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格基金王强:香江猎书记

2023-04-04 16:23 27次浏览 攻略
真格动态真格课堂真格故事真格分享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工作,科学、艺术、哲学让你发现一个更精彩的世界。

香港,香在什么地方呢?

《香港方物志》说,香港是靠运输香料出港得名,因“香”而为“港”,环山抱海,风景绝伦,难怪该书作者叶灵凤说过一句话:“香港的自然是美丽的。”

时至今日,香港久已不倚靠香料为活,却也在这钢筋森林中氤氲出另一般香气——书香。中环太子大厦二层、Galleria 十三层、西洋菜街、上环水坑口……于遮天蔽日的广告牌之间,香港的书店闹中取静,自成一番风景。

这般“不自然”的美丽,令王强流连忘返,乐而忘忧。

本文首发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2013 年 12 月 9 日,香港,晴

作为猎书之人,文字是我眼中一座城市惟一的地标。于是,香港,也就成了萧红的香港,张爱玲的香港,叶灵凤的香港。

历史上,香港先隶属东莞县,再隶属由东莞县析出的新安县。所以,欲了解香港历史全貌,需读《新安县志》。然而,清嘉庆版《新安县志》是文献中的珍品。叶灵凤一生钟爱的宝物在其身后由家人郑重捐给了内地。别说到手一册,就是饱下眼福已是不可能的奢望。

《新安县志》封面

香港之行前,只好细读藏书家叶灵凤五卷本“香港史系列”(《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录》《香岛沧桑录》《香港方物志》《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香港方物志》开篇谈 “香港的香”:“香港岛一名的由来,既非因为香姑(传说中占据港岛的女海盗),也不是为了瀑布的水香,实因为岛上原本就早已有一座小村名叫香港。”“这座香港村远在英国人不曾踏上这座小岛之前就久已存在。”香港,“香在什么地方呢?”“这个 ‘香’并非水香,也不是人名,实因为这地方从前是一个运输香料的出口小港,所以称为香港。”“这种香料并非岛上自己出产的,而是从东莞各地运来。”“这种香料(莞香),不是流质也不是木质,而是一种香木的液汁凝结成固体的。它们有的像松香琥珀那样一团一块的,有的又像檀香木那样一片一段的枯木根,这种 ‘香’,是当时其他许多香料制品的原料,薰衣、习静,所烧的就是这种香。”原来,“香港”竟是“莞香的余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提倡抗日,流亡欧洲,刚刚抵港的文人王礼锡写了几首“香港竹枝词”,其中有一首咏当时香港旧书摊:“满头珠翠晚看山,陡峭斜坡置足难。可喜留人山上路,琳琅到处有书摊。”词下作者注曰:“北平厂甸,伦敦迦陵十字街,巴黎赛因河畔,旧书铺各有风味,而香港书摊则每每在斜坡上,上下歇脚浏览,两得其便。” 词注中的“迦陵”即 Charing Cross Road 中的 Charing。伦敦这条著名书铺街,今人多译成“查令十字街”。音虽准,却太过直白硬冷,不如“迦陵”多了些文化的蕴藉和想象。其实,伦敦唐人街早将其译为“查宁阁路”。这一传神的翻译真是得其浓浓的书香,只是不得不遗憾放弃其“十字架”的缘起。

Charing Cross Road

时至今日,香港街巷中隐藏着的各色书店,依旧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虽然不再是斜坡上的景致了。

Picture This(整理此文时得知,此店于 2015 年岁末歇业,转至网上),在中环太子大厦二层。另一家店在附近的 Galleria 十三层。经营旧书、老照片、老地图及老招贴画。店主 Christopher Bailey, 英国人。居港二十余年,谓已不适应英伦生活。香港生活虽不易,也已视为第二故乡。常跑英美书店,谓世界各处珍本书展最值一逛。每次来香港,这家书店总是我猎书的第一站。今次难得遇见这么多海明威,且品相极佳,真像是猎书中突然撞上“流动的盛宴”———

一、Ernest Hemingway,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40,《丧钟为谁而鸣》初版。版权页印有大写字母“A”。原书衣。此书衣底面海明威打字机前摊开书阅读写作的照片未署摄影者名。由于摄影者不满,此版再印时照片下方加署了他的名字。四七一页。红顶,前切口毛边。白色布面包纸板精装。书脊红黑两色印书名及出版商名。硬封三分之一处印黑色签名体作者名。

我尚有一册自美国书商处入藏的《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纽约:Charles Scribner's Sons,1929 年海明威签名本。二分之一白色羊皮包浅绿色纸板精装,毛边未裁。书脊上端贴黑色摩洛哥皮烫金书名作者名标签。此版限印五百一十册,入藏之册编号一三七。此著乃海明威作品惟一限印初版本中惟一的签名版。极难得。《战地春梦》评家誉为海明威 “无懈可击的杰作”(consummate masterpiece), 其“乐流般晶莹剔透的文风”(that musical crystal-clear style)再无继者。

二、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London: The Reprint Society, 1953。插图初版(《老人与海》美国初版为 1952 年)。一一七页。原书衣。绿布包纸板精装。红顶。书脊银色烫印作者名;上方暗红底印银色书名。硬封面绿底上烫银印大鱼奋力跃出海面图案。收图三十四幅。插图画家为:C. F. Tunnicliffe,十六幅;Raymond Sheppard,十八幅。原本两画家分别为此版提交了风格迥异的插图,出版方突发灵感,决定合二为一,将海明威作品两种不同的阐释汇集于一编,给此版读者以极大的惊喜。

三、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2。初版。一四〇页。版权页印有大写字母A。原书衣。书衣底面为 Lee Samuels 所摄海明威半身像。此照呈偏蓝色调。后印版本呈偏黄色调。此版于 1952 年 9 月 8 日印出发行。浅灰色布面包纸板精装。封面下端,嵌印阴文签字体作者名。书脊烫印银色作者名、书名及出版商名。

四、Ernest Hemingway, Islands in the Strea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0。《岛在湾流中》初版。四六六页。版权页印出版商码:“A-9.70(V)”。原书衣。绿色布面包纸板精装。硬封右上角烫金印签字体作者名。书脊烫金印书名及黑底金字作者名。

五、T. E. Lawrence, Seven Pillars of Wisdom, London: Jonathan Cape, 1935。此版为《智慧七柱》流通版初版(未公开发行版初版于 1926 年)。六七二页,其中正文六六一页,附录加索引十一页。红顶,前切口和书底毛边。褐色布包纸板精装。书脊烫金印书名、作者名及出版商名。封面烫金印底部交叉的双弯刀,交叉中心空白处自上而下印文句:the sword also means clean-ness and death。原书衣。作者本人插图。

六、Vladimir Nabokov, Lolita,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holson, 1959。《洛丽塔》英国初版。原书衣。书衣底面为作者黑白半身像。黑色布面包纸板精装。书脊烫印银色书名、作者名及出版商名。正文三〇〇页。作者 1956 年 11 月 12 日撰写的创作谈七页。附录收各国名家评论九页。红顶。此著 1955 年先在巴黎出版,继而于 1958 年在美国出版。

Lolita

七、Graham Green,格林小说英国初版七册。均原书衣。

2014 年 2 月 10 日,香港,北方寒潮至,雨初晴,阴冷

再逛 Picture This。 购书十七种。

一、Truman Capote, In Cold Blood,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5。此为《冷血》1965 年《纽约客》连载后发行单行本的初版本。S. Neil Fujita 设计正面浅泛黄底上印黑色红色美术字体书名作者名原装书衣。黑顶。毛边。深褐色布面精装。此著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将文学虚构与报告文学融为一体的所谓“新真实犯罪小说”(New True Crime Novels)与“新新闻体”(New Journalism)的巅峰代表作。此书 1967 年拍成电影。作者写作过程的研究经历亦于 2005 年拍成获奖电影《卡波特》。

二、Truman Capote, Breakfast at Tiffany's, London: Hamish Hamilton, 1958。英国初版 (First UK Edition)。兰登书屋同年推出美国初版。红色布面精装。书脊烫银印书名作者名出版商书标。Patricia Davey 设计的花饰原装书衣。书衣底面上半栏,用美国版书衣底面整栏的素描作者半身卧像。此版收一中篇:Breakfast at Tiffany's; 三短篇:House of Flowers,A Diamond Guitar,以及A Christmas Memory。此著 1961 年拍成同名获奖电影,Audrey Hepburn 和 George Leppard 联袂主演。《蒂凡尼的早餐》有翻译家董乐山中译本。

Breakfast at Tiffany's

三、William Faulkner, A Fabl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4。《寓言》初版。原书衣正面为 Riki Livens 设计的灰底黑十字架白色书名及作者名。福克纳此著 1955 年获普利策虚构奖(the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及美国国家图书奖(the National Book Award)。

《寓言》

四、Vladimir Nabokov, Punin, Garden City: Doubleday and Company, 1957。《普宁》初版。Milton Glazer 设计的原书衣正面印:作者秃顶戴圆片眼睛西装领带垂在下腹前双手持本书的画像。黑色布面精装。书脊红黄两色印书名作者名出版商名。红顶。毛边。

五、 George Orwell, Nineteen Eighty-Four,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49。《一九八四》美国初版(First US Edition)。原书衣:正面蓝底黑字白衬印书名及白色作者名。书衣底面,哲学家罗素赞语右侧,为 George Holland 所绘作者黑白两色漫画头像。

六、J.D. Saling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51。Book-of-the-Month Club 版初版。黑布包纸板精装。原 Michael Mitchell 设计已成经典的令人难忘的书衣。整个封底为藏家珍视的作者前倾向右平视的黑白头像照片。像左下角署 Lotte Jacobi 摄及“J. D.Salinger,Author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一译《麦田捕手》)真正的初版亦由 Little, Brown & Company 于 1951 年推出。此两印差别甚微,最明显者,是初版一刷书衣底面塞林格头像顶部稍稍“切掉”了一点(此书初版大获成功后,塞林格要求出版商再印时不得印其头部肖像及生平介绍);书衣前内折页(front flap)右上角印有书价$3.00;初版一刷印的$3.00,“$”字符位于字母“R”(CATCHER)的肩头 (the should of the letter “R”) 上方,而一刷之后再印的,“$”则位于“R”(CATCHER)的尾端(the tail of the letter “R”)上方;前内折页书名上端没有“BOOK-OF-THE-MONTH CLUB SELECTION”字样;版权页印“FIRST EDITION”。但此两版原书衣后内折页(the back dust jacket flap)下端均有“BOOK-OF-THE-MONTH CLUB SELECTION”字样。真正的初版一刷现已奇货可居。即使愿出天价,坊间也已难觅品相极佳的一册。入藏一册尚待机缘。此著获选《现代文库》“最佳小说一百部”。

这部名著 2007 年 10 月台湾麦田和 2010 年 2 月大陆译林的中译本都出自已故翻译家施咸荣先生之手。

我入藏的此册原版中,夹一份四面纸活页,重刊书评家、编辑、选书评委 Clifton Fadiman 当年为该出版商编辑室撰写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推介报告(report)。该报告先期发表于《每月一书俱乐部书讯》(Book-of-the-Month Club News)。费迪曼饱读诗书,此文刊布近十年后撰写的《一生阅读计划》(The Lifetime Reading Plan, 1960)影响至今。他对书的品味和对书的价值判断敏锐、独到、果断、超前;其文笔晓畅,分析精辟。八小段不足千字的推介,已令这部刚刚降生、尚待时间检验,但之后注定成为“大名著”的作品,清晰诱人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此报告实在称得上书评写作的典范。现全文译出,旨在存留下这篇现已不大易得的历史印迹,与读者诸君分享、欣赏半个多世纪前书评大家的文字风貌——

贵编辑室能够接手的最令人愉悦的任务,就是力挺塞林格先生这样才华横溢、清新、年轻的美国小说家。或许,仔细想想,“才华横溢的”这个形容词并不令人满意,因为一个人可以是 “才华横溢的”,却表达不出任何东西。才华横溢只不过诞生于平滑的折射表面。但塞林格先生则从两个意义上折射出来:他外表光鲜而且不乏深度。他的作品激起我们的赞赏——但说得再到位些,它让悲悯、理解、会心之笑的汩汩清泉在我们体内流淌。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十六岁的霍尔顿·考尔菲德,以他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他的故事。我们初次见到他时,他刚被他的学校——颇有档次的潘西私立中学——开除。他打算马上离开,趁圣诞节假期还没开始,回到他纽约的家。故事讲述的不过是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疯狂、绝望、可怜兮兮的四十八小时;对读者而言,它们却常常滑稽得让人忍俊不禁。霍尔顿倾吐他故事的时候,我们像是偷听到了他可怜无助的灵魂。他不知不觉中的讲述,泄露了他自己的每一次困惑,他的理想和凡庸,他对性的着迷和对性的恐惧,他的怨恨和挑衅,他的寂寞,他爱与被爱的欲望。

我们看着霍尔顿辞别他的学校——他与学校标准的行为守则格格不入。开往纽约的列车上,我们有一搭无一搭听到他与学校一位同学的母亲聊得不亦乐乎。人到纽约,不想就这样面对父母,他摸到一家便宜旅店。从这一刻起,他的冒险就像是青春期版的沃尔珀吉斯之夜,其中有企图不顾一切的私奔,同出租汽车司机东拉西扯的闲聊,与浪荡姑娘没有下文的邂逅,无度的狂饮,太多的精神煎熬;同时,对他自己与生活格格不入的本质又有着太过犀利、明敏的洞察。

所有这一切轻率与浮夸贯穿了他的狂野行为,他却莫名其妙,为某些象征着善的东西托举住——漫无目的溜达时遇见的两个修女;想起逝去的弟弟;最重要的是,忆起妹妹菲苾,她可是小说或现实生活里能见到的最最迷人的小女孩儿之一。霍尔顿和菲苾之间的关系是这个表面看来不动情感的故事的温柔心脏。这一关系没有一丝一毫的多愁善感;它全然不涉自我;它既令人痛苦又风趣逗人。

霍尔顿恐惧、负疚、狂野、谎话连篇的表面下,我们感觉得到,有种深邃的爱的天分在。他最为欣赏的(他会说这个句子“老套”)一样东西,他时尚、可怖的私立学校给不了他,他上流社会富有的年轻同辈给不了他,他不求理解的父母给不了他,这一样东西就是——灵魂纯洁的体验。霍尔顿向往善良;他鄙夷低贱、虚假、不诚实;可他的世界却几乎给不了他任何纯良的选项。他干丑恶的事,为此他瞧不起自己。他太需要某种守则,这守则要比他周围年轻的野蛮人所泥守的来得更加高贵。事实上,因无法满足对善的焦渴,他看起来备受煎熬。只要这似乎依然是当今整个世界的麻烦所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就不乏微言大义。读这部书,我们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因为霍尔顿连自己也没意识到,他既荒唐可笑又令人生怜。他的年纪充满着不确定性:他尚不清楚自己是个男孩儿还是个男人。他满口说的,是他那代人时不时为脏话染污的愚蠢的俚语。这恰是他脑子里的“男子气”和大人应有的做派。然而,他恋物癖般对他猎人帽的痴迷却只有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才做得出来。

他自身陷入全面内战,交战的一方是群体模仿的自然本能,另一方则是想要成为一个个体的好斗且困惑的激情。在不成熟的愤世嫉俗与极其迷人的慷慨大度之间,他摇摆不定。他恨这个世界,他怕这个世界,他适应这个世界,他想用爱改变这个世界。有时,他似乎是父母、老师、朋友眼中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有时,他的真诚,明亮澄澈地闪耀出来,相形之下,反倒是社会成了格格不入者。他的朋友斯特拉德莱塔对他说:“要你干的事儿他妈的没一样你是照着别人说的去干的”;但我们在想,抛开霍尔顿所有的怪异之处,与他所遇到的大多数所谓明白事理的人相比,他难道真就不如他们?

在塞林格先生身上,我们听到一种清新的声音。事实上我们听它说得很清晰,它所说的真实无比、富于洞察力、充满同情心。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篇幅不长;但它深深吸引读者的力量,与它篇幅的长度没有直接的关联。读上五六页,你就会进入霍尔顿的内心,几乎无法摆脱他,就像他无法摆脱他自己。作品画出的肖像完整可信。小说罕有的奇迹再一次降临:从墨水、纸张和想象力之中,一个活生生的人诞生了。

入藏的此册中,尚夹一张朱墨两色印的单据。此单据是初版之年,纽约出版商 BOOK-OF-THE-MONTH CLUB, INC.推出的精选之册, “Midsummer Selection:THE CATCHER IN THE RYE,(Incl. Mailing Expense), $3.29”,的邮寄凭据。寄达者为“每月一书俱乐部” 账户号 E-720 201 的“Mrs. Pearl Oval”。

七、Siegfried Sassoon, Memoirs of a Fox-Hunting Man, London: Faber & Faber, 1929。William Nicholson 插图初版(小说初版于 1928 年)。白色布面精装。封面正中印黑底粉红色狐狸头像。书名作者名黑色。书脊上端粉红底印黑色书名,中段印黑色作者名,底端印黑色出版商名。书口和书底毛边。原书衣。作者观察世界的眼光清晰深邃,文笔上乘,想象力裹着浓浓的诗意与诙谐,两次大战间的英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猎狐人琐忆》这部半虚构作品担得起英国文学“经典”的荣衔。1985 年,剑桥才子、战时诗人、散文家 Sassoon 和其他十六位著名诗人的名字为西敏寺的“诗人角”永久接纳。名牌上书战时诗友 Wilfred Owen 所撰文句:“我的主题是战争和对战争的怜悯。诗就在这怜悯中。”(My subject is War, and the pity of War. The Poetry is in the pity.)顺购其《日记》(Diaries)初版三卷。London: Faber & Faber, 1981-1985。纸板包布精装。原书衣:正面白色框中印作者不同时期照片。卷一:1915-1918 日记,初版于 1983 年;卷二:1920-1922 日记,初版于 1981 年;卷三:1923-1925 日记,初版于 1985 年。

八、John Updike, The Witches of Eastwick,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4。《东镇女巫》流通初版(First Trade Edition)。作者本人设计原装书衣:正面取杜雷蚀刻画“四女巫”,底面取三女巫上半身细部。淡紫色布面精装。黑顶。毛边。书名页有作者厄普代克签名。此著 1987 年拍成电影,Jack Nicholson、Cher、Michelle Pfeiffer一众影星联袂主演。

2014 年 4 月 24 日,香港,时微雨,阴

再至 Picture This,购书六册——

一、Austin Coates(高志), Myself a Mandarin(《洋大人》),London: Frederick Muller, 1968。初版。原 Jeanne Cross 设计书衣:正面白底彩色中国山水画, 画面左侧自上而下黑色毛笔字书:“洋大人 高志”五个字。褐色布面精装。书脊上书名作者名出版商标识烫金。

二、Hans H. Frankel, The Flowering Plum and the Palace Lady(《中国诗选译随谈》),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初版。书名页,著者之妻张充和毛笔题签。紫色布面精装。书脊,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名烫银。原书衣:淡紫色边框内嵌清画家罗聘墨梅图。此书我有平装初版本,北大执教时,曾试译其中一章。今见此精装初版书品如新,再藏之。北大求学时,应该是大四,一天,作者傅汉思来北大旁听许渊冲先生为我们讲授的翻译课。依稀记得那次课上,傅先生与许先生各自操着英语,就中西方翻译理论及语言理解间的细微文化差异,彼此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激烈却得体。真真是君子之争。听得我等大过其瘾,至今难忘。许先生对傅先生此著里中国诗赋的阐释评价颇高,谓渊博而有灵气,特别拎出傅先生着墨甚多的“草”与“柳”的意象;但当着傅先生和我们年轻学生的面,又无所顾忌地指出,傅先生中国诗赋的英译远未得中文形美、音美、意美的高致。这“三美”恰是许先生毕生翻译实践的全部追求,也是他津津乐道的翻译成就。

三、Ernest Hemingway,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New York: Scribner's Sons, 1950。《过河入林》美国初版。版权页印“A”及出版商标识。原 A. Ivancich 设计黑底彩图书衣。书衣底面印 Paul Radkai 拍摄的海明威穿短袖衫,右手抱黑猫俯视的黑白照。美国初版于 1950 年 7 月,晚英国初版三天。

四、George Orwell, Animal Far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46。《动物农庄》美国初版。黑色布面精装。书脊,作者名书名出版商名烫金。原黑底白衬红黑美术字书名书衣。书衣底面是作者介绍。此书 2005 年入选《时代》杂志“最佳英语小说一百部”。

五、George Orwell, Shooting an Elephant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50。《猎射大象及其他》美国初版。原书衣。董乐山所译乔治·奥威尔已是经典,如同他主译和主校的那部《第三帝国的兴亡》,习翻译者不可不精研。董乐山是国内罕有的独具清醒与前瞻性文化思考的译家。总体来看,他那有着鲜明内在主线的译品正是他长期严肃思考的不朽果实。只可惜,几乎部部精心选择、部部均成精品的“有思想的”大译家董乐山先生弃世太早。

兰桂坊附近的坡道上,有条短且静的小巷“赞善里”(Chancery Lane)。缘坡而上来到六号,会见到一家名叫 “乐文” (Lok Man Rare Books)的英文珍本书店。书店旁边有家画廊,还有家台湾年轻夫妻开的凤梨酥小店。此店凤梨酥新鲜味美。店的名气盖过“乐文”。问香港年轻人,他们多知道此凤梨酥店却少有说得出“乐文”的。我算得上“乐文”的老主顾了。多年前,书店还在上环水坑口附近的“荷李活道”时,我就常常在那里流连忘返。老板庄士敦(Lorence Johnston),英国人,居港多年,经营英文珍本书为生。他为人精明、谦和、得体,多年交往下来,彼此舒服。他对英文书的品味老道;对珍本书的行情了如指掌。

当然,这也往往令他店内有些书籍标出的售价让人咋舌。他对我挑书的品味知根知底,确也替我觅得一些可圈可点的典籍。店内他办公桌对面,靠墙立着个不大的玻璃书橱。书橱里有两三格存放他自藏、舍不得出手的精品。我曾在他柜中见过、取出翻过《太阳照常升起》《麦田里的守望者》品相如新的真正初版一刷和一套品相极佳、十三册齐全的比亚兹莱《黄面志》(The Yellow Book: An Illustrated Quarterly),布面精装初版(2015 年圣诞节前,庄士敦终于松口,将这套难得的《黄面志》匀给了我)。

《黄面志》

今次在此购书九种二十三册:

一、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 Bayntun-Riviere 全绛红色摩洛哥皮重装,1927 年麦克米伦八幅彩图再印版(麦克米伦此彩图新版初版于 1921 年)。书页顶口底三边烫金。收 Tenniel 插图九十二幅,其中八幅为彩色。封面封底手压烫金装饰线框,框中分别印上下左右四组扑克牌环绕的“白兔”和“红王后”烫金图案。六格竹节书脊,每栏中,上下依序烫金印兔子、书名、扑克牌、作者名插图者名、兔子、扑克牌。书脊底端扁框中印出版日期“1927”。

二、Eric Gill, The Necessity of Belief, Faber and Faber,1936。初版。原浅蓝底朱墨套印书衣。鲜红色布面精装。书脊烫金印书名作者名出版商名。

三、Ernest Hemingway, A Moveable Feast, New York: Scribner's Sons, 1964。《流动的盛宴》美国初版。二分之一浅褐色布包灰绿色大理石纹纸板精装。书页蓝顶。硬封正面烫金印作者签名手写体。书脊烫金印作者名书名出版商名。原书衣。书衣正面印二十世纪深受印象派影响的美国女画家 Hildegard Rath 的油画《巴黎新桥》(Pont Neuf, Paris)。书衣底面印 1922-1923 年冬 Henry Strater 在意大利为作者画的左侧面半身彩色小油画肖像。海明威表情凝重专注。此前不久,他刚刚丢失自己全部早期作品的手稿。中译有翻译家汤永宽译本。

四、W. Somerset Maugham, Ah King, Heinemann, 1933。《阿金》初版。蓝色布面精装。硬封,书名烫金,右下角印黑色毛姆标识。书脊烫金印书名作者名,下端以黑色印出版商名。原书衣。此集收作者短篇小说六篇。

五、W. Somerset Maugham, Cakes and Ale, Heinemann, 1930。初版。蓝色布面精装。硬封书名烫金,右下角印黑色毛姆标识。书脊烫金印书名作者名,下端黑色印出版商名。原书衣。毛姆这部《寻欢作乐》的初版有三处误印:六三页第二十二行最后一字漏印“I”; 一四七页第十四行最后一个字“won't”印为“won”(一说:初版一刷同时亦有部分印对者);一八一页第四行第一个字 “it”印为“in”。毛姆这部被认为影射哈代和休·沃尔普、讽刺自命不凡的伦敦文学圈的小说,我此前入藏了一册Heinemann为 1953 年毛姆八十寿辰推出的插图编号限印版。装入深蓝色硬纸板书匣的此册,亮丽、珍贵。二分之一浅蘑菇色牛犊皮书脊包蓝色牛犊皮硬封。两色皮相接处,烫压一竖条细金线以示间隔。书脊上端,贴长方形、黑底、书名作者名烫金的布标签。书封右下角压印不着色的毛姆标识。书顶烫金,书口书底毛边。萨瑟兰(Graham Sutherland)插画。书名页相对的扉页,整页石印萨瑟兰绘毛姆脸向左侧、双眼平视的头像,极传神,头像上方标注画像时间:“7-7-53”。画像页的前一页,在此版一千册印数说明及编号二六的下方,毛姆与萨瑟兰双双用蓝色钢笔签名。正文前,有毛姆序八页,朱墨影印毛姆修改手稿四页(小说的头两页和最后两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