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追踪研究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调查对象发生空间流动后开展追踪调查面临许多困难,利用手机、QQ 软件、电子邮件等现代通讯和网络工具是提高追踪成功率的方式和方法。不同方式的追踪效果以及未能追踪到的原因各不相同。总之,利用多种方式保持与被调查者 的联系、恰当安排给予调查报酬的方式、合理设计网络问卷是提高追踪调查成功率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社会流动与追踪调查的成功率

追踪研究作为纵贯研究方式中设计最为严格的一种,在研究者探索复杂的社会现象、回答各种社会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探索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十分重要的作用。追踪研究通常由首次调查(也称为基线调查、前期调查等)和追踪调查(也称为后续调查)两大部分构成。后续的追踪次数可以由一次到数次不等。研究者通过利用在多个不同时间点上进行截面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可以更加方便地、也更加准确地分析和解释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同时,这种资料也可以更为方便地用来描述社会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然而,追踪研究所具有的上述突出优势是建立在它的操作和实施过程远比一般的横剖调查更为困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困难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对调查对象的追踪成功率上。与普通的横向调查研究仅仅依据一次性的资料有所不同的是,追踪研究必须通过收集至少两个时间点上的资料才能进行分析。而这两个时间点的调查对象最好能完全相同,至少是不能有大的相差。换句话说,后期追踪调查时的调查样本要与前期基线调查时的调查样本基本保持一致,这一点就是追踪调查中的成功率。因此,提高追踪调查的成功率一直是采用追踪研究方式的社会研究者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由于追踪调查在国内刚刚起步,因而关于追踪调查本身的理论和研究较少,目前这方面基础性的工作可查询到的仅有风笑天教授 (2006)关于追踪调查的概括性综述;郝令昕教授等(2010)关于发展中国家追踪调查的研究性综述;以及邱泽奇教授主持的“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项目组(2011)关于追踪调查中家庭拒访行为的研究” (梁玉成,2011),而专门探讨追踪调查成功率问题的论文则仅有梁玉成博士的一项研究。但该研究对于追踪调查的实践中如何从操作层面提高追踪成功率的问题则没有涉及。

一般情况下,在追踪研究的首次调查中,研究者可以根据条件采用入户访问、电话访问、发 放自填、邮寄自填、集中填答等多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式。但在后续的追踪调查中,要再次使用这些方式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或者前提条件。比如,入户访问虽然是实践中最常见的追踪调查方式,但其前提是调查对象的空间位置不会发生改变。当样本中的调查对象发生空间流动时,这种入户访问式的追踪调查就会遭遇到极大的困难甚至失败。笔者几年前对搬迁前后的三峡农村移民所进行的追踪研究就十分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尽管首次调查时,笔者采取了多种方法,比如,除了留下他的姓名、住址、电话外,还让其留下两个将来能联系到他、知道他搬迁去向的亲戚朋友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以保证将来能再次联系并访问到被调查对象。但等三年以后笔者再去进行追踪调查时,依然出现了许多无法找到原来调查对象的情况。因为在三年的时间里,不仅原来的调查对象搬走了,有些当时留下各种信息的联系人也都已经不知去向了。有的乡镇甚至因为原来联系人所填地址上的住房早已经被夷为平地,原来的住户或联系人的家庭被整体拆迁等情况,造成连三年前的调查地点都找不到,更不用说进行入户调查了。而原来留下的电话号码有一些已经成了空号,另一些则已经换了新主人,因而都无法进行联系。一旦原有的各种联系方式都成为毫无作用的资料时,研究者就会因此而无法进行追踪调查。

现实的情况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过程,造就了非常普遍的社会流动现象。各种类型的调查样本也常常因为被调查对象的流动和变迁,给研究者带来了进行 追踪调查的困难。比如,大学生样本中的调查对象因毕业而到外地工作、农村居民样本中的 调查对象因外出打工而离开家乡等等。所有这些空间的流动和变化,使居住地点作为联系和 追踪途径的方式不再可靠。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居民中电话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以及更换电话 号码方便性,又常常让那些完全依赖于用电话号码作为联系方式和追踪手段的研究者遭遇到 意想不到的失败。

尽管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流动的增大给追踪研究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社会通讯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给研究者开展追踪研究带来了新的工具、新的途径和新的机遇。现代社会中,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手机通讯越来越普及、QQ 群聊天等多种新媒体形式也不断涌现。在这种大背景下,探索追踪研究中如何利用多种不同的现代通讯工 具、采取多种不同的网络手段、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增加追踪调查的成功率,以应对社会流动增大带来的追踪调查困难,对于提高追踪研究的数据质量和研究效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目标基于进行的一项追踪研究的具体实践,来总结利用网站调查、电子邮件、QQ 群、手机、固定电话等多种现代通讯工具和网络手段提高追踪调查成功率的方式和途径。

二、追踪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与追踪的困难

笔者所进行的这项追踪研究项目,是一项关于当代城市中学生教育过渡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该研究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历时四年的追踪调查,收集反映城市中学生向大学教育过渡 和发展状况的详细资料,并对与这一青年成长和发展进程相关的因素进行探讨。该项目于 2010 年 5 月首次对南京市中学生的一个随机样本进行了前期调查。至今已经进行了三次追 踪。四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

2010 年 5 月—6 月,基线调查。被调查对象为南京市普通高中的二年级学生。调查样本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得。资料收集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式进行。即派调查员到 每一个调查学校,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将所抽中的调查班级的全体学生集中起来。调查员对调查目的和要求等事项进行必要说明后,当场发放调查问卷,学生当场独立填答,并当场回收。第一次调查时的样本规模为1027 人。有效回收 987人,有效回收率为 96.1%。

2011 年 7 月—8 月,第一次追踪调查。此次调查时,被调查对象已经是刚刚经历了全国 “高考”的高中毕业生。由于此时被调查者已经离开原来的学校,部分被调查对象无法当面 接触,因而调查采取的是当面自填问卷(对于能够当面接触者)和电子邮件自填问卷(对于无法当面接触者)两种方式进行。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以联系被调查者、更新被调查者的联系方式、防止被调查者“丢失”为主,因此调查内容十分简单。这次调查完成的样本规模为 891 人,追踪成功率为 86.8%。

2012 年 5 月—10 月,第二次追踪调查。此次调查时,大部分被调查对象已经是大学一年 级的学生。同时,他们散布在全国各地(少数甚至已经身处国外),因而当面调查的方式已不再适用。调查主要采用电子邮件调查法。调查追踪成功的样本规模为 790 人,追踪成功率 为 76.9%。

2013 年 6 月—10 月,第三次追踪调查。此次调查时,大部分调查对象已经是大学二年级 的学生。调查主要采用网站式问卷调查法,辅之以电子邮件调查法。此次调查追踪成功的样 本规模为 749 人,追踪成功率为 72.9%。

尽管第一次调查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接下来的三次追踪调查则显得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调查者面临被调查对象即将发生空间流动,因而出现对象“丢失”的困难。基线调查后的第二年,这批学生进入高三,即将高中毕业。理想的追踪调查方式是在他们毕业离校前 进行。但是,高三这一年中这些学生一直处于 “高考”冲刺前的关键阶段。如果不顾及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开展调查,既不人道也不现实。因此,本研究项目在这一年中没能开展调查。但是,另一方面,从后续调查的连续性和将来追踪的成功性考虑,如果这一年中完全不进行调查,由此带来的隐患不仅仅是事隔两年后这些学生可能已经淡忘了第一次调查时研究者所作的说明和接受调查的经历,更为重要的是,两年后研究者很有可能完全找不到这些学生了———因为他们高考后就会离开原来的中学,甚至离开南京,各奔东西。而一旦研究者失去了与他们进行联系的方式和途径,后续两年的追踪调查就可能成为泡影。

其次,即使可以在他们离开中学前获得他们新的联系方式,但后续的两次追踪调查也再不可能采取第一次调查那种集中的、面对面的自填问卷方式了。因为在以后的两年中,样本中的调查对象已经散布在国内的各个城市、少数人甚至到了世界不同国家。如何在无法当面接触的情况下对这些学生进行有效的追踪调查成了该项研究中最本质、同时也是最大的困难, 不解决这个难题就无法顺利达到追踪研究的整体目标,而探索解决这一困难的途径和方法,也成为本项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三、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追踪调查的实践及效果

首先,针对上述第一个困难,笔者采取在被调查对象高考结束后再次到他们所在中学,利用他们回校取高考成绩单的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重点收集了他们今后的联系 方式,除了常见的手机号码、家庭电话号码外,特别重视了对各种网络联系方式如邮箱地址、 QQ 号等的收集,以保证在后续调查中可以与被调查对象取得联系,避免样本对象的丢失。 同时也可以帮助研究者在后续的追踪调查中,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来突破时间和空间对调查对 象所产生的分隔和限制。

尽管研究者采取了上述方式来联系和保持被调查对象,但由于这种联系主要是单方面的、 不见面的和无反馈的,缺少与被调查者的互动,因此,在后续追踪调查中,样本中的被调查对象能否全部顺利地联系到、他们是否都愿意合作、以及在无法见面的条件下如何让他们方便地填答问卷、如何顺利地回收问卷等,依然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笔者在实践中采取了利用电子邮件、网站调查系统、QQ 聊天、手机、家庭电话等多种不同的网络和通讯工具,多途径配合开展追踪调查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追踪效果。

1. 电子邮件在追踪调查中的作用与使用方式电子邮件可能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使用最为普遍、也最为流行的通讯方式。有学者认为使用电子邮件调查具有即时性、异步性、随时保存性、可编辑性、群发性等特点;同时电子邮件调查不受地域的限制,回收问卷方便,成本低,因此成为研究的重要工具。据 CNNIC第 32 次互联网报告,截 至 2013 年 6 月,全国电子邮件使用者规模达2.47 亿。2007 年数据显示,电子邮件的使用情况与学历密切相关,学历越高邮件使用率越高,大学本科使用率达到 87.2%。本研究基线调查显示,98%的被调查者拥有自己的个人邮箱。笔者在第二次追踪调查中主要采取电子邮件调查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电子邮件调查的特性给予被调查者相对宽裕的时间,并可以创造一个不受干扰的填答环 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填答的质量。 并且,从被调查者角度考虑,电子邮件问卷可以说是网络调查中“扰民性”最小的调查方式。 它可以降低被调查者对调查的反感程度。当然,电子邮件调查也存在一些弱点,比如被调查者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看到邮件或者误以为是垃圾邮件等原因没有及时回复,进而影响到调查的进度和回收率。因此,在追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醒或催促被调查者,笔者在本追踪项目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电话提醒。电话提醒能对被调查者形成一种约束,被调查者一般难以当场拒绝。 研究者可选择适合的时机给被调查者拨打电话,如本调查中主要选择暑假、“十一”假期拨打。其次,QQ 提醒。研究者可主动与在线被 访者 QQ 聊天或给离线被访者留言提醒,也可通过班干部或 QQ 群内活跃分子帮助研究者提醒未完成的被调查者。第三,邮件提醒。在调查的前期和中期,研究者可以间隔性地给被调查者发送调查邮件。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把握好间隔时间,以免对被调查者形成“轰炸”效 应,引起被调查者的反感,影响回收率。第四, 短信提醒。

2. 大型网站调查系统在追踪调查中的使用

电子邮件调查虽然具有低成本的优势,但被调查者作答并不十分方便,因而会导致拒绝 接受调查。基于这个考虑,第三次追踪调查中, 笔者主要借助大型网站调查系统进行。研究者通过购买大型网站调查系统的服务,根据自身的需要在网站调查系统中实现多样化的问卷设计。被调查者采取点击式、下拉菜单选项等方式进行回答。对于一些过滤性问题,被调查者不会看到与自身无关的题目,有效降低了被调查者的负担和时间,减少了填答错误。

网站调查问卷设计好之后,将调查信(附问卷链接和填答方法)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被调查者发送,被调查者通过点开链接就可开始填答问卷,填写完成并提交问卷后问卷数据自动保存于后台服务器中。相较于电子邮件调查,网站式问卷有助于回收率的提升,同时也减少了数据的录入时间。笔者比较第二次追踪调查和第三次追踪调查的第一轮问卷回收率发现,第三次追踪调查首轮的回收率达到了62%,明显高于第二次追踪调查。当然,在网站式问卷调查的后期同样需要结合QQ、手机、电 子邮件等多种形式来对被调查者进行提醒和催促。

3. QQ 聊天工具在追踪调查中的作用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日益普及。根据 CNNIC 第 32 次互联网报告,截至 2013年6月,全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 4.97 亿。在所有的即时通讯软件中,腾讯 QQ 软件的使用频率最高,2009 年腾讯 QQ 用户占有率达 97.4%;使用者以青年人为主, 20—29 岁占 40.2%。但 QQ 工具并不能两次追踪调查第一轮调查均只通过一封邮件向被调查者发送问卷文档或问卷链接,没有其他提醒。给追踪调查带来直接的效果。即我们不可能利用 QQ 工具进行大规模的结构式访问来获取问卷资料。QQ 在追踪调查中的主要作用是联系被调查对象,辅助追踪调查以提高追踪成功率。笔者在两次追踪调查中充分地利用 QQ 工具的相关功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来说,QQ 工具在追踪调查中主要有两种作用:

一是保持与被调查者的稳定联系。使用QQ与被调查者联系的前提在于基线调查时要收集被调查者的个人 QQ号码和班级 QQ 群号,加上研究者建立的专用项目QQ,以项目名称命名,并以项目身份申请加被调查者为好友或成为 QQ 群成员,取得对方验证后形成 QQ 联系平台。相比手机,QQ 工具有更好的优点: 由于个人 QQ 号和 QQ 群号相对固定、更换频率低,因此QQ工具比手机号码更加稳定。同时,QQ 工具的使用费用远比手机费用低,因而使用者登录的频率往往比手机更高,联系机会也就更多。QQ 附属的 QQ 邮箱具有邮件接收的提醒功能,被调查者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调查信息。此外,由于QQ 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特点,研究者在该平台向被调查者传输的追踪调查信息,被调查者只要登录即可接收到,加上及时的 QQ 交谈,如节日问候、考试鼓励、生活关心等,更是帮助研究者拉近了与被调查者的距离,有助于保持调查的“温度”。

二是调查过程中加强与被调查者的沟通。 即时通讯软件能够帮助使用者实时地传递文字信息、文档、语音以及视频等信息流。因此,研究者可以使用 QQ 文件传输的功能向被调查者传输问卷。同时,QQ 具有的交互性便于研究者与被调查者互动,说服被调查者完成问卷调查,并适时解答被调查者的疑惑。一般当被调查者 QQ 在线时,代表他们处于较为闲适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填答问卷。QQ 即时传输问卷相对于电子邮件问卷来说有更好的互动性、及时性、可检查性以及可控制性。笔者在第三次追踪调查的过程中,通过采取 QQ 在线传输或者离线传输问卷并请他们进行填答的方式,对提高问卷回收率的效果十分明显。

4. 不同方式的追踪效果

为了更好分析不同方式的追踪效果,笔者对第二次和第三次追踪调查中不同回收方式的 回收率进行了统计,详见下列表1:

表1 表明,电子邮件始终是网络追踪调查中最主要的方式,QQ 和电话也具有一定作用。特别是第二次追踪调查中,使用 QQ 联系和电话联系后收回的问卷占回收问卷总数的51.7%。第三次追踪调查过程中,因上一期追踪过程中与被调查者建立了较好的联系,故调查中可以免去调查员过多的介绍和说明。此时电子邮件联系成为问卷回收的主要方式,单独以电子邮件联系收回的问卷达到了63%,邮件和QQ 提醒也帮助研究者提升了后期的问卷回收率。

在分析了问卷未回收的原因后,笔者对被调查者所留信息中最有效(在追踪调查中发挥作用)的联系方式做了统计与整理,详见下列表 2:

从表 2 可以看出,电子邮箱和 QQ 号码这两个主流的网络联系方式是预留信息中最有效的联系方式,而且这两个联系方式的更改情况相对较少。相反,个人电话和家庭电话号码这两个联系方式的有效性相对较低。上述预留信息的有效性情况可以为追踪调查增加回收率提供一定的依据。

四、网络工具、人的因素与追踪成功率

利用网络工具增加追踪调查成功率的过程中依然要特别强调人的因素,这里所说的人的因素主要指的是作为调查对象的个人。邮箱、 QQ 等只是研究者可以利用的新的工具,最终决定追踪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在于被调查者个人的参与和配合。

1. 网络工具与调查对象的保持追踪研究的关键环节在于基线

调查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研究者能与被调查者保持稳定的联系,并能在后续的调查中追踪到基线调查的所有调查对象。而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未来调查的方式、调查的时间间隔等因素,设计出多种便于后期追踪的联系方式则是保证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借助网络进行追踪调查,不仅需要收集被调查者传统的联系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收集被调查的网络联系方式,并通过多种网络和通讯方式的配合与被调查者实现良好的互动,以实现追踪成功目标。从笔者所进行的追踪研究实践看,调查对象的电子邮箱、个人 QQ 号、班级 QQ 群号、个人手机号、家庭电话号码等不同联系方式的特点和效果不尽相同,研究者需要在不同的调查阶段采用不同的联系方式与被调查者取得联系和开展调查,详见下列表3:

从重视网络调查中人的因素出发,以便在后续的几年中保持调查的“温度”,笔者在2011 年元旦、2012 年元旦以及 2013 年元旦都给被调查对象发送电子贺卡、慰问信、前期调查结果以及慰问金,比如充值手机话费等,正是这种 “人之常情”的做法保持和加强了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之间作为“人与人”的感情联系,同时也加强了追踪调查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为后续追踪调查打下基础。

2. 网络调查对象的报酬方式

借助网络进行追踪调查时,被调查者不仅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而且也会耗费相应的上网费用,因此有必要对被调查者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以提高其积极性,进而提升网络追踪的回收率。这种奖励既要包括精神的也要包括物质的,前者应以感谢信、提供调查结果、新年电子贺卡等为主;后者则应根据被调查对象的特征、奖励的适用性、研究者给予奖励的方便性和 可承担性等综合考虑。一般来说,网络调查中很难像传统调查那样给予被调查者实物的报 酬,比如常见的日用品,因此,网络调查中的奖励和报酬最好是某种形式的现金,比如手机话费充值、 Q 币充值、购书券等。恰当的设计和合理的给予奖励既能让被调查者感受到接受调查所受到的尊重,又可以帮助研究者与被调查者建立持续稳定的联系。笔者所进行的南京市中学生项目中,提供的奖励是手机话费充值。笔者注意到,第二次追踪调查成功的 790 份问卷中,手机号码预留率约达到 97%;第三次追踪调查成功的 749 份问卷中,手机号码预留率约达到 98%。这里可以看出,手机话费充值不仅起到了奖励的效果,而且使我们获得了被调查者最新的联系方式,为下一次追踪调查打好了基础,有利于提高追踪调查的成功率。

3. 网络调查中的人为因素

利用网络进行追踪研究的过程中,网络调查设计特别是调查说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将直接影响到被调查者对项目的感受以及是否愿意参加调查,进而影响到追踪的成功率。波特 和韦特考姆研究表明,社会调查中称谓的个人化、研究主持者以及调查机构的权威性等等,均会对调查的反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为了实现网络调查中“人对 人”的联系,笔者通过高中班主任等关键联系人得到了被调查者的姓名等个人化信息。因而在与被访者联系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称谓的个人化, 使被调查者有亲近的感觉,促进其认同并愿意配合,提高追踪的成功率。实践表明,在拨打家庭 电话和个人电话时,如果能以姓名作称呼,能够减少被调查者的拒绝率;在电子邮件和 QQ 聊天过程中,称谓的个性化也可以提高邮件和 QQ 的 回复率。特别是笔者以大学教授的个人名义并附在学校官网上个人简介的链接,或以大朋友的身份和语言给被调查对象发送诚恳的催促信函,既讲明完成调查的意义,也真诚感谢他们参与调查所付出的时间和对调查的积极配合,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诚挚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被调查对象的回复率。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一方面,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是高中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因此,相 对于更为年长也更为成熟世故的普通成年人来说,他们更容易接近,他们参与调查、给予配合的意愿也较高;另一方面,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比较高,特别是他们比一般成年人更多地接触网络、使用手机、掌握和使用 QQ 聊天等现代化信息工具,这些都为研究者利用网络通讯手段开展追踪调查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特殊性应该成为客观看待本研究结论并将其推广应用的一种基础。

(注:本文作者为风笑天,聂 伟,曹丽娟(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南京 210093),摘自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 年第 2 期 总第 74 期)

目前国内学术界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进行的社会研究非常少,现有的一些名为追踪调查的研究实际上只是同期群研究,即在不同的时期对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群进行的调查,而非真正的追踪研究。追踪研究的方法运用很少的原因 ,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追踪研究的设计要求十分严格 (第二次及第 N次调查的对象必须是第一次调查的同一组对象 ),同时进行追踪研究所需要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也往往很大,研究的整个周期所需时间也往往较长,使得一般的研究项目常常在其中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难以承受或者无法达到。而另一个主要原因则可能是追踪研究在方法论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还不被广大研究者所认识,其具体操作方法和要求也不为研究者所熟悉的缘故。

极术云网络实验数据平台正式推出追踪研究的整体解决方案,继续为学术科研保驾护航。基于极术云自主研发的网络实验编辑系统和微信小程序任务分发系统,可以将样本迅速抽样并邀约参与研究,多重身份唯一性验证确保样本数据质量,并能最小成本的连续追踪样本,获得研究数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