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汽车自驾游》杂志2021年1月刊

撰文、摄影_意识散

追溯中国佛教文化历史,玄奘大师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开辟了中国佛教正宗唯识论,中国佛教至此有了一个转折点。当然,玄奘不仅是卓越的佛学家,他还是一位哲学家、旅行家、地理家。沿着玄奘的脚步,我们“取经”西安。

对于唐僧,很多人都不陌生。那个在小说中坚韧不拔,而又显得懦弱的僧人的形象,一直被人熟知。但在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玄奘,却有着更传奇与伟大的人生。

公元627 年,大唐初定,青年玄奘混在灾民里面离开了长安,前往他梦中的那烂陀,去寻求佛法的真谛,并在古印度创造辉煌。归来的玄奘在长安又创造了另一个辉煌,从弘福寺到大慈恩寺,再至距长安一百公里外的玉华宫,近二十年的译经事业,最终成就了伟大。

如今玄奘的首个译经场——弘福寺已消逝于浩瀚历史中,留存的遗迹也仅剩存于碑林的《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他的第二个译经场——大慈恩寺和他主持修建的藏经地——大雁塔却还依然矗立,依旧熙熙攘攘……

大慈恩寺:玄奘主持之寺

公元648 年,还是太子的李治建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取名“慈恩”,这便是大慈恩寺。这座寺院楼阁重重,殿堂相连,无不彰显着它作为皇家寺院的气派。而玄奘则是这里的首任住持,也在这里译经长达11 年。

玄奘同样给大慈恩寺带来了荣耀,除了他从印度带回的佛像、佛经都在此珍藏外,玄奘的名声也使得大慈恩寺名扬四海。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名声,另一方面却破坏了清净,玄奘的译经事业可能深受其扰,这也为他后期移居玉华宫埋下了伏笔。

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为贝叶经,是一种写在树叶上的经文,缺点很明显,就是怕火。为了存放这些宝贵的经书,公元652 年,玄奘仿照印度佛塔主持修建了一座五层砖塔,因古印度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故事,便取名“大雁塔”。其后高宗改建,大雁塔成为九层塔,五代后唐时也曾进行改建,成为七层塔,如今我们看到的则是明万历年间修葺加固后的大雁塔。

玉华宫:玄奘圆寂之地

距大慈恩寺一百多公里,在子午岭南端的林海中,有一处唐时的宫殿遗址,它就是玉华宫。而来到这里,则能想到两位伟大的人,一位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位则是大唐高僧,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

夏日的玉华宫必然浓荫蔽日、山花遍野、凉爽宜人。而我更想看看玄奘圆寂时,冬日的玉华宫。刚下过一场雪,为了旅途更丰富些,我选择顺着327 国道从甘肃正宁县穿过子午岭到达玉华宫的路线,一路如同进入童话森林,绿树变玉树,路过调令关、秦直道、黄帝冢等遗迹终于来到玉华宫,这四个小时的路程便是一场视觉盛宴。

玉华宫的冬天其实并不萧瑟,似乎我来的时间并不对,因为举办的冰雕展还未开始,滑雪场也还未开放。从售票处的登记本上可以看出,今天的游客只有我一位,但也难得如此幽静,想来玄奘离开嘈杂的大慈恩寺来到这里,应该也是看上了此处的幽静。

兴教寺:玄奘长眠之地

公元664 年二月,玄奘于玉华宫圆寂,高宗悲叹“朕失国宝矣”。长安万人送葬,遗体安葬于白鹿原,但高宗每每从皇宫望见白鹿原便伤心不已,五年后,玄奘遗体迁葬于樊川,并修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樊川八大寺之首。

去兴教寺时适逢小雨淅淅沥沥,添了一缕冷色调,兴教寺显得更加清幽了。走进山门,钟鼓二楼对峙,中间几块古碑后便是大雄宝殿,大殿飞檐凌空,内供明代铜佛和白玉弥勒坐像,香火旺盛。大雄宝殿其后则是法堂、地藏殿、大悲殿、卧佛大殿等等常见寺庙建筑。我对于兴教寺中轴上的这些建筑只是走马观花,因为心早已经飘向了西侧的慈恩塔院,这里便是玄奘和其弟子的长眠之地。

塔院月亮门上“安隐”二字似乎在说明这是一片清净之地,这或许也是这位曾历经艰难险阻取经归来,又呕心沥血翻译佛经的圣僧对于长眠之地的期许。院内矗立着三座砖砌方塔,中间最高的那座则是建于总章二年的玄奘舍利塔,唐肃宗曾赐额“兴教”。绕塔一周,南面龛室内置有一尊玄奘泥塑像,而北面则是唐文宗开成四年篆刻的《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只是历经千年多有磨损,再加之保护的玻璃发光,内容看起来甚是费劲。

樊川八大寺

樊川是西安市长安城南郊著名风景区,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唐代此地寺院众多,隋唐期间,僧侣云集樊川,以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等为著名,称为“樊川八大寺”。

1.“樊川八大寺”之一的华严寺为“华严宗”祖庭,其中有国保单位华严寺塔;古观音禅寺有著名的李世民手植银杏树,最佳观赏季节为11月初。

2.香积寺相距兴教寺二十公里,每年10月,此寺桂花盛开,香气扑鼻,可观花闻花,参观香积寺善导塔。

3.长安另一个著名寺庙草堂寺为长安八景之“草堂烟雾”所在地,也是“三论宗”祖庭,佛教历史上另一位高僧、翻译家鸠摩罗什的舍利塔即在此,很值得一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