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
好奇探索之心,在人类进化历史上,帮助人类站上食物链顶端,有着“扶龙之功”。人类物种对好奇的“论功行赏”,便是将“好奇”刻进自己的基因中,成为本能。
留意自己和他人的说话,很容易听到“为什么”的问题。
心理咨询,有些“反人性”,提倡少问“为什么”——不是不问,分情况而定。
“为什么”,常常带着情绪化,暗含指责。“为什么不听我的?”“为什么你总是这样?”“为什么你不为我想想?”“为什么我这么脆弱?”……情绪化的指责,通常会激化冲突,而不是化解问题。
“为什么”,让人消耗精力,停留在过去,削弱改变的动力。“我为什么会抑郁?”“我为什么会焦虑?”“我为什么控制不住想很多事?”……
找到原因,一定能带来改变吗?知道做菜需要什么食材、程序,就能做出一道菜吗?当然不能。
“为什么”不仅可能不会带来改变,反而妨碍改变。
比如抑郁,常存在一种“恶性循环模式”:存在较多负面想法、负面评价、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想法、情绪阻碍改变的行动,而没有行动改变,进一步加重负面想法、情绪。
比如焦虑,总想着为什么会焦虑,可能加重而不是减轻焦虑。
对于当前存在具体、负面影响大的困扰,比如情绪、想法、睡眠、人际关系、工作动力等,第一位“怎么做”(后面详说),而不是询问“为什么”,更有利于改变。
理智思维带给我们巨大帮助,我们习惯用理性解决问题。我们也需要承认,如医学这般对身体有着精深认识,仍然存在不少医学难题,心理学对人的心理了解,远远比上医学对身体的了解,存在更多难以从“为什么”找到答案。
心理咨询的改变,不是说必须知道“为什么”。我们天天用手机,不用知道手机的工作原理,只需要知道怎么用就行。
对于当前没有具体影响大、迫切希望减轻的困扰,比如自我成长,改善性格等,“为什么”的探索较合适。
人类存在强烈寻求意义的倾向,理解本身能有疗愈作用。心理学中的格式塔心理学,验证着人类对追求“完形”——完整性——的倾向。
当对“为什么”形成理解,如同把破碎的图纸,拼成完整的图形,通过理解,塑造生命历程的完整性感受,有些困扰会自行消散。
有些时候,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自圆其说”,被自己接受的理解,整合进自己的生命体验。这是心理咨询中“为什么”的价值。
是什么——现在
“是什么”是心理咨询中的第一步。
确定咨询者当前存在什么困扰,优先希望改善什么困扰——确定咨询目标。这是心理咨询的基础工作,也是非常核心的工作。不少心理咨询效果不佳,原因便出在咨询目标的制定上。
咨询者寻求心理咨询,可能存在多种困扰。第一次咨询中,咨询者诉说自己的困扰,可能会从A谈到B,再到C。有限的咨询时间,咨询师需要具备从倾听中,剥离、抽取可能的关键议题,与咨询者讨论,确定咨询目标。
对于咨询目标的确定,咨询师一定要主动参与,不能仅遵从咨询者的意见。咨询者有时提出的咨询目标,可能并非当前更重要、紧急、需要优先处理的目标。
如果完全遵从咨询者意愿,制定咨询目标工作,可能咨询有改善,但咨询者感觉没什么改变——因为这种改变,不是咨询者真正想要的,自然“无感”。
或者,咨询过程让咨询者感觉不舒服,感觉和咨询师不在一个频道上——咨询师按照非真正的咨询目标,促进咨询者改变,与咨询者想要的改变不一致。
如同咨询者一开始说自己喜欢吃苹果,其实不是真正喜欢吃苹果,咨询师拿着苹果一直让咨询者吃,说这个苹果好吃,你说喜欢吃,怎么不吃呢。这样的咨询容易让咨询师感到受挫,可能会对咨询者不满,觉得自己是按照咨询者的咨询目标工作,结果还不满。
可这不能怪咨询者。咨询者花钱做心理咨询,肯定不是为了戏弄咨询师,给个“虚假咨询目标”。咨询者提出“自以为”的咨询目标,而非真正需要的咨询目标时,有着各种原因,可能本身便属于其当下的困扰之一。咨询师的工作之一,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澄清咨询目标。
“是什么”不仅在于制定咨询目标,还在于评估咨询者是怎样的人,决定了制定匹配咨询者的咨询方案。
确定了咨询目标,根据咨询者的咨询意愿、困扰性质(当前是否有具体、紧急困扰)等,咨询方案是:
偏“为什么”的问题取向为主工作——寻找困扰症结改善;
偏“怎么做”的资源取向为主工作——寻找资源推动改变。
两种工作取向并非二选一的关系,心理咨询中会灵活运用。但整体上,不同咨询阶段,会有主次之分。比如咨询初期,可能“怎么做”为主,优先减轻咨询者具体困扰;当具体困扰有所减轻后,加入“为什么”工作。
怎么做——未来
怎么做是心理咨询的落脚点,做出变化才能产生改变。“怎么做”是心理咨询多数时候的重心。
对于咨询者来说,转变“为什么”的习惯性思维,锻炼“怎么做”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能够促进改善。
“我为什么总是不开心”,改成“我怎么做可以开心些”;“我为什么害怕拒绝别人”,改成“我怎能么做可以做出拒绝”;“我为什么控制不住想这些事”。改成“我怎么做可以不想这些事”;……
哪怕一时找不到方法,但锻炼寻找解决办法的“怎么做”思维模式,有助于调动自身资源,推动改变。
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治疗,非常强调小改变。如果没有变化,就像一潭死水,维持问题状态;只要有变化,哪怕很小的变化,都有机会推动更大的变化——至少不再是一层不变的问题状态。
“怎么做”重要的是尝试——对改变有帮助的可能性,便尝试。不需要确保有效再行动。
“做”是一个试错过程,会有无效的时候:有效保留,无效放弃,直至寻找到有帮助的改善。
作者简介: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5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小时专业受训经验。
1.文章《为什么是—为什么是神原文》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为什么是—为什么是神原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