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日报记者 田可新

大众日报通讯员 蔡漫漫

作为近年来最火的科技突破之一,AI(人工智能)已经渗透生活方方面面。在写作领域,AI能否扮演“搅局者”角色,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今年高考后不久,有人尝试着让AI学习《毛泽东选集》和《鲁迅全集》,没想到它还写出了几篇很不错的高考作文。2015年,新华社就启用了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3至5秒出稿,迅即引发了记者是否会被AI取代的讨论。

依靠技术发展,AI甚至还学会了作诗、写小说等更高要求的文字创作活动,进而使这样的话题变得不再遥远:AI将怎样“侵入”文学领域?假如AI创作的作品有一天喜提诺贝尔文学奖,那是应颁给AI,还是颁给它的设计者?

AI写诗“获”三星评价

将AI应用于文字创作,在科技领域早已不算新鲜事。

“40多年前的‘748’工程开始,我国便掀起了一场中文信息处理的革命。”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盛玉麒介绍,“748”工程即1974年8月国家确立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研究项目。“从‘748’工程起,中文自动文摘便成了前期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自动文摘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对文章语法、语义、语境的分析,能够提取出反映文章中心内容的短文,这可以看作是AI运用于文字创作的早期雏形。”

至于当今世界,就更不必说了。随着大数据、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AI在文本生成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者。从财经、体育类新闻稿件,到汽车营销类软文,再到诗歌、小说等文学创作,AI写作得到越来越多的数据喂养和技术滋养,变得越来越强大,不断“入侵”文字创作领域。

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重点推介了百度输入法最近升级的“AI助聊”,用户只要输入几个字作为“引子”,AI就会自动联想数据库里的内容并提供接下来意想不到的内容,文字很强大,涉及到的面很广,普通的句子、诗词、RAP等等,能够有效避免用户网络“尬聊”或是文稿思路枯竭。而在此之前,“彩云小梦”已经在B站大火。用户一句话开好头,AI自动续写故事,内容逻辑清晰、情节离奇,以至于大批UP主都以续写故事为题材做了视频,其中有人凭借这些故事,轻松拿下几十万的播放量。

那么,“AI”写作实力到底怎么样?记者登录目前颇有影响力的AI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尝试了一把。该系统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由多个为中文诗歌生成专门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组成,运用超过30万首古人诗作进行训练,支持生成集句诗、绝句、藏头诗、词等不同体裁的诗歌。

记者试着以“池塘”和“春雨”为主题词,让这位“AI诗人”作一首五言绝句,系统迅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春雨暗池塘,垂杨扶短墙。月明山色淡,风静水声凉。”可以说,这首诗结构完整,对仗工整,意境和谐,在创作上并不露怯。

被AI创作的诗打动的人,不在少数。微软亚洲研究院研发的AI“小冰”,在2760小时内写了一万多首诗。其中有139首入选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本诗集。该书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5.4分,约有36.2%的读者为其打出了三星的评价。

技术入侵,不可逆转

当前,国内AI创作已经开始洋溢商业味道。网络平台将其视作一门生意,AI写作攻城略地的步伐迅速加快,有针对性的AI智能写作付费软件层出不穷。记者看到,有些面向程式化较浓的非虚构类写作,如汽车营销、财经快报等;有些则将开口对准了文学创作,在诗歌、小说等文体的写作上大展身手。还有海量的主题、模板、范文,只要注册会员,按步骤操作,短时间获得图文并茂的官微、公号网文轻而易举,AI还能进一步帮忙进行质量检测、改写翻译。

如果这还算“小打小闹”,那么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5年阿里巴巴就推出的“阿里编编”,其拥有庞大的故事资料库和先进的智能创作系统,对外宣称平均一集电视剧剧本只要10分钟,而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也只需30分钟。今年,阿里作为第二大股东的科技公司“海马轻帆”进一步推出“小说转剧本”智能写作功能。此外,多家视频平台、影视公司已开始应用AI评估剧本、检测观众的观影喜好并指导剧本创作。这将导致大批影视剧创作可实现“套路化”批量生产。“就像AI换脸一样,这项技术越成熟,就越省人工、省资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编剧认为,“技术大规模入侵创作,是无法阻挡的事。”

这到底是不是“狼来了”?讨论这个问题,像曾经争论“克隆人”是否可怕、机器人会不会统治地球,乍一说有些吊诡。当记者向作家们抛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各有不同。

山东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徐清源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大数据,AI写作一定会战胜人类的文学写作。”他给记者描述自己接触过的AI写作软件:可以一秒钟生产几千万字,自动生成的内容情节紧张丰富,修辞足够,各种转折和包袱设定都非常合理。“它的前景是非常可怕的,是一个‘杀手级’的应用,作家无法在AI面前生存,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吞噬人类原有的一些传统的东西。”

而作家李振声认为,“AI”写作不足为惧。“文学创作是一种以情景体验、形象思维为特征的脑力劳动,要通过人的智慧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来强化感情、宣扬感情。而人工智能就是一种工具,无法取代人们有感情的思维活动。作家创作还要靠生活,靠丰富的想象,而人工智能靠什么?只能靠类推、类比、概括和概率的提升合并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永远也写不出比人类更生动更具有智慧的文学作品来。”

“九歌”系统研制带头人孙茂松在学术会上坦言,当前AI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完善。基于深度学习的AI技术想要超越人类需具备一系列基本条件,包括须是单一任务,任务边界清楚;信息完备,结果判断量化、明确等,目前深度学习方法在不完全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AI依靠大数据,有可能比大多数人做得好,但比不过人类的顶尖高手。

但万物发展都有个过程,这些反对者们,在AI一日千里的发展势头前也显得有些犹疑:AI在国象、围棋领域不可能战胜人类的结论言犹在耳,但被打脸的进程比想象中来得快得多。“我们的文学写作是可以穷尽的,传统文学写了这么多年,大家再也写不出新意来,到了一个瓶颈期,而AI具有惊人的延伸能力、指数级的发展能力,这就是AI写作能赶上我们的一个转折点。所以,我对AI写作始终保持着敬畏的态度。一旦AI写作的成熟度到了60%至80%,人类的写作就完全被取代了,而且没有翻身的机会。”徐清源似乎更有把握。

关键在于“可控”

且不提AI写作的前景如何,单从眼前看,AI写作呈现出一种欢腾于网络的聒噪,其背后已隐患重重。它涵盖原创力、学术伦理乃至人类的终极思考等多层面,牵涉庞大而复杂的问题,眼下就应引起足够重视。

在价值判断方面,机器只有提取数据的特征,对文本创作并没有价值判断,所以在AI生成的故事当中,可以读到讽齐王纳谏的邹忌为了保住权势富贵而出卖小妾、为孩子买橘子的父亲在月台摔倒暴毙……这些离奇的情节不仅与逻辑不符,对正常的价值导向也难以判定。如果训练内容存在问题,或者某些用户输入时刻意引导,AI生成的内容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处境会令人担忧。

版权方面,在当前技术框架下,AI的训练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料库,没有足够量的语料库,AI便无法进行学习和创作。那么AI产出的作品该归语料的作者还是归AI的创作者所有呢?如果归语料作者所有,那么又如何为庞大的网络语料资源划定作者呢?如果归创作者所有,又能否将使用了相同技术线路和算法的创作者视为抄袭?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法理和伦理上的探讨。

AI使用者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AI为内容创作提供了一种更加轻松、便利的可能性,但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眼中,AI成为了助长抄袭的洗稿工具:输入一段语句,AI就会对语言结构进行重组,对关键词加以替换,从而在短时间内复制网络爆文……技术虽为中立,但不良的使用意图让技术成为了帮凶。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尚未形成清晰路径。目前,AI距拥有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倘若有一天,AI和我们谈论起伦理宗教问题,那可能就真的走进了人类地位极度弱化的AI时代。所以,在AI写作领域,我们应保持一个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当前,就应当及时思考AI写作的“可控”。

“首先要守住伦理和学术的底线。”盛玉麒认为,从新闻伦理方面讲,新闻最核心的要求是真实。经过AI变脸技术处理过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真假难辨,从侧面说明了AI写作技术破坏新闻舆论生态的可能性。从学术规范方面讲,如果AI写作完成的“论文”瞒过了查重系统,满足了查重要求,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这学位颁还是不颁,该颁给谁?“所以,从某些层面来讲,AI写作技术要关在笼子里。”

AI写作对文学创作带来的侵害也需要及时破解。“如今很多网络作家在使用AI写作软件,有时候会主动拿出自己的文本去让AI练习,相当于成千上万的网络作家,在用自己的数据喂养AI写作程序,这就像怪兽突变一样,太可怕了。”徐清源指出,“我们是否可以思考,号召作家们不要轻易地把自己的文本贡献出去?而更关键的,是作家自身要更快地转变思想,以开放的态度去迎接一系列的新变化,主动去拥抱潮流。此外,管理层面也应制定出相应规范,探索AI写作治理与伦理路径,发展负责任的AI写作。”

其实,就如所有领域的人机融合一样,未来智能机器与内容创作者的关系,也会如此。接下来最应当做的,是在聚焦技术突破的同时,兼顾可控性的把握,这关乎文学创作,却又远不限于文学创作本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