷可能觉得中国消费者离不开这个品牌,不管怎么样都会上赶着去买。

傲慢、粗鲁,这些词汇对于国内一些高端品牌来说用来形容其对待消费者的态度非常准确,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从这些品牌4S店开出来的究竟有没有一台裸车?消费者是不是都会被动消费很多选配在这些车型之上?

这些问题就不光是保时捷一家的问题,存在这些现象的品牌也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做法。很多时候消费者和品牌方的位置似乎发生了调换,本应消费者拥有的众多权力,例如选择权等,全部转移到了品牌一方,消费者的作用似乎就剩给你掏钱了。

再说个题外话,在国内市场要想混得好,就得摸清消费者的脾气,坦率来说,在国内的各行各业,消费者所喜爱的、所支持的大多是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亲和力的品牌,而且除了产品自身之外,消费者也越来越看重产品的周边价值或是服务附加值。

现在很多品牌就是仗着自己在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要么是同类产品当中自己品牌是“老大”的位置,所以就开始变得目中无人。

虽然在短期内消费者可能因为无法选择同类其它产品进行替代,但是这些品牌是想做一锤子买卖吗?难道不考虑一下当市场竞争程度猛增之后,消费者还愿不愿意看你们这张臭脸?

毕竟老话说得好,和气生财。而且不要忘了,中国市场不缺任何品牌,就算缺少某一品牌,这一市场依旧会顺畅运转,就拿汽车品牌来说,也没见谁离开国内市场后,市场就停转的。

所以对于保时捷来说,如今你作为一家背后实力雄厚的大品牌,对消费者进行一些不诚信行为,或是以满不在乎的态度应对发生的问题,该心生焦虑的不是消费者,反而是你品牌自身。

最后,从监管层面也应该出手了,任何品牌在消费者的权益面前都不该如此嚣张。【iDailyca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