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时刻,将官印倒着用往往能受到奇效。

中国历史上就有几次因倒着用官印而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

古代官印

段秀实救唐德宗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万士卒抵达长安,他们奉命准备前去救援襄城。

然而京兆尹在犒赏泾原兵时“唯粝食菜啖而已”,引起士兵强烈不满,最终引发泾原兵变,陈兵丹枫楼下,唐德宗狼狈出逃奉天。

唐德宗

叛军奉太尉朱泚为帝,国号大秦,年号“应天”。

朱泚“遣其将韩旻领马步三千疾趋奉天”,打着迎回天子的旗号,实际是“伪迎銮驾,阴济逆志”。

司农卿段秀实听闻韩旻追驾,认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

段秀实曾任泾原节度使者,后来唐德宗听信谗言,将他调进京城任司农卿这一闲职。

但他在军中的威望仍在,他先让人去盗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官印,以召回追兵,但“不遂”。

情急之下,段秀实干脆拿出自己司农卿的大印,“乃倒用司农印印符以追兵”,倒用司农印假冒兵符去阻止韩旻。

段秀实

最终在他追上了韩旻,“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惶遽而回。”

“苍黄之中,未有武备”的唐德宗逃过一劫。

段秀实知道一旦韩旻回来,自己用假印撤兵的事情就会暴露,决定除掉朱泚。

第二天在朝堂之上,段秀实夺象笏击朱泚,可惜在宫外策应的人没有来,段秀实最终遇害。

“自古杀身利社稷,未有如秀实者”,逃亡在奉天的唐德宗听闻后,“垂涕悔怅”,后悔自己听信谗言罢免了如此忠臣的兵权。

李继岌杀郭崇韬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九月,李存勖“以(李)继岌为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统领六万大军征伐前蜀。

平蜀后,大将郭崇韬有些骄横,功高震主,再加上宦官的构陷,庄宗长子魏王李继岌便擅自诛杀了郭崇韬。

此次平蜀李继岌只是挂名镀金,实际军事都是由郭崇韬掌握,擅杀郭崇韬后,军士必然生变。

李继岌也很后悔,行营掌书记李崧先是埋怨李继岌擅杀大将,但也不得不为他处理善后工作。

李崧教李继岌作伪诏,“召书吏三四人,登楼去梯,取黄纸矫写诏书”。

古代官印

然后“倒使都统印发之”。

第二天,李继岌就将由自己都统大印假冒的诏书公布,“告诸军,军情稍定。”

值得一提的时,在李继岌班师回朝时,国中生变,父亲唐庄宗被杀,身为皇位第一继承人的他本欲率军平乱,但是根本无法掌控军队,“师徒溃散”,走投无路之下,他自缢而死。

李崧后来效力于后晋石敬瑭,官居宰相。后晋灭亡后,和少帝一起被掳去契丹,归国后投奔后汉,最终因被诬陷谋反,“诏诛崧兄弟、家属及辞所连及者,皆陈尸于市。”

郭威易诏书发动兵变

第三例还是在五代时期。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得到消息后汉隐帝阴谋除掉自己,他决定发动兵变自保。

他召集三军将校训话道:

“予从微至著,辅佐国家。先皇登遐,亲受顾托,与杨、史诸公,弹压经谋,忘寝与食,一旦无状,尽已诛夷。今有诏来取予首级,尔等宜奉行诏旨,断予首以报天子,各图功业,且不累诸君也。”

郭威

郭威所谓的“今有诏来取予首级”,其实是他自己改动了诏书。

而给他献计的人是麾下兵房主事魏仁浦。

当郭威得知汉隐帝秘密除掉自己时,他便召来魏仁浦问计,“周祖惧,召仁浦入计。”

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

魏仁浦教他“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来挑动士兵造反。

郭威“纳其言”,然后“倒用留守印,易诏书以示诸将”,将要杀郭威的诏书变成“诏令威诛诸将校”。

结果郭威手下的将士“众惧且怒”,“遂从威反”。

最终的结果是郭威成功了,他后来即位称帝,是为周太祖。

魏仁浦

郭威称帝后自然没有忘记给他献计的魏仁浦。

“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俄迁右羽林将军,充承旨。”

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魏仁浦去世。

宋徽宗的九叠篆印文

官印倒用,一般都发生在紧急时刻,大家无暇去验证官印真伪。

古代官印印文多是篆书隶书,笔画复杂,有时候出于艺术角度往往如天书一般,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很难辨识准确。

官印倒用故事面向的对象多是士兵,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往往可以成功。

以后随着对官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大量文官的使用,冒用官印或者说以官印倒印来蒙混过关的事情就极为少见了。

当然官印倒印这事本身也是段秀实等人急智的体现,这一点也是令人惊叹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