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平台现今主推的悬疑刑侦题材剧集的一环,《痕迹》用快节奏和高颜值来构建一个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刑侦破案的团队,用这个团队里徐正曦和姚笛这样的主演颜值,和日常对于一些奇诡案件的侦破过程,来吸取追求新奇的年轻观众。

《痕迹》主打“本格推理”,透过剧中人物的职业特性,凸显案情背后隐藏的人性选择。

这部戏的导演刘璋牧同时也是去年爆款警匪题材电视剧《破冰行动》的导演,而为了保证剧集的质量,刘璋牧在剧情里面还保留了王劲松等一些老演员的客串,用来进一步吸引观众的热情。

《痕迹》为了强调自己的特点,主打就是一个“快”字,三集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独立的案件,但是后期会发现其实整个案件内里有一种似有若无的联系,最后可能会揭露一个关系到整个局面的惊天大案里面。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没错,其实这种模式像极了千禧年以后国产刑侦题材的标杆之作,《重案六组》。

但是和当年剧组道具条件有限相比,如今剧组有更多的资金去研发制作道具,所以,相比之下,《痕迹》作为以法医、法证,心理为基础的刑侦剧,整体视觉效果比《重案六组》这种重走访和证据收集的题材要酷炫很多。

但是,《痕迹》缺乏足够的剧本厚度和人物深度的问题,在当前这个局面里,却暴露了出来。

以快打快,得之于快,也失之于快!

《痕迹》这部剧主打硬核推理,大多数是通过证据或者犯罪心理学直接推理,缩减办案过程,重在烧脑。所以使得剧情节奏还是很快的,一集入戏引出剧中主角,二集硬核推理,展现每个人的能力,三集破案,引出下一个案件。三集就结了一个案子。

悬疑剧作,最讲求叙事技巧。《痕迹》它的叙事技巧,就是连续性的放出悬疑内容,用钩子去抓住观众,并且以飞快的速度进行叙事,最终实现“一回针”的剧情构建格局,把所有的悬疑内容全部串通起来,实现剧情的酣畅感。

但是,这样的快速构建案件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有着天生的缺陷。

首先,节奏快,使得整个案件的线索,取证,法证鉴定,以及案件推论各个环节都进行得极端仓促,这种情况,需要案件本事具备极端的能够挑起观众好奇心的开端。而且,要求在呈现案件的过程里,有着强烈的悬疑感和观众头脑把控能力,一旦观众情绪或者头脑智力出现与剧情脱节,案件的推进就全线崩溃。

其次,案件快速的推进,需要极其严密的逻辑支撑来构建案件发生过程,最后又需要足够可信的犯罪心理解析来结尾。这就要求不仅仅在事件的现实推进层面上,而且在情感饱和度和心理探究的层面上,需要足够有说服力的动机和强大的普世代表性的心理结构来架设整个事件的发展和结束。

而案件一旦加快推进,所有对于人物个性的构建就会显露出不足。因为毕竟大部分的笔墨集中在了事件的构建,人物塑造就相应的削减了时长,而这样的结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的立体感。本来嘛,剧情的连环杀,是外向型的。而男女主角的人设,则是内敛型的。连环杀和男女主碰撞,形成了内外合一的张力。而一旦两者之间有任何不均衡的出现,就会形成纸片人和工具人的情况。

而悲剧的是,《痕迹》里面,重情节而轻人物的弊端很明显!几乎所有人物的塑造,都流于表面。整体剧情里的人物都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立体感。

纸片人,工具人,就是没有真正的刑警形象

剧中徐正溪饰演的廖岩,是国外留学归来的专业法医。探案中他性格高冷,冷静自持,运用自己的法医知识和相关经验,与整个团队一起屡破奇案。

廖岩作为知名法医从国外回国,作为领域内顶尖的刑事专家,与梁麦琦等人组成小队。于是,《痕迹》这部剧就重在展示一众年轻出色的公安干警默契配合下,对犯罪行为开始进行追踪打击的过程。

而他的命定克星又同时出现在了这个团队里——由姚笛出演的梁麦琪,明艳聪慧的犯罪心理专家,处事冷静,专业过硬。两个人之前似乎有过某种情感纠葛,如今两个人再度相遇,将展开如何的情感对撞,在案件进行的过程里会起到相互制约还是相互撞击产生无数灵感火花,都是未知之数。

不论是男主角徐正曦还是女主角姚笛,两个人的状态都不好。

最起码,两个人的状态和妆容,在这种要求取消大柔光的题材里,显得很突兀。

他们两者的面容在青白色为主的光线下太过于突兀,暴露了两个人之前追求爱情片效果造成骨相过于突出的问题,徐正曦整张脸过于轮廓深邃,姚笛妆容在青白灯光下显得整个人没精神,两个人面部轮廓都有垮塌的嫌疑,所以,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演员扮演的代入感。

而且,演员痕迹太浓的不仅仅是两位主角,《痕迹》里面很多时候都有一种表演过度的痕迹。

第一个案子,受害者那个精神异常的母亲,那种一惊一乍,忽喜忽嗔的状态,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来她是在演一位饱受折磨的母亲角色。而作为罪犯的父亲,整个行为虽然刻意压抑,但是后来交代自己行为逻辑的过程里,还是流露出演一个狂躁无法自控的罪犯的痕迹。

而回归到刑警团队里,剧情里有“全市颜值最高”刑警队的自诩,但是,整体感觉这个刑警队不像刑警队,没有足够的专业度,拿着剧本表演的痕迹太明显了。

从表现形式而言,《痕迹》其实想重现当年《重案六组》那种演员表演的纪实案件风格,可惜,没有王茜,李成儒这几位那种生活里的烟火气,所以,整体都显得表演的痕迹很明显,没有将刑警形象树立起来,整体塑造流于表面了。

细节之处,那是哪哪儿都有的缺失和破绽!

忍不住要开始吐槽啊,毕竟作为平台特供版,《痕迹》集中力气在构建一个颜值高,智商高,遇见再奇诡的案件都能够迎刃而解的团队的时候,急就章的痕迹十分明显。

它在追求案件奇诡,情节推进快的时候,就露出了一系列细节磨合上的缺陷。

1·整个队伍日常办案时候过于随意,主要角色出镜基本不穿制服,尤其是男女主角,给休闲服带货的心思不要太明显!一个是追求舒适度的休闲风衣或者休闲西装,九分裤配板鞋,女主角则强调性感知性,很多时候都是套装,裙装,高跟鞋,也难怪剧中角色都要吐槽,“警察都没有了警察样儿”!

2·法证过程的不严谨。道具,尤其是尸体骨骸道具是下了功夫的,做得很有现实层面上的质感。但是,整个过程里会经常性的出现疏漏。

首先,不戴手套直接用手清洗证物丝袜还是下意识的错失,后面男主角面对骨骸化的尸骨连口罩都不要,这是典型的不要命行为。

其次,法医解剖室和其他科室基本没有封闭措施和必要的隔断。同上原理,在一个大型建筑里共存,而且是处于一个中央空调共通的空气流通系统里,这要是法医过程里有任何气体或者毒物泄露,整个警察局都可能被全盘拿下!

3·国产剧的龙套表演水平一直是个重灾区。《痕迹》里面那些作为工具人出现的群众演员是真的,太会演戏,反而失去了工具人的存在意义。

群众演员的重心,在群众而不是演员。所以,《痕迹》里面出现的只要叫得出名号的人物角色,演技都很突出,每个人都让观众看得出他们饱满而热情的表演欲望。

而尤其是作为罪犯的表演者,那种要把所有的邪恶癫狂集中在短短出场时间里的良苦用心和用力过猛,满满的几乎要溢出屏幕,用自己的狰狞把观众淹死在当场。剧组想要用罪犯的狰狞来警醒世人的心思我们理解,可问题是,现实生活里,反而是最为平静和温吞的人物,才最可能犯下最残忍的罪行,这种普世的反差,剧情真的没有展现出来。

4·最让人诟病的是,作为一个刑侦部门,《痕迹》的最后总要想上升一下,从犯罪动机上升到人性,感化罪犯这一点,说教的痕迹太重。

刑侦部门,强调的是智力的比拼和细节的收集,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测写和绵密层叠的证据,构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与行为推测,用这些来预测犯罪,如果不能预测阻止就用现在的既有证据来追索罪犯,避免罪犯再次犯罪,扩大犯罪伤害的持续和扩大。

而抓捕罪犯之后,用法律来约束其行为,用道德标准来软化他的心理防线,规整他们失去约束的心理,是监管方面的事情。所以,每个案子最后要去感化一下罪犯的行为,就显得越俎代庖了!

所以,你把《痕迹》当日常调剂拿来娱乐一下,他的质量和节奏作为快餐很适合,但是,真的不能深入,太深入,你会发现很多,不可仔细推敲的痕迹。

刑侦剧经不起推敲,就露怯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