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设X=Y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X,再减去YY,得:

XX -YY =XY-YY,即:(X+Y)(X-Y)=Y(X-Y)

两边同时除以X-Y得:

X+Y=Y,即2Y=Y,∴2=1

例2:1元=100分=10分×10分=0.1元×0.1元=0.01元=1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这就要从一些简单的数学常识和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说起。

一、数学中的“0”和“无意义”

在数学里,除数是0的算式,分母是0的分数,后项是0的比,都是无意义的。

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要从乘和除的关系来理解。

如:1÷0=?

有人认为1÷0=1,理由是一件东西无人去分它,这样东西照样存在。

要是1÷0=1,那么1=1×0,也就是1=0,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再如:0÷0=?

有人说,一个0里面包含一个0,所以0÷0=1。

再类推,因为2×0=0,那么0÷0=2;3×0=0,那么0÷0=3;所以0÷0有无穷多个商。这就违反了四则混合运算结果的唯一性。

有同学会问:既然0不能做除数、分数的分母、比的后项,在体育比赛中又常常出现1:0;2:0等形式,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比赛中出现的1:0;2:0等记录,只是并列出来加以比较的比赛成绩,这种借用数学符号的写法,与数学无关。

总之,同学们要记住,0不能作除数、分数的分母、比的后项,否则就会闹出例中的笑话。比如前面例1,因为X=Y,所以X-Y=0;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Y,就相当于除以0,这就犯了数学常识错误。例2的错误在于:100分=10分×10,而不是10分×10分。

二、数学中的“0”和“无”

1、“0”的产生

最初,人们在计数的时候,如果一个数的某位上没有数,是在那一位上留下空位表示。后来,为了避免引起误会,就在两个数字中间添上一个“·”表示空位。再后来,这个“·”就逐渐演变成“0”了。

0一经问世,就成了一个独立的数字,成为阿拉伯数字十个成员之一。

2、“0”和“无”不完全是一回事

长久以来,人们经常用0来表示无,于是有人就认为0表示无。这种认为是不对的。

比如:今天的最低温度是摄氏0度,就不能认为今天无温度。

在数轴上,0是原点。

在近似计算中,2.5和2.50的含义就不同。2.5表示精确到0.1;2.50表示精确到0.01。在这里,就不能把2.50中最后的0理解为可有可无,随便去掉。

0还可以用来作序数。

总之,“无”在数量上可以用“0”表示,但是“0”和“无”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三、数学中的“量”和“数”

凡是可以测量、计数、计算的东西,都叫量。

凡是量,都可以用同类的量做单位,来度量它的大小。度量的结果,就得到了数。

一个人漂不漂亮、聪不聪明,是不能量,不能数,也算不出来的。但是人的身高、体重是可以测量的。

所以,“漂亮”、“聪明”就不是量,身高、体重是量。

同类的量可以进行比较。

比如:甲比乙高,乙比丙高。在这里,高度就是同类的量。

为了做出准确的的比较,人们就从同类的量中,取定一个作为度量的单位,来量其它同类量的大小,度量的结果就是数。

比如:长度单位,起初规定从北极到赤道的最近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叫做米。用这个单位来度量,课桌长0.60米,跑道长50米。这样就得出了0.60、50这两个数。

量和数是有区别的。

比如:课桌长0.6米,也就是60厘米。这些都是同一个量,但用不同的单位来度量,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数。所以,在解应用题时,要求必须注明单位,否则意思就不清楚。如:“课桌长60”,就不知道是60米、60分米还是60厘米。

只有把数和量区分清楚,数学才有用。

有的量不是测量出来的,是数出来的。如:班上有多少个同学;图书室有多少书等。这种量的单位是天然的:50个人,20000本书。

还有些量不能测量,不能数,只能计算。如:你完成了作业的2/3,要想知道你究竟完成了多少作业,只能通过计算得到。对这类量,通常不写单位,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数。

四、数学中的“数字”和“数”

数字是用来计数的符号。人们通常说的数字指阿拉伯数字,就是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又叫数码。

阿拉伯数字,书写、记数和运算都很方便,早就成为国际间通用的数字了。

数是由数字组成的,是表示量的程度的符号。比如:389这个数,就是由3、8、9这三个数字组成的。

数字可以是数,但数不一定是数字。如:9既是数字又是数;27就只是数。

人们平常说话,常把数、数值、数据等说成数字,如:“赤道长约40000千米,这个数字真大”,这种习惯用语是不妥当的。

五、数学中的“基数”和“序数”

表示事物数量多少的自然数,叫做基数。

表示事物顺序的自然数,叫做序数。

例如:老师说:“分组做操,每3个人一组,每组第3个人做示范”。在这里,两个“3”的含义是不相同的。“每3个人一组”中的“3”表示的是数量,所以这个“3”是基数;“每组第3个人做示范”中的“3”表示的是顺序,所以这个“3”就是序数。

自然数是在数东西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数的目的,本来是为了知道事物的多少,但是在数数的时候,顺便又给这些事物安排了一个先后顺序。比如:排队报数,不但知道了人数,而且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号,整个队伍的顺序也就确定了。这样,自然数就有了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个自然数,究竟是基数还是序数,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回答事物有多少个,这个自然数是基数;回答第几个,这个自然数是序数。

在汉语中,一般在自然数前加一个“第”字表示序数。比如:“第三人民医院”。但是有时也省去“第”字,比如“三中”,表示的是“第三中学”,不是三所中学。又如:铁路道口写着“一看、二慢、三通过”的标语牌,这里的“一、二、三”也都是序数。

在数学中,容易混淆的概念还有很多。同学们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概念,避免失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