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现存最早见诸文字关于屈子死于端午节的文献记录,为南朝梁的吴均氏之《续齐谐记》。这是一本志怪小说集,所讲述者为各种奇闻异事之类的文学作品。该书今已亡佚,幸有一些书籍转引过其所记记述之事,使得该书中的部分内容得以流传至今。其中有一篇就是关于屈原之事。这里抄录《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对此段故事的引用如下: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后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树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屈子于五月五日端阳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地之人以竹筒装上米去祭祀之。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叫区回者,于白天看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对其言曰,区回经常祭祀他,但祭祀之米多被蛟龙夺食抢走。以后祭祀时可以改用楝树叶把米包好,以五彩丝捆扎之,蛟龙怕这些东西,这样屈原就能避免被抢食。区回遂遵其所说。后人之习俗,大抵来源于此。

关于端阳节的说法,近年来经常见诸辩论、莫衷一是。本文且以古“荐新”之礼”言之,提供参考一二。仁者见仁,以供商榷:

荐新者,谓以时鲜之物荐于宗庙,以祀先祖。其四时新物初登,皆先荐寝庙而后食者也。荐之礼杀于祭。《礼记·月令》云:仲春之月“天子乃鲜羔开冰,先荐寝庙。”季春“荐鲔于寝庙。”孟夏“以彘尝麦,先荐寝庙。”仲夏“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孟秋“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仲秋“以犬尝麻,先荐寝庙。”季秋“以犬尝稻,先荐寝庙。”季冬“乃尝鱼,先荐寝庙。”《月令》此说为天子之荐新。诸侯荐新当与天子略同。大夫卿士之荐新,其礼则更降杀之。《王制》云:“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厉。”此言庶人亦荐新。荐之礼轻于祭,故《王制》又云:“有田则祭,无田则荐。”郑注:“有田既祭又荐新。”则无禄田者仅有荐而无祭。

清人金鹗《求古录礼说·荐考》云:“荐者,仿乎祭礼而为之,而与祭礼异者也。祭必卜日,荐不卜日;祭有尸,荐则无尸;祭有牲,荐则无牲;祭有乐,荐则无乐;此其异也。”依金此说,“荐”亦可谓之“祭”也。

荐新之祭,由来已久。古之“尝、烝”即源乎此。《尔雅·释天》:“冬祭曰烝。”郭璞注:“进品物也。”《王制》亦云:“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谛,秋曰尝,冬曰烝。”《周礼》则谓“春祠、夏禴、秋尝、冬烝。”然此二说何以不同耶?烝者,本荐新于宗庙之礼典。稻麦初熟、新酒甫就,敢不先荐进于宗庙先祖以“尝新”乎?《诗·天保》曰:“禴祠烝尝,于公先王。”注家皆谓四时之祭也。然《逸周书·尝麦解》云:“维四年孟夏,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太祖。”《管子·轻重已》:“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左传·襄十六年》:“春,(晋)烝于曲沃。”《桓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

——凡此等等,又作何解也?盖古之“荐新”,衍生蒸尝二祭也。“荐新”之祭,属宗庙之“告祭”类,其礼杀。荐新于先祖者,亦非仅谷粱果蔬耳。

《通典·卷四十九》云汉惠帝之时叔孙氏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遂献宗庙。(注引颜师古曰:“礼记,仲夏月,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即此樱柧也。”)诸果之献由此而兴。又载高堂隆之说:“按旧典,天子诸侯月有祭事,其孟,则四时之祭也,三牲、黍稷,时物咸备。其仲月、季月,皆荐新之祭也。大夫以上将之以羔,或加以犬而已,不备三牲也。士以豚。庶人则唯其时宜,鱼雁可也。皆有黍稷。礼器曰:‘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太牢而祭,不必有馀。’羔豚则荐新之礼也,太牢则时祭之礼也。”又云:“其四时新物初登,皆先荐寝庙而后食。二月献羔开冰。(春分方温,献羔以祭司寒,而后开冰。左传曰:‘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先荐寝庙而后食。)四月以彘尝麦,(麦之新,气尤盛,以彘食之,散其热。)七月登谷,(黍稷之属,于是月始熟,而先荐。)八月尝麻,九月尝稻,(皆初熟而荐之。)十二月尝鱼。(此时鱼得阳气,洁美。)”

钩稽文献,阙里孔庙旧制亦于每年二月花朝日、三月寒食日、五月端阳日、六月初伏日、八月中秋日、九月重阳日、十一月长至日、十二月腊日,皆由衍圣公(奉祀官)率族人荐新于庙寝。

————阙里书院,“研经读史、复礼兴乐”,欢迎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