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电信运营商低价中标政务云的事情成为了行业热点,故事的主角是中国电信。

这家电信运营商在6月7日以“一分钱”价格中标海南省党政信息中心政务云平台门户项目;6月13日,又以0元价格力压中国移动0.01元的投标价格,中标连云港市市政务数据云计算平台建设服务项目。

自今年3月份,腾讯云以一分钱中标厦门政府外网云服务项目之后,以近乎免费的模式竞标政府项目似乎成为了常态,尤其中国电信做到了“招无虚发”。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市场调研数据,2016中国云计算市场中,阿里云的市场份额占40.7%、中国电信8.5%、腾讯云7.3%、金山云6%、Ucloud5.5%、微软5%、中国联通4.6%、亚马逊AWS3.8%。

根据上述数据,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国内云计算市场上都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不过,对比它们的资源和影响力,可以说他们做的并不好。

运营商的云业绩

国内的三家运营商都推出了公有云服务,中国电信的天翼云、中国联通的沃云以及中国移动的大云。按照IDC的统计数据,在这三家运营商之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算是做得相对不错的。

科技十点见(公众号ID:luopantech)也查阅了这3家公司的年报。中国电信确实是在云计算领域做得不错。2016年,该公司云计算业务营收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8%;大数据解决方案营收4.1亿元,同比增长81.4%。

中国联通的年报显示,2016年数据中心IDC和云计算业务实现营收94.5亿元,同比增长33.7%。中国联通没有单独披露云计算业务的营收,但是如果参照IDC的统计数据,其云计算业务的营收应该在8亿元左右。

中国移动在2010年就推出了大云服务,但是年报上提及的并不多,也没有数据披露。今年5月份,中国移动“大云”中标中国工商银行云计算技术支持服务项目(IaaS),金额可能在千万元。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移动“大云”的大客户。

这儿,多说一句,这个中标新闻其实很蹊跷,公开的新闻稿说:在工商银行本次招标的严格测试中,“大云”产品的各项指标表现优异。

但是,在负责这次招标的网站上,却查询不到中标公告,也没有公开其他参与招标的服务商。真相,有时候很神秘。扯远了,重新回来。

以营收来看,虽然3家运营商都在做云计算业务,但是相比阿里云等独立云计算厂商,运营商们做得其实并不好。因为按照运营商拥有的资源和客户来说,它们的营收应该远超现有的规模。

先来说说运营商做云计算业务的优势。

第一,数据中心资源。国内运营商,在国内很多地方有数据中心。如果能够实现云化,作为公有云提供给客户,这比需要到处建数据中心的阿里云、腾讯云、Ucloud等厂商,显然是有优势的。

第二,客户资源。云计算服务中的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网络服务,这更是运营商最有优势的地方。依靠多年提供网络服务,运营商实际上积累了很多的客户。

第三,客户关系资源。运营商是体制内的企业,跟政府、央企等云计算的大客户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为什么它们做得并不好呢?我想可能有这样几点原因:

第一,体制弊端。国内运营商各省市之间本来就有着竞争,要想大家真心把各自的数据中心做成一张云计算网络,那还真需要顶层做好设计,打破各方诸侯的利益。但是目前来看,这短期内很难改变。

第二,经营上不够重视。可以说使用运营商网络服务的企业都应该是潜在的云计算服务客户,但是为什么没能把这些企业客户转化为自己的云计算客户呢?这可能跟运营商的经营策略有关系,毕竟面对个人的网络服务是公司主要的营收来源,公司主要资源也用在个人网络服务之上。

第三,市场化运营能力弱。运营商骨子里的国企范很难改掉,如果能够一切从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国内运营商就能够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第四,技术积累较差。运营商是一家技术驱动的企业,但是在云计算技术领域的投入上可能比不上独立的云计算厂商,云计算相关服务的多样性上也落后很多。

相对运营商的优势,我觉得,它的弱势更突出,这基本上决定着它们很难跟阿里云等独立云计算场所进行公开竞争。

实际上,美国电信运营商AT&T和Verizon已有先例,这两家公司在最近宣布退出云计算业务领域。

在我看来,国内运营商倒不用担心自己会重蹈Verizon的覆辙,因为它们仍有调整的余地,毕竟国内的云计算市场才刚刚起步。

如果想要抓住云计算的机会,我觉得运营商应该作出以下尝试:

第一、全面拥抱云计算。运营商应该将自己的IDC资源进行开放,全面拥抱云计算,提高旗下资产的运营效率;

第二、有所为有所不为。运营商应该借助自己的客户关系,做好政府、央企等大客户的托管云,避免在公有云上耗费太多精力;

第三、保持开放心态。如果有机会跟独立云计算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或者股权投资,应该坚决地进行尝试;跟合作伙伴共享客户,并分享营收。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说电信运营商被管道化了,拥抱云计算可能就是重回舞台中央的重要一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