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至今年7月,整整一个百年。随着“七一”临近,这座诞生了伟大政党的红色之城,更显热烈而夺目。 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中共一大纪念馆拆除围挡,约1500平方米的一大广场首次对外开放;五四青年节当天,历经近半年维护和展陈提升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放;5月10日,历时3年筹建的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对外开放;5月13日,被誉为“红色中枢”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恢复对外开放…… 上海是光荣的初心始发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在散布全城的红色地标中,这座城市汲取着不竭的精神动力,并将之化作不懈奋斗的伟力,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实践,为人民城市理念的落实,书写着不负嘱托、不辱使命的历史答卷。

一座城市的品格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气质和品格。对上海来说,城市底色的“秘密”埋藏在大街小巷的各类红色地标之中——以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上海解放为限,上海现共存包括旧址、遗址和纪念设施在内的各类红色资源612处。 这些红色资源绝不只是静默不语的建筑,更是人们实地感受初心、汲取精神力量的场所。不久前,当记者来到中共一大会址前时,恰巧遇到长宁区绿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朱逸弦跟着妈妈前来参观。 “每年我们学校都会举行玩转地球活动,今年的主题是‘英雄的城市,城市的英雄’,我就让妈妈带我来这了。”朱逸弦戴着红领巾,手中挥舞着国旗,与身后标志性石库门合影留念。他的妈妈徐女士说,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今年又是建党百年,我们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在中共一大会址留影的市民游客

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树德里房屋建于1920年,共2排9幢二层楼房,砖木结构。去年11月17日开始,这里暂停对外开放,实施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改造,并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焕发新的光彩。目前,修缮工作已告一段落,正进行最后的细节完善。 毗邻会址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也将于今年“七一”前亮相。据中共一大纪念馆副研究员杨宇介绍,中共一大纪念馆新的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将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实践,展出各类展品超1000件,其中实物展品600余件。 中共一大会址历来是人们参观的重点,但实际上,上海还有许多红色地标藏匿在不起眼的大街小巷之内。同样位于闹市,紧邻天蟾逸夫舞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这里刚完成场馆的维护调整并恢复对外开放。

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董朝杰 摄)

虽然建筑面积仅214.14平方米,其历史地位可绝不低。1928年4月至1931年4月,周恩来、邓小平、李维汉、瞿秋白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在这里工作,政治局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发出百余份文件,指导全国革命开展,“红色中枢”的名号由此而来。 为了让参观者的体验更加生动,旧址在展陈设计上可谓挖空心思。记者在现场看到,参观者可以在电子屏幕上现场体验用隐形墨水抄写秘密文件,而隐形墨水的配制则需要好好思考一番,例如柠檬汁加熨斗、小苏打加茶水、葡萄汁加淀粉水、碘酒加硫酸亚铁溶液……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

同样不太为人所注意的,还有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中共三大胜利召开后,中央局机关曾迁至上海,隐藏在一个叫作“三曾里”的小弄堂里。它的外观是一幢很普通的石库门民居,外人路过也不会注意到它,而在当时,它却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和革命事业的领导中心。 从2019年开始,纪念馆为广大党员、团员打造了一堂有声有色、入脑入心的“沉浸式”情景党课《足印赤色黎明》。课堂上,时空被拨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中央机关为背景,通过戏剧演绎和密室逃生等生动的形式,参与者得以了解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主管陈旭丽告诉记者,为了保持最佳的体验感,每场情景党课的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整个过程共1小时15分钟。“我们推出沉浸式党课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党史教育‘走形不走心’,自推出红色场馆密室逃生以来,深受党员团体的欢迎,目前已经预约到今年10月份。”

一种开放的姿态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当镜头从红色地标密布的浦西投向摩天大厦林立的浦东,红色之城的未来愈加清晰——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正是上海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 在位于浦东新区合欢路201号的浦东展览馆内,通过1000余幅图片、33个视频、5部主题演绎片、1部4D影片、5套大型装置、4组实境还原置景和近百款实物,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诉说着这段重要历程和辉煌成就。 截至今年4月,主题展开展5个月参观人次已突破10万,先后接待国内外党政机关企业团体近500批。今年3月,当前来参观的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看到昔日破旧的“烂泥渡路”复原实景与如今繁华整洁的银城中路照片时,不由感叹:“浦东变化真的很大!”

自贸区有300多项改革试点举措在全国和全市推广

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对于浦东来说更是如此。2013年,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在浦东诞生,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建设多年来,自贸区在制度先行先试、服务业对外开放等方面先行探索,有300多项改革试点举措在全国和全市推广。 记者注意到,前来参观的人们,都会在展览中一处设计别出心裁的空间前驻足,这是位于第二展厅“开放高地”内的一块巨大电子屏,其镶嵌在由数个集装箱拼接而成的显示框里,四周也都摆满了各种颜色的集装箱。 去年,上海口岸贸易总额达到8.75万亿元、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屏幕中的视频介绍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一系列便利化贸易监管制度时,集装箱随之自动打开,直观地展示着开放对每个人生活的影响。

浦东展览馆

例如,各类进口水果“随报随批”“随到随查”“即到即检”,从靠泊洋山码头到查验放行,由原来所需4-5天缩短至现在的1天以内;通过“保税展示交易”,保税区内的葡萄酒等酒类商品可便利地出区参加各类展会,进博会上的各类暂时进境展品,在展会结束后,也可结转到综保区内…… 在参观的人群中,记者见到了周浦镇社区党校讲师冯就宜,年过七旬的他既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位“老浦东”,说起浦东的变化,他深有感触:“我1965年离开浦东去北大上学,改革开放后回到浦东,数十年过去,家乡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浦东的开发开放,冯就宜有着自己的理解:“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这里的开放居于战略地位,起到的是引领和示范作用。”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对外开放的优势正愈发凸显。去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87万亿元,总量规模跻身全球城市第六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发展指数排名世界第三……中共一大召开100年后的中国上海,正以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一片为民的情怀

一百年前,革命先行者们在上海创造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百年后,上海要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沧桑百年,为民谋幸福的情怀未变,这座城市始终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建设人民的城市,给予人民更多美好。 紧扣“老小旧远”等突出问题,上海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去年,上海启动了包括旧区改造、停车综合治理、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等在内的16项民心工程,直面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今年,上海已安排10方面共30项民生实事项目。

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接待窗口

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记者见到了72岁的傅克明老人,由他担任指挥的嘉兴路街道三叶草弦乐团,是上海最大且历时最久的民间弦乐团,街道市民驿站已成为他们日常排练、活动的场所。 为解决社区老人的后顾之忧,驿站内还贴心地设置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对象主要是高龄、空巢、独居且生活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从早晨8点半至下午4点半,老人可在这里享用午餐,下午还有一顿可口的点心。 “最近,我们还增加了插花、茶艺、垃圾分类等时尚的老年人活动,并增设了健康服务机,老年人每天来活动时都可以测血压等情况。”嘉兴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雯告诉记者。 目前,虹口区全区35个市民驿站已实现“养老顾问点”全覆盖,共建成84家老年人助餐服务场所和45个助医点,看病取药、老人日间照护、助餐助托等社区群众牵挂的事都能依托市民驿站就近解决。“感谢政府给我们老年人提供了这么好的场所,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安享晚年。”傅克明老人笑着说道。 上海是一座属于人民的城市,最好的资源被留给了人民。在杨浦滨江,昔日规模宏大的工业建筑遗存正焕发新颜,蜿蜒曲折15.5公里的“工业锈带”正被逐渐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水岸线。今年,位于江边的永安栈房旧址双子楼,将分别修缮建成世界技能博物馆和涵芬楼艺术中心,迎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虹口滨江步道行人游客络绎不绝

在浦东,共治共享的理念让年轻的“上班族”们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31.78平方公里的陆家嘴金融城内,集聚了285幢商务楼宇。去年4月起,金融城在上海中心等6幢重点楼宇试点推出“楼事会”制度,通过选出“楼长”、设立党群服务站等,搭建起汇聚政府、社会、楼宇等各方力量的协商共治平台。 “我们这年轻白领多,饭点不固定,外卖管理和服务就成了矛盾,为此,楼事会积极推动相关企业一起设立外卖保管箱,方便了各方。”担任“中国第一高楼”楼长的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严明说。据悉,目前,“楼事会”正在金融城39幢楼宇基础上,加快向110幢税收亿元楼宇全覆盖。

陆家嘴金融城党员示范岗上的志愿者

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当记者来到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时,恰遇上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讨论会。去年12月,虹桥街道古北社区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挂牌成立,为民心工程和惠民实事听民意、汇民智。 “比如电梯加装,我们征集了相关审批流程、权限、前期勘测费用、后期维保、高低层住户利益平衡等方面的建议。”虹桥街道社区平安办公室主任林鹰翔告诉记者,截至今年3月底,街道加装电梯已完工13台,正在施工9台,已通过规划公示7台,随着成功案例的逐步增加,越来越多居民表达出了对电梯加装的迫切希望。 广纳民意,基层的声音得以被高层听见。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设立的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虹桥街道得以直通全国人大常委会。截至今年3月,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听取55部法律草案意见,上报建议1001条,其中72条已被全国人大采纳。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王闲乐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顾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