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个小小的“@”符号,却折射出某种文化差异。
据外媒Engadget 报道,电子邮件(Email)的发明者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于美国时间3月5日去世。他的公司和亲人并未透露更多信息,但死因可能是心脏病。
1971年,他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后来,他让“@”成为互联网最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不少互联网业界巨头对汤姆林森的逝世表示哀悼。TCP/IP协议和互联网基础架构的奠定人——“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表示:“这是一条令人悲伤的消息。”
谷歌邮箱服务(Gmail)的官方推特称:“感谢你发明了电子邮件,成就了如今的“@”符号。”
所以今天,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想和大家聊聊关于“@”、电子邮件还有即时通讯软件的那些事。
1
他没有发明“@”
却成就了它
如今大家已经习惯用“@”了吧?不只是电子邮件地址(@xxx.com),我们发微博、微信群聊、朋友圈发状态都会@自己的朋友。甚至在颜文字(符号表情)里,也能看到它的身影——@_@。
但你知道它的起源吗?
最早的“@”符号是计量单位。在1448年西班牙的一份文书里,它表示的是重量单位arroba,1 arroba约为11.5千克。
后来它成了at的替身。在中世纪的欧洲,“@”是用来标注物品单价的,这种标示方法至今在很多地方还在沿用。例如“ 12 pens @ $1.”表示的就是12支钢笔,每支1美元(at the price of $1),共12美元。
1971年前后,雷·汤姆林森供职于波士顿的BBN公司,该公司正协助开发互联网的早期版本ARPANET。某一天,他突然想到,为了将信息送到指定的计算机主机的特定用户手中,应该在发送信息的时候标明收件人及其所在的主机。
而且,必须选用一个不会引起混淆的比较少见的字符,才能将收件人的名字与其使用的计算机分隔开。他看着手上的33型电传打字机键盘,选中了字母P上方的"@"符号,从此开启了一个@时代。
为什么是这个符号?汤姆林森曾开玩笑说:
“因为它是计算机键盘上唯一的介词。”
2
为什么外国人爱发邮件
而中国人爱用微信、QQ?
正是因为“@”符号有一定的指向性含义,在 Twitter 上,早期用户开始用它来标记一个人。这让“@”符号的应用,从单纯标记邮件地址拓展到了社交层面。
说到社交,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
在国内,能直接吼一声搞定的,大家都会直接吼;能用微信、QQ的就尽量用微信、QQ。而用Email的情况相对较少(一般就是发到国外,或者投简历、投稿、公司内部事务等比较正式的语境)。
即使用邮件,也只有少数人会字斟句酌、格式完备,而大部分人还是简短随意,像聊天一样。
而在国外,你会发现,外国人联系老师,教授,同事,老板,客户,都更倾向于用Email。有时候连订个快餐、咨询个打印费用都是用Email来联系。
如果你有海归朋友,往往和你聊着聊着,会告诉你,“我会再发邮件给你描述一下”,“你再发个邮件来确认一下”……
美国不同年龄段的人每天与朋友交流采用的方式(短信、SNS、电话、Email)占比。可以看到,从18到64岁,使用Email的人真的很多。
这种情况给每经小编的感觉就是,如今中国人似乎更偏爱IM(即时通讯软件),而外国人更习惯使用不那么即时的Email。
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的月均活跃用户数已达到5.49亿。图片来源:CuriosityChina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人没爱过Email。1998年,当腾讯研发团队还在为QQ用户突破100人而“兴奋不已”时,早期的互联网用户就把Email亲切地叫做“伊妹儿”了。(好像暴露了年龄?)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互联网真正在中国普及以后,许多年轻的网民最先接触的是QQ、微信等IM软件,没有养成使用Email的习惯。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考虑两者的区别。知乎网友@安江泽 认为:
邮件优势在于:1. 延时互动; 2. 回复/对话;3. 存档/回顾;
1. 邮件是一种延时互动,因此是一种全天候的交流工具。而IM不是,如果你在IM上找不到一个人,你不会和他说太多的东西。但是写邮件的时候你可以毫无顾虑——只要对方定时检查邮箱就可以了;
2. 回复和对话的支持,是交流内容的组织。IM不论一对一还是群组,信息都是实时的时间流,不同的内容没有任何组织。如果两组人说两件事情,时间线就乱套了。基本看不明白,或者频繁的加回xxx, @xxx。
3. 存档/回顾。尤其是基于回复和对话的存档/回顾,是深度思考和交流的根本。邮件的交流通常建立在认真阅读前人的发言为前提,深入理解并回复的基础上的。IM的消息历史是按照时间流组织的,回顾成本很高,根本做不到认真阅读理解并回复。
以上三条IM如果没有办法解决或颠覆,还是替代不了邮件的。
如果你和每经小编一样,认为“中国人更喜欢即时通讯一些”,考虑到它们的不同,或许会得出这样的看法:
爱用IM的人(有许多中国人)不愿意等,希望自己发出的消息,得到立竿见影的反馈。这种想法为自己考虑的成分更多,也更随性、临时起意。
而更习惯用Email的人(也不仅是外国人),本身姿态更庄重,还考虑了收件人的状态,给予对方充裕的时间,思路也更系统。
这背后,有中外文化的差异,但绝不能说,用哪一个就更高大上。二者只是定位不同的工具,没有高下之分,谁也不能取代谁。
你喜欢发邮件还是用微信、QQ呢?你觉得它们是否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呢?
欢迎留言讨论~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IT之家、环球时报、知乎、微信号LittleMore
1.文章《〔qq怎么发邮件〕qq怎么发邮件电脑上》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qq怎么发邮件〕qq怎么发邮件电脑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