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pquot喂,有优酷会员吗?借用一下话剧。& ampquot

& ampquot有腾讯视频会员吗?我想看我男神的电视剧。

“你居然还充了音乐会员?!?!太土豪了吧!”

我相信类似的对话,在大家的身边或多或少都会听过,付费订阅、付费会员功能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一直提高,但是对于不少人,尤其是老一辈的人来说,这种需要一直给钱才能获得服务,而非“买断制”的买卖,依旧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

毕竟想要用,就必须一直给钱,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无底洞”……那如果说,连汽车也开始搞付费订阅呢?

付费订阅不是新鲜事

别误会,我说的汽车付费订阅,并不是租车又或者外国常见的长租(Lease),而是指汽车内部某些软硬件功能的付费订阅。也就是说,这部分软件或者硬件其实在你的爱车一出厂的时候就已经装配到车辆上面,但是厂家却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屏蔽掉,让你无法随时使用。

除非……你加钱!

我们最早在汽车上接触到付费订阅功能,应该是当年那些最早涉猎智能副驾的传统品牌了,比如丰田(雷克萨斯)、通用以及一众豪华品牌,在当年都主打各种通过车机来联系人工后台实现各种服务的功能。比如当年我看到别人可以通过雷克萨斯的G-Book来接通人工服务,让对方帮忙设置导航并推送到车机时,还是感到非常震撼的。

然而,类似的功能随着手机/车机智能化时代的降临,已经变得无比鸡肋了,再加上在当时智能副驾功能每年续订往往都需要高额的费用(比如上面提到的雷克萨斯G-Book一年的费用就需要840元),因此慢慢地它们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而付费订阅第一次引起人们的争议,恐怕还是要从此前特斯拉的“付费开通座椅加热”开始。

在2020年,特斯拉中国宣布了“在线激活后排座椅加热”功能,车主们只要在线上支付2400元,便可以让自己原本没有后排座椅加热功能的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车型获得这项功能。这也就意味着,其实这台车在出厂的时候就已经为后排出座椅配备了发热丝,但特斯拉就是不给你用。

这件事在当时也是为特斯拉招来了不少的非议,有部分消费者觉得,自己既然已经买了车,就等于是为车上的所有硬件付了钱,那如果真的付了钱,硬件也已经安装了,那为何厂商又要额外收钱才提供功能呢?

更有人觉得,这是特斯拉变相逼迫车主们“加钱”,因为假如我们不付费升级,就等于在无形中承担后排座椅加热的成本,却又没有享受到这项功能。

奔驰、宝马相继“学坏”

特斯拉这样的品牌,不管搞出什么样的骚操作似乎都不新鲜,但是硬件付费订阅的这股风气,貌似却已经传染到了传统豪华品牌身上了。

日前,奔驰在官网宣布为旗舰级电动轿车EQS推出后轮转向付费订阅服务,车主们“仅”需要付出4998元,就能让自己的入门版EQS450+先锋版车型获得10°的后轮转向角度,而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入门版EQS车型,其实本身就拥有后轮的功能,只不过最大角度仅为4.5°而已。

在升级到10°的后轮转向角度以后,EQS这台车长超过5.2米的轿车,转弯半径将会被缩短至10.9米,灵活度甚至不输A级轿车。

这项服务一经推出,瞬间就引爆了舆论,首先,这意味着在硬件上,EQS的高低配车型后轮转向系统其实别无二致,但是为了区分开高低配的身份,奔驰却通过软件手段限制了低配车型的性能表现,同时还推出了堪称“天价”的按年付费服务。

虽然说,对于那些买得起EQS的车主来说,五千块可能只是“毛毛雨”,但是依旧有不少车主认为奔驰的这波操作多少有些败好感了。

无独有偶,一直与奔驰相爱相杀的宝马,在近日也因为付费订阅而被骂上了热搜。

据了解,宝马近期在韩国市场上线了一系列的硬件付费订阅服务。里面包括了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大灯亮度智能调节、模拟声浪、无线CarPlay等功能。

比如座椅加热,每个月收费需要24000韩元(约合人民币120元),而如果一次性订阅一年的话,则是需要收费约人民币1180元,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花费约2700元人民币来一次性“买断”这项服务。

至于方向盘加热,则是需要每个月67元,一年620元,永久使用权则是1500元。

虽然说目前如此“事无巨细”的订阅服务还仅限于韩国市场,但是一旦宝马觉得其中有利可图,那推行到全球市场应该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当然,在一片的骂声之中,也有人觉得付费订阅未必是一件坏事,比如消费者其实可以选择在冬天最寒冷的那一两个月里订阅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服务,而在其它没那么寒冷的时节就不必订阅这项服务了。

不过,有更多的人还是表达出了自己的担忧,比如在我们的一般认知之中,这类舒适性配置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豪华品牌应该提供的,而宝马的这种做法似乎就是想要在这些本该配齐的配置上额外获得收益。更有人担心,未来汽车厂商会不会越来越过分,将付费订阅覆盖到越来越多的基础配置上,甚至有人调侃,以后会不会连刹车油门喇叭都需要付费订阅才能使用呢?

付费订阅会不会变成潮流

车企们其实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付费订阅的探索,一方面,付费订阅显然能够为企业带来一笔可持续性的收入,另一方面,付费订阅也能增强自家的用户粘性。而随着OTA技术的发展,各种软硬件功能的开通与关闭对于车企而言已经变得“触手可及”,因此我们也能看到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研究付费订阅的可行性。

比如大众之前也在欧洲地区研究,能不能根据ID.3用户使用自动辅助驾驶的里程数来向用户进行收费,用得越多,收得越多,不用的话就不用交钱。

除了技术上的发展以外,车企想要降低生产成本,也是付费订阅发展的重要推手。比如前面提到的奔驰EQS,对于奔驰来说,虽然他们想要为高低配车型在性能上作出区分,但是与其采购两套不同的后轮转向系统,还不如向供应商大规模采购同一套“高配”系统,以压低采购价降低总成本,并通过软件手段限制低配车的性能,后续还能通过“订阅”再次收割一波,这样才是真正的利益最大化。

按照这样的节奏,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我们将会迎来这样的场面:汽车厂商生产出来的所有车,在硬件上都清一色为“高配车型”,而一些细化的功能则是需要我们通过付费订阅的方式才能实现,比如语音识别、座椅加热、座椅通风、按摩甚至是驾驶模式。

而这消费者则是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开通不同的功能,比如北方的用户可以选择开通各种加热功能,南方的用户则是可以选择开通座椅通风。这在未来,可能也是一种实现车辆配置“完全定制化”的另类方式。

就是不知道,以后在街边会不会冒出一堆挂着“奔驰刷车”、“宝马越狱”招牌的店铺呢?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