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狮”一“拳”一“麽乜” 中国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新华社广州12月2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田建川)在一间40平方米不到的屋子里,大大小小的狮头或挂或摆,虎虎生威,让这个略显简陋的房间充满了精气神。

在这间工作室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狮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2岁的黎婉珍和女儿黎嘉欣正在紧张地为山东的客户赶制狮头。

“赶时间但不能手脚急,每一个狮头都代表着扎狮人的技艺,马虎不得。”黎婉珍说,扎狮头是纯手工的活儿,不比流水线生产,一笔一划间都饱含中国文化意蕴。

黎嘉欣正用几支毛笔蘸着不同的颜料“写狮”,一头彩色的“刘备狮”呼之欲出。黎嘉欣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艺,还有精益求精和坚守己任的工匠精神。

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狮的第五代传人。自清代道光年间开业至今,“黎家狮”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狮且从未间断的家族。

在佛山,“黎家狮”久负盛名,一代武学宗师黄飞鸿都认准“黎家狮”这个金字招牌。上世纪90年代,导演徐克拍摄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电影中所用的很多狮头就是出自黎婉珍之手。

佛山狮头的制作分为扎、扑、写、装四大工序,制作一个狮头最快也要一周时间,历经1300多道工序。

“这门手艺对扎狮师傅的定力和耐心要求很高,不能想着挣快钱。”黎婉珍说,这也正是这门技艺传承面临的挑战。几年来,尽管有一些年轻人向她拜师学艺,但几乎都没有坚持下来。

2008年黎婉珍被认定为“佛山狮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这让她愈发感觉到黎家狮技艺传承的紧迫性。不久,她女儿黎嘉欣辞去小学老师的工作,向她专心学习扎狮。

如今,黎婉珍一边和女儿接订单扎狮头,一边和当地政府部门及学校合作,利用假期和空余时间开展交流和培训,传播扎狮文化和技艺。

在外部环境冲击下坚守文化阵地并致力于技艺传承的,绝非黎婉珍一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花拳”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9岁的田建文一直在家乡努力推动着这一古老拳法的普及和习练。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动作刚柔相济、动静有制,其弟子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梅花拳的发源地之一,河北省平乡县201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梅花拳文化之乡”。田建文所在的平乡县后马庄村,就是梅花拳的清代“祖师爷”邹宏义的祖籍地。

“梅花拳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习练。近年来,习练梅花拳的年轻人却日渐减少。”田建文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了,过年过节才回来几天。“看梅花拳表演的多,习练梅花拳的少”,这让他非常忧心。

随着当地政府对这一古老拳术日益重视,在田建文的积极推动下,2015年秋季开学后,梅花拳成为平乡县33所中小学一万多名学生的体育必修课。“梅花拳动作刚劲有力,招式灵活多变,对场地器材没有太高的要求,较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田建文说。

平乡县县直第一小学是最早开展梅花拳授课的学校。该校体育教师孙延义说,“文武双修、以德立人”的梅花拳精神,与“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通。“习练梅花拳还可以增强学生体魄,很受学生欢迎”。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右江麽乜”也同样在当地的职教学校里得到了传承。“右江麽乜”是百色壮族用于安神镇惊、辟邪解毒、招福除凶的香囊配饰物,以天然中草药为芯,用配以吉祥图案的棉布缝制。

地处广西百色市的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是中国第二所举办“扶贫巾帼励志班”的中职学校。2013年,当地政府把右江麽乜的制作技艺带进巾帼励志班,请民间制作艺人对学生进行画图设计、香料布料选择和手工缝制等全部制作工序的培训。目前,该校学生们制造的麽乜产品已在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中崭露头角。

“这不仅传承了右江麽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还提高了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副校长马玉林说。

事实上,国家和地方政府正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中国通过申报、研究、传播、立法等多种措施建立了一整套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还不断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标准。

作为梅花拳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建文每年能享受到3000元的财政补贴,这对于一个以务农为主的庄稼汉而言,激励作用不言而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中传承,我们的脚步正走得越来越稳。”田建文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