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X xDrive50公交车一周,我已经超过1000公里了。

汽车产业进入电动车一代后,iX代表了宝马在新时代面临的所有答案。

iX 的产品力,不管是动力、驾驶体验,当然包含了输出给驾驶的动力感受,还有操控、车辆对于道路行驶的反馈;乃至于座舱内,信息娱乐系统的界面与使用者体验,当乘员进入车内,对于车室用料、质感、氛围、空间、机能等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而 iX 的诞生,等于是宝马给了消费者下一个世代产品的清晰样貌,给予特斯拉一个强而有力的回应,包含了产品力与产品价格。

某个程度来说,我打从心里感谢特斯拉,若不是特斯拉横空出世,传统车企进化速度实在太慢。就算特斯拉已经攻城掠地,传统车企要嘛轻忽特斯拉的挑战、沉浸在过去燃油车带来的成功;要嘛还在担忧商业模式被打破而抗拒,推出的电动车还在打假球。随着特斯拉的成功,传统车企就算已经觉悟,尚有应对不及的窘况需要排除。宝马是最先醒来的车厂之一,而且也已经准备好面对这一局的竞争。

美丑见仁见智,但我认为 iX 造型相当具有未来感

先来看一下 iX 在外观内饰部分,我觉得可以值得一提的重点。像造型我就不多着墨了,美丑见仁见智,但我觉得 iX 外型上相当具有未来感,双肾型水箱护罩等部分,也保留了宝马传统的家族元素。
简单而言,我自己觉得近期宝马新世代的造型,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实车看起来比照片来得好看」。相信许多读者可以直接到展间看看,或者过一阵子在路上瞧见 iX 的身影,看看是不是认同我的观点。

至于车身尺码部分,iX 长宽高为 4,953×1,967×1,696mm、轴距为 3,000mm,与 G05 X5 的 4,922×2,004×1,745mm、轴距 2,975mm 相当,iX 大抵上同样是大型 SUV 设定,只是车长与轴距较 X5 长、车高则是与 X6 相似。

「减法」思维贯彻全车内饰,质感与科技感十足

走进车室之前,智慧 Comfort ACCess 系统就会自动点亮车外迎宾灯、并将自动车辆解锁。甚至现在 iX 搭载宝马手机数位钥匙 2.0 功能搭配 UWB 技术,带着 iPhone 不用将手机对着门把感应,人走近车辆同样会自动解锁;进入车内也可用 iPhone 取代传统钥匙发动车辆,相当便利;交车时也配有数位卡片钥匙、同样能取代传统钥匙的功能。

我觉得 iX 的车室内用料、质感相当具水平,而且水晶套件超级加分。iX 也是宝马旗下首款将座椅调整钮放在门板上的车系,这样的设计逻辑类似奔驰车款,而且就连座椅记忆功能也是水晶套件的一部分,将记忆 1/2、SET、座椅调节选单等四个功能按钮放在同一块水晶上,可说是相当精巧的工艺,按钮安排的位置逻辑上也相当人性化。

内饰焦点就是宝马新一代 iDrive 8.0 驾驶界面,包含 12.3 吋数位仪表与 14.9 吋中控筑构的曲面一体式双荧幕,加上面积超大的 HUD 抬头显示器,都带来有别于现行世代宝马车款的感受。至于造型独特的 6 角型方向盘,其盘径相当大,没有不好用,但我个人不太喜欢,方向盘转动起来的感受也相当轻手。

而 iX 的整个前舱可发现宝马设计新一代驾驶界面时,朝向「减法」的思维在打造,原厂沟通的名词是「Shy Tech 隐形科技」,不知道这部分是不是师法特斯拉,将不必要的按钮就尽量减少,像过去宝马车款经典的「1 到 8」按钮就不见了。在方向盘上的驾驶辅助系统操作按键也大幅简化,而驾驶辅助系统启动时、会在抬头显示器显示所使用的模式,不过显示的时间我认为有点太长。

「三条线」把 iDrive 8.0 最重要功能集中,比起系统里寻找容易

系统方面,我个人认为 iDrive 8.0 系统本身称不上好用,布局逻辑凌乱。还好原厂把最重要驾驶有关的项目,以「三条线」这样一个汉堡选单的模式,在中央扶手的木质饰板上设置了按钮。

所以这样我才发现到,原来如此!车内许多地方可触发 sub-menu 的「三条线」 无所不在,可说是减法思维下的重新布局,车内总计有 4 个地方可触发方块状的 sub-menu,4 个「三条线」对应包含座椅、车外灯光、车内灯光、驾驶与行车辅助等 4 大类功能。我个人认为不错、蛮直觉,比起在 iDrive 8.0 系统本身里面寻找容易。
sub-menu 虽然再深入一层的功能非常多,但各大类最常用的几个项目、会跟方块同样出现在第一屏,这个设计不错。

扩增实境的导航指引很炫,实用性也很高,只可惜只有中央 iDrive 荧幕会显示,不像奔驰还会显现在 HUD 中。

宝马的 360 度环景影像等相关辅助信息,原本就是业界最高水平,分辨率高,即便是灯光昏暗,类似 HDR 的运算,昏暗部分的细节也能清楚呈现。而且例如在小巷内穿梭,雷达侦测到靠近障碍物,会自动切换成环景视角、系统主动出现时机掌握的很好。
另外,环景镜头只要一遇到下雨,就会有我原本很困扰的镜头脏污;但后来发现 iX 原来镜头有清洁功能,而且不像 Taycan 只有后面,iX 是前后镜头都可以清洗。

而宝马iX 的自动停车辅助相当厉害,我第一次觉得有实用性,荧幕中选好倒车入库或路边停车的格位后,iX 就会很迅速的将车辆停妥,方向盘、排档、油门刹车的调整在过程中全部自动完成。另外,可记忆最后 50 公尺路线的自动倒车辅助很实用、尤其 iX 车身尺码不小,iX 在弯曲狭窄的防火巷车道也能记忆路线,直接帮助我倒退而出。

细节处理不俗、空间大,可惜后座椅背倾角不可调

细节方面,iX 像前后车门开启都采按键式,但实际上前后门板的下缘在置物区还有传统机械式把手。无窗框车门的开关声我觉得质感不好,像我有朋友还另外选配自动吸门,之后可以比较看看选吸门有没有改进。前座头枕的金属框设计我觉得不好,身形矮小的乘客会碰到头。
至于空调出风口可调方向、也可关闭,这我觉得相当方便,比起 Model 3 或 Taycan 要在荧幕中切换容易多了。至于电控全景玻璃车顶的效果不错,不论透明与不透明,都不晒。

而 iX 车室内的空间真的很宽敞,完全发挥纯电动车平台的优势,像前座 2 个座位中可穿透,而且前座真的很大、很舒服,甚至前座椅被调整几乎可以往后躺平、很厉害。甚至我开了 1,000 公里才发现原来有驾驶座按摩椅这个功能,亏大了!

后座部分空间也很大,只可惜全车车顶都没握把。另外后座椅背有点直,也没有办法调整,这是很多宝马车款的特色,像我身边有许多朋友最后因为家人对于后座椅背过直、而否决购买宝马。

后座未倾倒前的后厢容积公布为 500 公升,看似不太大,但 2 套球具轻松摆入。底板下方还有置物空间。

523 匹的最大马力,够用了!

一坐入驾驶座启动 iX,我认为 iX 的启动音效相当令人振奋。iX 也可以调整虚拟声浪,宝马有邀请奥斯卡金像奖得主配乐大师 Hans Zimmer 制作声浪音效,但目前还没有上线,未来将透过 OTA 直接下载至车内。

动力方面,iX xDrive50 多达 523 匹的最大马力、765牛.米的最大扭矩,加上可在 4.6 秒内从静止加速至时速 100 公里,动力当然没话说,而且加速上完全感受不到 iX 的尺码与重量,还需要追求更快吗?我个人认为是不需要了。

宝马对 D 档和 B 档的自信有所本,B 档单踏板设定相当实用

而宝马对驾驶体验的自信,也体现在 D 档和 B 档的设计上,iX 不像许多其他品牌的电动车设有动能回收调整拨片,而是像 Taycan 一样没有配置拨片。
我后来发现 iX 的 D 档与 B 档,都超级好用。D 档虽然有分为主动式、强、中、弱共 4 段可调,但基本上维持在主动式体验就相当好了,完全不需要去切其他的强、中、弱,D 档状态下的滑行体验更油车油门反应相当接近。

至于 B 档其实就是 One-Paddle 单踏板模式,同样超级好用,其减速力道够,在市区时可以借由很细腻的节奏、利用油门踏板控制车速,几乎完全不需去使用刹车踏板,绝大部分时间 B 档就能一次包含油门与刹车功能。

而台湾区市场导入的 xDrive50i 首批车,都需在基础上、额外强制选配后轴转向与前后轴气压悬挂。
这两项我个人认为反倒对 iX 的操控大加分,像后轴转向就有效缩短 iX 的回转半径,操控上的动态也会更为精准。而前后轴气压悬挂,开起来舒适性比没搭载的 xDrive40 更高,更有助于操控,而且还可以升高或降低车身。

至于驾驶模式调整,老实说这中间的差距感受不太出来,Sport 运动模式没有更运动,原本预设的 Personal 个人专属模式就很运动:至于 Efficient 节能模式感觉不出来节能,倒不如关掉冷气比较直接。

驾驶辅助相当好用稳定,但记得关掉 ACC「避免右侧超车」

驾驶辅助方面,我本来就对于宝马的 Personal CoPilot 驾驶辅助系统评价很高,这有一部份是因为我先前拥有过 G11 730i、所以相当熟悉。但我已没拥有宝马超过 1 年,中间改用像 Porsche、特斯拉其他品牌的界面,这次购入 iX 则是再重新使用新世代的BMW Personal CoPilot。

像特斯拉的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我觉得很好,但它常常跳出的警示声很吵。而且若没选配 FSD 的特斯拉,只要打方向灯、换车道,AutoPilot 就得重新操作打开;传统车厂的打完方向灯反倒不用重新设定,我觉得比较好。

回到 iX 的表现来看,它这次改为 ACC 的距离不能随时在方向盘上改变,而是要进到 iDrive 系统内调整,我觉得这项改变「见仁见智」,但却也足见 iX 的「减法思维」超级落实。车辆在驾驶辅助信息的提供,则可主要以 HUD 上面的显示一目了然,包含 3D 道路虚拟实境的显示。

iX 现在这套 5AU 驾驶辅助系统的 ACC 在使用时,我一开始用,发现除了跟正前方的车之外、也会受到旁边车道影响,很奇怪。后来找出原因,设定里面有一项「避免右侧超车」,而预设值却没有勾选?

交车一周里程破千公里,长里程几段体验心得分享

在 iX xDrive50 的电气性能表现部份,除了有着可用容量 105.2kWh(实际容量达 111.5kWh)的锂电池组,然后 523 匹的性能很赞之外,有关续航里程与耗能表现部份,由于我们还没用正式的「标准流程」进行测试,但我可以用几段我在破千公里的长里程经验,来跟大家分享 iX xDrive50 在续航、耗能、还有充电体验的表现。

花莲 Daka 充电

我从台北开到花莲和平台泥 Daka 园区进行 DC 直流电充电,抵达时为早上 8:33、剩余电量为 57%,接着我插上台泥 Daka 快充站的 CCS1 充电枪后,去上厕所、并顺便买咖啡;结束充电时间为 8:51,在这样约 18 分钟的时间充到 78%,等于充了 21%,台泥充电桩面板上显示为 23 度(kWh),而因为度数没有小数点,所以应该是充了 23.8 度。

值得一提的是,Daka 的充电设备是气冷枪,最大电流 200A,所以在采用 400V 系统的 iX 上面,充电功率最高只会到达 80kW,所以充电速度并没有很快。

花莲 Daka 开到台东铁花村,每度电显示可跑 6 公里!

接着我从花莲 Daka 继续南下、一路往台东铁花村前进,沿途路段我大部分都正常速度行驶,包含苏花改、苏花公路、花莲市区道路、台 11 线海线往台东等路段,其中我在台东成功稍作停留买东西吃,并在车上吹冷气。
部份路段我遇到下雨,先天上其实雨天不利于电动车能耗。另外,有时候我也是小飙一下,或者不留意时会开太快。抵达台东铁花村时,旅程计算机显示开了接近 210 公里,最后电量剩下 46%,等于从花莲 Daka 开到台东铁花村的过程中,电量用掉了 32%,中控台甚至还显示花莲 Daka 开到台东铁花村这趟 210 公里的能耗为 6km/kWh,以 2.5 吨的电动SUV而言相当亮眼。换算下来,满电真的续航里程可以破 600 公里,可以挑战 650 公里看看。

U-POWER 充电 10 分钟补进 33 度电、续航增加超过 200 公里

抵达 360kW U-POWER 内湖行忠站快充时,我发现 iX 车内还有充电的灯光呼吸秀、蛮炫的。
而由于 iX 车辆是采用 400V 系统,就算搭配搭配业界最高的液冷枪最大电流 500A,但它的最大充电功率就只有 200kW,因为这是 400V 系统车辆的天花板,没办法再高了。若搭配的是气冷枪、尤其是一般最大电流仅 200A 的气冷枪,更惨,就会只有 80kW。

那我在这边充电时因为是 5%低电量,所以当时车辆电池电压其实不到 400V,可能是 370V、380V,200kW 充电功率是理论值,实际上会低一些(当天大概 187~197kW 左右)。
而我在 U-POWER 内湖行忠站这边补电 10 分钟,就总计补进了 27%、约 33 度(kWh)的电量,仪表板显示增加的续航里程增加约 227 公里的续航、超过 200 公里,可以说相当实用!
当然,这次我只是测试短时间快速补电的情境,之后会再完整测试不同电量充到满的时间、充电曲线,之后我们会再跟大家公布。

40 与 50 双车型中,现阶段一定要选 50、相当超值

xDrive50 虽然车价比较贵,目前是多出 70 万,但以「价值」来说,我认为 xDrive50 大胜 xDrive40,甚至 xDrive50 可说相当超值。

以操控而言,xDrive50 首批车强制加配的气压悬挂、后轮转向,我认为是大大加分。而对比 xDrive40 与 xDrive50 的动力,xDrive40 为 326 匹、xDrive50 为 523 匹,虽然日常使用两者皆绰绰有余,但 xDrive50 就象是「财富自由」的人能充足余裕灵活运用资金一般,随时都有更高的弹性来输出动力。

iX 车系本身就价格而言,我觉得是原厂因应特斯拉压境的压力下,怕卖不动,而诞生出来的「超值」产品。但目前随着 iX 车系在全球热卖,我相信原厂应该会针对价格有所调整。
像我预期目前严重缺车的 xDrive50 接下来应该会涨价,现在就买到的我、可说真的幸运。而我认为原厂未来若要避免 xDrive50 累积接单量太多难以交付,可以做的就是增加 xDrive40 电池容量、让续航能到 500 公里的门槛,缩小 xDrive40 与 xDrive50 的差异,这样选 xDrive40 的价值与接受度,才有可能更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