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小梁龙的头骨化石揭秘史前巨龙食性的改变

梁龙是最著名的大型恐龙之一,如果哪本古生物百科类书籍中不介绍一下梁龙那一定是不完整的。尽管梁龙大名鼎鼎,但是我们只知道它们成年的样子,却不知道梁龙小时候长什么样子。最近,古生物学家从一堆破碎的化石中辨认出一只5岁的小梁龙,化石又会告诉我们关于梁龙的什么秘密呢?


长长的梁龙

图注:曾经展出在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大厅中的梁龙骨架,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梁龙可是家喻户晓的恐龙大明星,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大型恐龙。梁龙之所以叫梁龙并不是因为它们拥有大梁,而是因为它的尾椎骨下面有一对双叉形的人字骨,类似于一对小横梁,所以其学名“Diplodocus”的意思是“一对横梁”。看看下面的图就知道什么叫一对横梁啦。

图注:梁龙尾椎骨下面的一对双叉形人字骨,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梁龙生活在距今1.54至1.52亿年前晚侏罗世的北美洲,发现地层是莫里森组。梁龙很长,以著名的卡耐基梁龙(D. carnegii)为例,长度可达24米,体重12吨。随着地震龙被并入梁龙属,其所代表的哈氏梁龙(D. hallorum)体长超过了30米,体重达到了25吨。尽管梁龙很长,但是主要长在脖子和尾巴上,身体其实还是比较小的,所以体重比其他大型蜥脚类恐龙轻很多。

图注:卡耐基梁龙(绿色)和哈氏梁龙(橙色)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图注:梁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长而不重的梁龙可是晚侏罗世北美洲最常见的恐龙,这可不是我说的,有化石为证。到目前为主,古生物学家发现的梁龙化石标本已经超过了100只。就在不久前,古生物学家确认了一只新的梁龙化石,这具化石最大的特点是它只有五岁。

图注:成群出没的梁龙,作者:劳尔·马丁,图片来自网络


五岁的“安德鲁”

图注:“安德鲁”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安德鲁”是谁?它就是五岁的小梁龙。“安德鲁”的化石在2010年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的中南部,仅仅包括较为完整的头骨,化石编号为CMC VP14128。古生物家确定化石属于梁龙家族,其具有独立的特征,很可能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恐龙。从化石看,“安德鲁”的体型肯定很小,因为它的脑袋只有24厘米,可以放在人类摊开的双手之上。

美国古生物学家有个习惯,那就是给发现的化石其非正式的名字,类似于绰号,比如大名鼎鼎的霸王龙“苏”、“斯坦”等等。“安德鲁”这个名字也大有来头,其来自有“钢铁大王”之称的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他曾经热衷于恐龙的发现和传播,资助了许多挖掘和研究,卡耐基梁龙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图注:钢铁大王卡耐基,图片来自网络

当古生物学家研究“安德鲁”之后,认为它极有可能是一只幼年的梁龙,年龄不会超过五岁。五岁的梁龙化石,而且还保存了近乎完整的头骨,这还是第一次发现。


小家伙牙口好

图注:成年梁龙与幼年梁龙头部复原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古生物学家之所以在刚刚发现“安德鲁”的时候认为它是一个新物种,那是因为其头骨外形上与成年梁龙有很大的区别。简单说,这些区别包括:1.“安德鲁”的脑袋较高,成年梁龙的脑袋则较扁较长;2,“安德鲁”的脑袋较窄,成年梁龙的脑袋,特别是嘴巴部分扁而宽;3.“安德鲁”的牙齿比成年梁龙的牙齿多,牙齿是更粗的勺状而不是细长的钉状。

图注:成年梁龙的头骨,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图注:从上到下是梁龙成长过程中头骨外形的变化,图片来自网络

“安德鲁”的脑袋表明梁龙在成长过程中,它们的脑袋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长变宽的,牙齿外形的变化则表明梁龙小时候能够咬下较为粗糙的食物,成年之后则主要以柔软的植物为食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或许严酷的自然环境不允许幼年梁龙挑食,想要吃饱长大必须什么都吃,结实的牙齿就给了它们这个能力。

我们不断在发现新的化石,我们也在不断研究已经发现的化石,化石中透露的信息将会不断增加我们对于恐龙和其他古生物的认识。

参考资料:

1.Simpson, John; Edmund Weiner, eds.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861186-8.

2.Pickett, Joseph P., ed. (2000).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4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ISBN 978-0-395-82517-4.

3.Tschopp, E.; Mateus, O. V.; Benson, R. B. J. (2015). "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Diplodocidae (Dinosauria, Sauropoda)". PeerJ. 3: e857. doi:10.7717/peerj.857. PMC 4393826. PMID 2587076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