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普大陆怎么用q米换炫光魔瓶

2023-04-13 13:11 27次浏览 攻略

本文转载自《健康报》

眼健康是人民健康重要的组成内容,2016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通过前期信息检索、新闻收集和专家推荐等多种渠道,经专家委员会投票评议后,评选出2016年度我国眼科年度十大事件和十大创新成就,让我们能够了解眼科学界的最新动态,以下为详细内容。

2016年度中国眼科十大创新成就

1、发现糖尿病性角膜神经再生新机制

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易受神经损伤,Sirt1最近被发现是视神经保护和创伤修复的关键基因。基于这一理论,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院士等的研究发现miR-182通过靶向NOX4成为糖尿病性角膜神经再生的重要调节因子。miR-182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性感觉神经再生和糖尿病角膜病变的潜在靶点,该成果在2016年7月的《Diabetes》杂志上发表。

2、再生医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团队发现并鉴定了晶状体上皮干细胞,并创建了能够保留干细胞和再生微环境的白内障新术式,原位再生出功能性的晶状体,已用于临床治疗婴幼儿白内障,首次实现了人类实体组织器官的原位功能性再生。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开辟了内源性干细胞修复组织器官的临床治疗新方向。

3、发现五个新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遗传位点

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遗传研究团队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已发现的四个易感基因位点基础上,又发现了五个新的遗传位点,通过进一步研究有望今后为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及筛查提供生物标志物。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4、首次证实PCV不同于CNV的基因表型

2016年4月《Nature Genetics》发表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的杨正林教授等的研究,通过大规模的全外显子测序发现FGD6基因罕见的c.986A>G?)突变,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发病密切相关,而这一突变位点为新发现的有别于CNV(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新的遗传标记。该研究团队通过调控促血管生成的活动增加了PCV的易感性,首次证实了PCV不同于CNV的基因表型。

5、青光眼微创手术取得新突破

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科研团队提出恢复房水生理性内引流功能是青光眼微创手术降眼压的主要机制。由此设计出手术步骤简化、手术风险大幅降低的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RAOD)。该团队开创性地设计了发光套管针技术,并基于此技术首次提出了跨越式粘小管成形术。团队率先利用微导管定位引导技术实现小梁网的次全切除,为多次手术失败的先青患儿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新技术研发方面,该团队首创内窥式微小OCT系统并试行了房水引流通路造影术,针对这两项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支架及术中推注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引流术”,将传统滤过手术彻底升级为房水疏通手术。该课题小组的研究成果共发表SCI论文5篇。

6、对石墨烯的研究有重要发现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眼科阴正勤教授团队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合作,研究不同化学物理修饰的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眼毒性特征及机制,首次发现氧化修饰、聚乙二醇修饰以及表面电荷修饰对石墨烯眼毒性的作用机制,采用抗氧化应激处理可以缓解石墨烯的细胞毒性,研究结果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文章发表在2016年7月《Nanotoxicology》。

7、IVR治疗ROP相关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燕荣、黎晓新团队对2013年~2015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IVR)的629眼(331例)ROP(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629眼一次注药后治愈384眼(61.0%), 245眼(39.0%)复发需要再治疗。

8、新材料研发成功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陈浩教授等对植入物的表面材料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可逆可更换的杀菌和防污表面材料。该功能性的表面材料可以有效防止牛血清白蛋白吸收,且对晶状体上皮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文章发表在2016年12月《Biomaterials Science》。

9、研究发现眼轴长度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

上海眼病预防和治疗中心及上海交大邹海东教授团队对2057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4011只患眼进行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晶体度数、眼轴/角膜半径比率、眼轴长度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有关,这一发现提示眼轴长度可能在抑制糖网病变中起保护作用。文章发表在2016年10月《Ophthalmology》。

10、近视防控新设备

由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和企业共同研发的青少年近视防控智能眼镜,可以构建数据驱动型的青少年近视防控网络平台,为“防近视”目标的实现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形成“检查在学校,转诊进医院,监测进家庭”的新型近视防治模式。通过可以采集用眼信息的智能镜架及自助式视功能检查软件,建立了青少年近视医疗大数据汇集管理平台。实现对时空青少年近视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关联和聚合,以及耦合建模和精准诊疗决策优化。

2016年度中国眼科十大新闻

1、眼健康首次写进五年规划

根据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为切实做好“十三五”期间我国眼健康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眼健康水平,结合当前我国眼病防治工作现状,2016年10月2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

2、宣传科普,呵护眼睛

2016年6月6日全国第21个“爱眼日”的主题为“呵护眼睛,从小做起”。为普及科学用眼知识,全国各地均积极组织各种爱眼宣传活动,众多眼科医务人员走进校园,为百姓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咨询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

3、全国首例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

2016年8月2日,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为一患者进行了全国首例连续视程人工晶体的植入,该手术在飞秒激光辅助下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无眩光、光晕等视觉干扰,远中近视力可达1.0、0.63、0.32,+2.0D~2.0D范围内的离焦曲线视力均大于0.5,对比敏感度位于正常人范围,即患者术后日常生活中各个距离、各种场景下都不用戴眼镜。

4、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2016年3月24-27日,在中国北台举行的第31届亚太眼科年会期间,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当选亚太眼科医学会(APAO)副主席,天津市眼科医院赵堪兴教授荣获APAO ICO Mark Tso金苹果奖,马建民教授、赵培泉教授、王乐金教授获APAO杰出贡献奖,杨培增教授、陈有信教授、金子兵教授等人获APAO成就奖。

5、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成立

2016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完成新一届委员换届工作,姚克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担任前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担任候任主任委员,杨培增教授、刘奕志教授、许迅教授、瞿佳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同时选举产生了第十二届全国委员刘静等48人、陈有信等24人为常委。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6、民间学术组织百花齐放

中国医促会眼科分会在京成立。韩德民院士、谢立信院士、陈霖院士担任顾问委员会共同主任,王宁利教授任主任委员。

2016年12月17日,中国老年医学会眼科分会成立大会在深圳举行,瞿佳教授任会长。

2016年11月25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黄斑病学组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陈有信教授任组长。

7、青光眼科普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科研团队从临床出发,结合专业进展和成熟的新技术,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拟,撰写了《了解青光眼 战胜青光眼》科普专著。通过一系列青光眼科普教育,患者对诊断治疗的认知度从63%提高到93%,门诊青光眼筛查的人数增加近40%,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行业推动作用。

我国青光眼患者中,三分之二初诊时已是中晚期,三分之一至少一只眼的视功能为“低视力或盲”,科普任务任重道远。《了解青光眼 战胜青光眼》累计发行7万余册。迄今,项目成果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54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8、民营眼科医院厦门眼科中心获评国家“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健康报社主办的2016年度“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典型经验推广会上,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被评为2016年度国家“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

9、国产新药进入美国III期临床研究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新一代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生物一类专利新药,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标志性成果之一——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朗沐),于2016年10月获FDA批准,准许该药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

朗沐(康柏西普)是中国医药工业历史上第一个直接进入美国FDAIII期临床研究的创新药。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是国际医疗审核的最权威机构之一, FDA的认证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的国际意义,众多医药品牌冲击国际市场,必须从FDA的I期、II期开始,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是中国第一个直接进入美国FDAIII期临床研究的创新药。

10、纳米高分子新型材料可用于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2016年6月4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袁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A Hydrogel-based Hybrid Theranostic Contact Lens for Fungal Keratitis”以论著的形式发表于生物化学国际顶尖杂志《ACS Nano》。ACS Nano 是美国化学学会(ACS)中聚焦于纳米科学和纳米科技的著名期刊,影响因子12.88分。

袁进教授科研团队针对真菌性角膜炎的疾病特点,制备出了纳米银/石墨烯/伏立康唑缓释载药生物接触镜。此新型膜材料将纳米银的广谱抑菌性能与抗真菌药物巧妙结合,同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在临床试验中,将该产品配戴贴敷于患者角膜表面,展示出高效的抑菌及抗真菌活性。该材料突破了传统的用药方式,为真菌性角膜炎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苏炳男

编辑:中国眼科手机报

附:2015年我国眼科十大成就

2015年我国眼科十大成就(排名不分先后)

1、我国通过推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防控措施,以及对沙眼并发症的手术治疗,提前五年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致盲性沙眼的要求。

2、2015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九省视觉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从2006年以来,我国盲目的患病率下降27%,表明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3、我国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新一代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MD)的Ⅰ类生物新药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应用于临床。

4、2015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折叠式人工玻璃体、非球面人工晶体顺利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

5、北京同仁医院通过研究发现,户外活动能明显抑制未近视青少年的眼轴增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通过对1903名小学生追踪三年研究发现,每天增加40分钟户外活动能使近视发病率降低9.1%。这两项研究证实户外活动对青少年近视进展具有明确减缓作用。

6、中山眼科中心科学家开发出首个翻译组数据库,同时完成迄今为止最大最全面的翻译组数据分析。

7、北京同仁医院团队提出眼颅压力梯度增大可能是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并应邀在影响因子最高的国际眼科杂志《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上发表系统综述。

8、上海市青光眼俱乐部通过定期科普教育和义诊等活动,显著改善了患者对青光眼的理解,减轻了其焦虑抑郁。2015年该项目获评“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

9、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专家创新性地采用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ESC-RPE)移植治疗眼科疾病,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完成了3例移植手术。

10、我国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新生儿广域眼底照相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