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作书的动机和目的很重要,这是很多书法理论研究者都没有注意到的。其实,只要知道《兰亭序》、《祭侄文稿》、《九成宫》来历的人,就应该有所感悟了。
书法的目的应该在于增加自身学养,提高综合素质,修炼内心,改变自己。“书法如同佛法”, 是一种高于艺术的“生命文化”,而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线条艺术”。

识字、写字、用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有些人有意把”写字“和”书法“区分,只不过是为了给书法设置一个门槛,过分强调它的艺术性,忽略实用性。在完全打上”艺术“的标签后,让它更值钱而已。
其实,作为一门古老的文化,书法的理论,并不是人们印象中高深奥妙的东西,也不是自欺欺人、玄秘难懂的说辞,它是几千年来学书的人从不断的辛勤劳动中摸索总结体验得来的,和做人、学佛、开车、做饭、走钢丝一模一样。只不过,如今变了,因为话语权并不一定属于真正有经验的人,而一定属于会“装”的人,是他们给原本简单的道理,加装上了一层又一层的保鲜膜。

一直以来,书法和文学是不可分的,这两者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作家们,从未放弃他们对家国天下、对民族命运的责任,他们作品呼应着人民的忧乐,深沉地表达着把中华民族从根本上凝聚在一起、使人们向上、奋进的思想和情感。

当今,一个所谓的书法家,提笔不能为文,回家不做学问,不能“撰”,只会“录” ,满纸错字,在我看来,连抄书匠都不配。当然,如果这些人不以书法家自称,不削尖脑袋“市场化”“商品化”者也当致敬。
有什么因,得什么果;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个人也罢,民族也罢,全一样。我们的先人们,追求“名垂青史”,“留取丹心”去装文字,于是我们有了书法;现在的人们正在追求什么?正在拿什么来装书法?
“德有馀者,其艺必精。艺本于德,无为而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茍极其精,世不之贵。汝书不美,自视不善。”这是方孝孺的话,也算是对“字外求字”的另一种具体解释了,大家可以体会一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