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技术和公证面前,诈捐问题有望被“根治”。

“信任是社会捐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目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有越来越多增进信任的因素,但仍然不够。”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说,区块链技术不可更改的“留踪”特征,使它天然取向于信任机制。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公益捐赠信任平台,其意义不仅在现有能实现的功能上,更是未来行为模式的方向。

以国内首个兼具“区块链技术”和“互联网公证”功能的慈善捐赠溯源平台“善踪”为例。

进入“善踪”平台,捐赠方不仅能完成捐赠信息上链,还能获得来自第三方机构——杭州互联网公证处出具的存证证明。

平台内关键捐赠数据、发布需求均已上链存证,包括平台发起方在内的所有人均无法对链上数据进行篡改,保证信息与信息源的可查可追溯,利于监管追责。

在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看来,区块链能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可追溯,但是不能保证上链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区块链的数据源头是否具有真实性,需要第三方背书。杭州互联网公证处为“善踪”平台提供相应的“互联网+”公证服务,通过申请出具存证证明的方式,对存证信息进行在线校验,这从制度上保证了上链信息的真实性。(本报记者 马爱平)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