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忠祖

一个人的一生总会遇到猪队友。车企也不例外。——目前,很多车企喜欢朋友圈秀,但自己的零部件来自知名品牌供应商,说明有质量保障。

但事实证明,再强大的朋友圈也会有猪队友,特别是当这个猪队友能力还很强的时候,坑的就不是一家企业,而是整个行业。这样的队友在汽车行业也确实存在,例如高田气囊。

这家日本知名汽车部件供应商曾把自己的安全气囊卖向全世界。结果,出事了。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高田在气囊气体发生器中使用了与其它品牌不同的爆炸推进剂—硝酸铵还没有放干燥剂;而其它品牌安全气囊采用的爆炸推进剂为成本更高的硝酸胍。

硝酸铵长时间暴露在炎热或潮湿的环境中,分子结构就会变得不稳定,导致安全气囊在弹出时“出力过猛”,将固定气囊模块的金属部件炸裂,金属碎片飞溅,如弹片一般伤及车内人员。在美国甚至有车主被碎片当场穿透喉咙而身亡。

可以说高田不但把自己坑破产了,也几乎坑了所有车企。据统计,全球涉及高田安全气囊问题的车辆高达2亿台,车企要用几年的时间分批召回问题车辆。仅本田公司在截止到2015年的时候,就已经召回了1960万辆。可能是被伤的太深,痛定思痛的本田觉得靠人不如靠己,于是决定自研安全气囊。

近日本田对外宣布开发了一种创新前排安全气囊技术,旨在各种正面碰撞场景,以及带有角度的倾斜碰撞中,能更好地保护乘客安全。新安全气囊计划在2020年先应用于美国的新车上。

与传统气囊系统依赖一个充气舱不同,本田研发的新安全气囊使用了四个主要部件:三个充气舱——一个中央舱和两个向外突出的侧舱,以及两侧室底部一个可折叠的“三角板”,它们在仪表板上形成了一个类似棒球手套的凹型结构。

传统气囊弹出后就是个大气球,但人的头胸正面不见得每次都能被气囊的正中央“接住”。在很多实际事故场景下,人体和气囊的接触姿态并非最理想,很可能发生人脸从气囊的侧面“呲”出去撞到车内其它部位的情况。

所以,本田从棒球手套得到设计灵感,设计出这种手套气囊——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气囊结构在碰撞中都可以将人的头部牢牢接住,两侧“护翼”会自动向内收缩形成托架固定头部,同时缓冲两侧受到的撞击,减轻人员受伤的可能性。

据悉,本田这款新安全气囊的开发和测试由俄亥俄州本田北美研发中心与其安全系统供应商奥托立夫(Autoliv)合作开发。

其实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我们在奥托立夫展台也看到了类似设计理念的座椅安全气囊,它保护的是乘员的整个身体部分,与本田研发的头部安全气囊形成互补,将可以为车内乘员提供全方位的安全缓冲防护。

当然,这样一套安全气囊的成本应该也是价格不菲的,其次在布局空间上应该也要做出一些调整,至于什么时候在咱们国内才能看得到,等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