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封神演义》,觉得里面最厉害的宝物不是打神鞭、不是斩仙飞刀、不是诛仙剑阵,而是一张图——《山河社稷图》。
山河社稷图是女娲的法宝,包罗万象,鬼神莫测,用现代科幻理论来解释,相当于是个平行宇宙,图中人物不知不觉就着了道儿,作茧自缚。
《山河社稷图》是演义虚构的,现实里却确实存在着一幅神图——《千里江山图》。
说它是神图,不仅它是宋朝青绿山水画中的代表作,除了艺术成就,它还能带领我们走进900多年前的那个世界,领略到北宋后期的自然、社会、政治等种种风貌。
当你站在这幅长达1.19米的长卷之前,漫步其中,能体会到别样的风味,仿佛梦回大宋。
现在,让我们将它徐徐展开,随之走进另一个平行世界——北宋。
(请横版观看)
神秘消失的少年
900多年的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一名十七八岁的少年正在室内挥汗泼墨,他面前是一幅长达近12米的整幅绢布,面前所使用的颜料,是用贵重的孔雀石、绿松石、蓝宝石等研磨成粉末得来,获取不易且价格昂贵。种种细节表明,这样的排场,不能是一般人家所能承受,这名少年必定非富即贵。
其实,少年只是普通少年,并没有大富大贵,只是他此刻的身份异于常人。少年此刻身处皇宫大内的文书库里,他此刻正在完成的,是一幅日后将名垂青史的作品。
随着太监们一声声尖锐悠长的喊声:“皇上驾到”,少年心下一惊,急忙搁笔,拭汗整衣,垂首低目,准备迎接万岁爷的到来。
吱呀呀,库门已开,太监们在门旁侍立,跨进门来的人物身穿云龙纹绛色纱袍,头戴通天冠,腰束金玉带,面皮白净,脸阔额方,正是当朝天子、大宋官家、后世庙号徽宗的赵佶。
坦然承受少年的三拜九叩,赵佶却急急忙忙赶到画案前,仔细研赏,围着十来米的绢布走了好几圈,脸色忽而舒展,忽而整肃。赵佶嗜好丹青书法天下闻名,少年名叫王希孟,10来岁起就进入官府的画学学习绘画,此时他正在绘制的,是一幅绢本长卷。
赵佶对自己亲自开创的画学非常在意,时常亲自驾幸。王希孟在这里作画,也是他亲自批准,并不时过来指点,作为大艺术家,赵佶的丹青手笔那是无需多说的。
天子日理万机,赵佶却独钟丹青,指点了王希孟许久,他才满意离去,留下少年仍旧挥毫作画。
王希孟时年十八岁,他此前已在画学学习了多年。
说到画学,它与画院不同,画院相当于书画研究所,招收的都是成名的画家。在历史上,后蜀蜀主孟昶、宋徽宗赵佶、明宣宗朱瞻基等等皇帝都曾经创办宫廷画院。
画学则不同,这是在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创建的专门培养绘画专业学生的学校,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美术专科学校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出现的皇家绘画学校,校史23年,直到见证了北宋的灭亡。
宋徽宗创办画学,最大原因当然是他对艺术的痴迷,不过这样一所美术学校它之所以能成立,还得往上追溯到北宋开国皇帝身上。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是个武将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
武人出身的赵匡胤登基后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昔日老兄弟们的兵权,从此宋朝确立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偃武扬文,文治天下”。
文治的思想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国家在成人科举的制度上又设立了童子科,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好好读书,不要总想着舞枪弄棒。
所以宋朝也出现了很多神童,比如黄庭坚七岁会作诗,苏轼十岁就能指点江山,最小的神童来自福建,是三岁的蔡伯希,创造了中童子科的年龄记录,宋真宗亲自给他赐诗:“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
到了宋徽宗这儿,更加重视神童,他发布文件,下旨:
自今应于乡村城市教童稚令,经州县自陈,赴所在学试义一道,文理不背义理者,听之。上书及党人不在此限,违者以违制论。——《乡村城市教导童稚令》。
宋徽宗又是个大画家,对神童的喜好也从科举延伸到了绘画上,他建立书学培养科举神童,也建立画学培养绘画神童。
所以,画学能成立,跟宋朝以文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分不开。
理想归理想,不管是书学还是画学,没有真金白银做支撑,理想也是实现不了的,不然也不会有明末崇祯裁撤驿站,李自成失业的故事了。
恰好,宋朝又是个有钱的朝代。
宋朝的富庶世所公认,应该不用再多加篇幅详细说明。仅仅拿开封城来说,到了12世纪初的时候,人口已经达到137万。相比之下,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同时期只有30万人,伦敦到了12世纪末也只有4万多人,已经是不列颠诸岛最大的城市和整个西北欧的首要商业中心。
人口越多,经济体量越大,经济流通量也越大,人口足以说明问题,钱对赵佶是不成问题的,他所创办的画学,位置就在开封最繁华地段的附近龙津桥东南国子监里,画学在这繁华宝地,又让王希孟这样的学生开拓了视野,这些都会反映到他的作品里。
除了物质条件,还要有精神财富,这方面宋朝也不缺。政和三年,后来著名的圣人朱熹自己也还是个孩子,不过在他之前,已经有了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二程也是理学家,他们的主张是“格物致知”。
《二程遗书》:“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
格物致知有很多种解释,包含着哲学思想,这些方面与我要说的干系不大,仅仅就绘画来说,当时兴盛的是讨论画理的风气,它代表着写实:
“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其理,此乃定画之钤键。”
宫廷画家的方法就是从外而内揭示对象的理,所以写实是绘画要求。
好了,有经济基础了,有学习条件了,有思想指导了,事情就好办了。
再说回王希孟。
画学学习结束后,王希孟却并没有如愿进入高一级的画院谋得一职,他被安排到文书库,这是个保管各类书籍、文件的机构,对于沉醉丹青的王希孟来说,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王希孟并不灰心,他相信努力一定能感动上天,赵佶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也不吝亲自指导,教授他技法。
不到半年,王希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把它进献给徽宗,赵佶觉得他进步很大,对他表示赞许。
“昔在画学为生徒 ,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
按照剧本发展,得到官家赞许,怎么也能进入画院了。离奇的是,王希孟此人就此消失了。
消失了的意思是失去记载了,可以理解为他跟历史失联了,从此既不知道去向,更没有其他作品,《千里江山图》就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
直到五六百年后,有书画著录称 “有王希孟者”,随后大家都延续此说,今天的绘画史上也是如此。
不过这个说法,现在也还有争议,所以这个“王希孟”到底是不是蔡京题跋里的希孟,也无法百分百确定,这位神奇的少年,留下了这样一幅旷世绝作,就此消失得杳无踪影。
他在后人的记忆里没有老去,永远定格在了18岁。
王希孟最终还是没能进入画院,但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斗转星移,近千年后,他的作品逐渐得以封神。
出“色”的《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消失了,《千里江山图》存世了,流传到现在,它有多火呢,
在深受欢迎的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里,第一季第一期,故宫博物院当然是义不容辞,它选出了三件国宝,其中之一就是《千里江山图》,它的守护人是李晨。
《千里江山图》也当得起这个待遇,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纵51.5cm,横1191.5cm的长卷,它的面积比《清明上河图》要大上四倍,是最大的一幅青绿山水画卷,也是青绿山水的顶峰作品。
首先,从绘画技巧来看,它正如上文所说,表现出了北宋宫廷画刻意写实、状物精微的手法。
它全卷里绘制了50多座山峰、20余座山峦和20来座山岗和数十面坡、滩及大片水域,其间散落的建筑有 399 栋屋宇,25座亭台,塔、坛各1座,水上还有11 座桥、96条船,画中的生灵是368个人、13头牲畜、2只鹤还有3群飞鸟。
就画山而言,画中展示了峰、陵、峦、岭、岫、岩、嵩、峤、岑、岯、岌、峘、岗、坡、巅、嶂、崖、磐、岵、垓、崔嵬、砠、阜、垅、谷、壑等不同类型的山体,没有概念化的弊端。
画中元素不止是多,而且细。它描绘的是初夏时节的季节,相比巨大的画幅,画中人物都很微小,如同蚂蚁一般,但姿态、身份、衣冠都各不相同,清晰可辨,这是北宋的微画人物功夫,赵佶本人就是此中好手,他的《梦游化城图》里面“人物如半小指,累数千人”,得到他指导的王希孟,学得惟妙惟肖。
然后就要讲到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不同于水墨山水,它是以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绘画又称为丹青,丹指丹砂,青就是青雘,它们都是矿石颜料,不易褪色,比植物性颜料保存时间更长。
北宋的青绿山水,被认为是从唐朝的设色山水上发展而来。宋徽宗想要在自己的宫廷画院里发展自己的特色,要在唐朝设色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形成北宋的大青绿山水,王希孟这幅画,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
这幅画使用的是石青、石绿等矿物色画出远方的山峰,它不是用颜料直接上色,是使用的晕染法,从上到下进行着色,经过反复晕染显现出层次感,形成对比。
比如山腹和山坳等相对较暗的部分,用花青等植物色进行层层渲染,色彩鲜明。树干用赭石、墨先画出,再勇石绿色点出树叶,有些树则是整颗直接画出,这样植被就更加丰富。天空的处理是用渲染法,从上到下用墨渲染出天空颜色,然后用苦绿色渲染远天近水,虚虚实实,光彩夺目。
王希孟还用皴法取代原来线演的技法。
皴法是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一种技法。它的出现是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样是个漫长演进的过程,到了两宋,就是皴法发展和定型的巅峰时期。
王希孟在青绿山水中加以应用,色彩脱离了线条的限制,组合更加自由,这种技法也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王希孟笔下的青绿二色交替使用,通常是山脚用石绿,半山腰往上用石青,在画面里出现并列关系。他又并非一味青绿到底,在未染青绿之处留出绢的底色,以显透气和空灵,在其上略作皴擦,层次更加分明。
从微画人物到皴法,《千里江山图》用新旧技法绘就一片青山绿水,王希孟用心揣摩大自然,从中领会山川之理,为后人留下永恒之美。
蔡京的题跋
政和三年四月的第一天,崇政殿内匆匆踏入一个人,他身穿绯色罗袍、头戴进贤冠,手执笏板,正是当朝宰相蔡京。
这已是蔡京第三次拜相,由于推行新政受到旧党弹劾,他已两次被罢免,前一年徽宗才刚把他从杭州又召回京师,再次入相。
对于皇帝,蔡京是了解的,一时的失落不过是东山再起的韬光养晦,自己必将再起,其势更烈,赵佶终究是需要自己的。
但伴君如伴虎,复相不过几个月,终究小心为上,想到这里,蔡京整整冠服,踏入崇政殿。
三呼万岁叩拜后,抬头观察皇帝脸色,蔡京松了口气,今天官家心情不错。
果然,赵佶一团和气,今天他召来蔡京,为的是赐画,所赐的正是王希孟刚完成的那一幅画卷。
赐画这事,不是第一次,在徽宗一朝,经常宣群臣一起 “观御府书画”,也会赏赐御制书画,这无疑是一种恩典。
不过这次,有些不一般。
蔡京事后仔细回想当天的场景,这幅画的作者叫希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甚至还没进入画院。不过言语间徽宗显得对他颇为嘉许,向他详细介绍了这样一位身份低微的年轻画师,当然重点还是皇帝本人是如何慧眼识才,谆谆教诲,希孟才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画出这样一幅杰作。
最值得回味的,还是皇帝赐画时对他说的一句话:“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想到这里,蔡京在卷末挥毫疾书,题下跋文:
政和三年闫四月一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 ,昔在画学为生徒 ,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 “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怎么理解这句“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呢,这句话的本意能理解成:人都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些事,不停做下去,便会成为君子,习惯与本性渐渐养成,也就成为自然了。
联系徽宗指导王希孟出成绩这件事,能理解成:天下的事情,也没有什么难的,即使像希孟这样曾经失败的人,只要自己振作起来,经过我一番指点,不也能画得很好嘛。
但对于蔡京来说,却有点微妙,自己的处境联系到王希孟的境遇,是不是能理解成皇帝对自己的鼓励呢?蔡京此前两度被罢相,正对应希孟的“数以画献,未甚工”,徽宗并不计较,亲自指点希孟,终于干出点成绩。如今徽宗也再次召回了蔡京,并对自己说这番话,是不是希望自己能效仿希孟,按照皇帝的指示去做,那就行了。
蔡京投徽宗所好大兴花石纲的事,大家都比较清楚了,他也是个情商极高的人,除了花石纲,他所主持的第三次兴学——崇宁兴学,是宋朝三次兴学中最成功的一次,是对教育制度的一次改革,它注重学校教育,扭转了过于重视科举取士的弊端,画学也是崇宁兴学的成果。
取得过一些成绩,也遭遇过不少挫折的蔡京,面对皇帝送给他的这番话,心下是什么想法,可以想象。
所以,蔡京工工整整写下跋文,记录皇上的诲谕,表示自己记下了这番话。另外,蔡京得到此图,必定也要拿出来给人观赏,卷末的跋文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内容,也能作为自己受到皇上宠信的证据。
因此,这幅图,除了艺术上的意义,还要考虑到当时的政治意义,它也是北宋政治生态在一个角度的反映。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江山画卷,就是这幅《千里江山图》,在近100年的时间里,它仅仅展出过四次,最近一次是在2017年。
展出有多火呢,其实也没有多火,也就要排队4小时而已:
因为大家看完后,都表示物有所值。许多人看完后,吃着方便面再排4小时的队,就为了再看一眼。
一幅《千里江山图》,在北宋后期将青绿山水推向了又一个高峰,也是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它给我们展示出的,还有亡国之君宋徽宗对书画痴迷的一面、弄权奸臣蔡京诚惶诚恐的一面、还有天才少年王希孟的迷之人生,这些在《国家宝藏》里也都被演绎。
大作旷世,大才旷奇,《千里江山图》,就是一幅来自北宋后期的平行世界。如果再次听到有《千里江山图》展出的消息,100年最多看4回,您还能看到几回,不要犹豫,盘它!
如果您没时间,也可以看看下面这套书,尤其是给孩子看,从博物馆了解历史,相当不错。
1.文章《元素的宝藏怎么打开 审查元素怎么打开》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元素的宝藏怎么打开 审查元素怎么打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