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燃料汽车领域,本田的车辆质量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本田的发动机确实很优秀。特别是代号L15B的本田地球梦1.5T发动机,在雅阁上方具有8S的破白性能,关键油耗在7-8L之间,性能接近大众2.0T的低空板,但油耗和EA 20差不多。

都说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但这款发动机却没有国产车企山寨过!

都知道,国产车在10年前的起步阶段,大多都是逆向研发来实现造车的,比如早期哈弗H6、吉利博越的底盘是逆向研发老款CR-V、荣放的底盘而来,而当初大多数发动机也均为逆向研发的产物,比如长城的一代1.5T为三菱4G15T的复制品,吉利1.8T为二代EA888的逆向产物,直到2010年后来国产车企才从逆向研发慢慢转变为正向研发,但问题是同为1.5T发动机,国产发动机与本田1.5T的综合性能相差甚远,而且自主研发相比逆向研发要复杂很多,不仅耗时而且很费钱,那么为何国产车不直接山寨本田1.5T发动机呢?工程师表示:有心无力。

第一点:技术壁垒无法突破

逆向研发相比正向研发最大的区别在于,正向研发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先进技术,并且可申请技术专利保护,显然如此优秀的本田1.5T地球梦本身自然会拥有很多技术专利壁垒,那么想要实现逆向研发,就必须在绕过这些技术壁垒的情况下,实现对这台1.5T发动机的复制。

然而缸体材质、缸体数据、加工工艺这些都可以通过测量以及分析慢慢弄清楚,但有些核心技术却是无法被简单复制的。比如本田VTEC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电子控制系统,这是本田引擎的精髓所在,如果不能突破这一技术壁垒的话,那么逆向这台1.5T地球梦就毫无意义了,显然单纯的复制技术是不可行的,可以通过其他实现方式来达到VTEC的作用,可惜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如果具备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VTEC作用实力的话,国产1.5T的性能要比现在强多了。

第二点:材料以及制造精度和装配工艺达不到要求

可能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逆向研发就是简单的测量数据,然后按照比例将所有零部件在制造出一套就实现了逆向研发了,假如真的这么简单的话,那谁还会去搞正向研发呢?既费功夫还费钱,等别人研发完成后直接逆向研发不就行了吗?但事实是,逆向研发除了要绕过技术壁垒外,在材料以及装配工艺上还要达到被研究对象的水平。

一台发动机内部由多个零部件组成,虽然这些部件都是金属,但各自的组成成分却千差万别,因此也就具备了不同的属性。可能在很多关键部分,这些零部件的强度、膨胀系数、抗磨损系数都要十分精确,而这背后则是这个金属的材料组成,这点关乎到材料学,一般车企根本不具备单独解析材料的能力。同时零部件的精度和装配工艺也是一大关键,首先每个部件的公差相差1-2微米可能都会影响后期的运行,而且不同零部件之间物理属性的不同可能存在需要特殊组装工艺的出现,这一点在逆向研发时不可能了解到,甚至将原材料原原本本的送过了,很多国产车企未必能完全装好。

第三点:成本太高难以实现量产

汽车制造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一台高性能发动机的问世不仅仅代表着作为汽车厂商的技术先进性,对于数控车床、高端合金制造、工艺生产标准都具备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它是整个工业先进性的一个缩影。如果本田将1.5T的相关技术参数都公布给某国产车企,但它需要找到更高端的数控车床以及高端合金材料企业,而这方面一直是国内工业的短板,可能有很多企业能制造,但成本要高于很多日本企业,所以导致即便能掌握技术,但依旧无法实现量产。管中窥豹来看,国产车没有高性能发动机并不只是技术差,与国内整个工业落后也有一定关系。

当然,近几年国产车的正向研发实力大有长进,长城已经制造出3.0T+9AT这样的高端动力总成,显然此时国产车已无需再进行逆向研发,但有一点还是要承认,那就是当下国产车与合资车企的差距还不小,什么时候国产车也有了属于自己的1.5T地球梦,我们就可以彻底对合资车说拜拜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