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937年12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的周恩来应武汉大学抗战问题研究会之邀,向广大师生作《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报告。在这篇报告中,周恩来从抗战形势出发,分析了当时青年的思想实际,结合我们党全面抗战路线政策,深刻阐发了抗战初期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并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

看清方位——这是一个“变动的战斗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时代”

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总是处于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人。人只有弄清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时代总问题,才能明确自身目标任务,分析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探索出符合实际的前进路径。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中,周恩来坚持从“大处着眼”,把报告的切入点放在当时抗战形势分析上,明确指出,“今天,无疑是个变动的战斗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时代”。这里的“变动的战斗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该作如何理解?周恩来论述说,“这时代是战斗的。这时代不能与过去‘五四’、‘五卅’、一九二五年大革命时代相比。过去是对内的局部的政治斗争,这一次却是对外的全面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抗战。现在是整个被压迫、被屠杀、被奸淫、被侵略的中华民族的人民起来反抗的时候,所以现在的形势全变了”。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周恩来的这一分析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而其判断是科学的、准确的。并且,周恩来运用了前后对比的历史分析法,生动地说明了全面抗战初期不同于以往革命时期的具体特点,非常具有说服力。

时代变迁总是深刻影响着人的现实境遇。在“变动的、战斗的”时代,青年们不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独善其身。周恩来强调,“在国家环境整个的变动下,青年在这时代里所占的地位是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如今我们青年再不能如过去那样地学习,找工作,结婚……再也不能依照平常的生活程序过日子了。战争了,我们再不能安心求学了。文化中心的京、沪、平、津、粤、汉,已去其四;后方的学校,也多半停了课;成千成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对于这些情形,现场聆听报告的青年学生可谓感同身受。周恩来深谙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他指出,“在积极方面,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它可以把我们这一辈的青年锻炼得更伟大,前程更远。这机会在平常是很难找到的”。因此,周恩来引导广大青年,“我们应该骄傲,应该自豪。我们这一代青年应该庆幸恰好生活在这样大的动乱的时代里。我们要在这时代里学习得充实起来,锻炼得强健起来”。

把准方向——明确当时青年一代“应该努力的”四个方向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总蕴含着解决这个时代问题的方向。周恩来指出,“敌人要我们每个人、每个人的子子孙孙都做亡国奴。我们要求生路,便只有抗战,便只有坚持抗战到底”。抗战到底是当时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责任,对于青年来说,身处战斗洪流,青年更应拿出自己的历史担当。周恩来强调,“我们中国的青年,不仅要在救亡的事业中复兴民族,而且要担负起将来建国的责任。救国,建国,我想‘任重道远’这四个字,加在中国青年的身上是非常恰当的”。这里,从时代问题出发,周恩来提出了当时青年的两大历史任务,即救国和建国。救亡图存具有现实紧迫性,这不难理解;而在救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国(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这就体现出周恩来高远的战略眼光。

在提出青年两大历史任务后,结合当时革命形势,周恩来为广大青年指出了四个努力方向:一是“到军队里去”。显然,这是挽救民族危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周恩来强调,“建立生力军,充实我们的旧队伍,责任都在我们青年朋友的肩上”。鼓励广大青年参军,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练就上阵杀敌的本领,这是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现实要求。二是“到战地服务去”。战地的广大群众“到处在流浪着,彷徨着。要起来自卫,要起来斗争,却没有人领导”。这就需要青年一代去做群众工作,把他们组织起来、武装起来,“领导着他们去打游击战,去配合正规军的行动”。三是“到乡村中去”。全面抗战初期,虽然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地方,但后方还有广大的乡村。“我们要继续作战,继续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必须动员起广大的群众到军队中来。”周恩来特别提醒说,“要改良过去那种不合理的动员方式”,有组织地、直接地下乡动员群众,使农村壮丁勇敢奔赴前线。要高度重视优待抗日军人家属问题,让参军没有后顾之忧。四是“到被敌人占领了的地方去”。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再不能让华东、华南象东北四省一样,给敌人安安稳稳地拿去了”。我们要锻炼我们自己,秘密地把救国组织发展起来,把被压迫同胞武装起来,里应外合,迎接正规军的反攻。总的看,周恩来所揭示的这四个努力方向,战斗的地域有所不同,斗争方式有所不同,对青年能力素养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共同指向了全面抗战的总方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

用好方法——要分散到群众中去、使理论适合于实际、在攻坚克难中迎接光明未来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为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最具有创造活力,但同时也相对缺乏工作经验,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有鉴于此,在指出广大青年的努力方向后,周恩来又对青年的工作方法作了分析。

一是要分散到群众中去。周恩来十分重视群众工作,这一点在其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以及《关于武汉工作问题》等文章均有体现。卢沟桥事变后,青年只有深入广大群众中去,才能让全面抗战“星火燎原”。因此,周恩来强调,“我们的青年朋友们分散到群众中去,分散到全国各个角落里去,那我们的力量是无比的!”

二是要使理论适合于实际。当时形势已经不允许青年学生在校学习,有一些学生对此很是苦恼。周恩来劝导说,“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的。我们要各找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地方,去发扬我们自己的长处,去学习,去工作。”“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我们的工作才能够顺利地展开。”周恩来同时强调,“这并不是说我们得抛弃以往的学习,而是根据以往的那点根基,去发扬光大,去使理论适合于实际,去把知识活用”。

三是在攻坚克难中迎接光明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青年的成长成才,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一定会在乘风破浪中经受锻炼。周恩来告诫广大青年,“我们去工作,我们要克服任何的困难,我们要解除任何的疑团”,但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我们,“我们是勇敢的,沉毅的,艰苦的,深刻的……我们是抗战的支柱”。周恩来鼓励广大青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着最光荣的传统。今天,我们青年面对着民族解放的斗争,我们的使命是伟大的”,“我们的前程是光明的,远大的”,要通过广大青年不懈奋斗,努力争取抗战胜利,“努力去争取独立的自由的幸福的新中国的来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发出伟大号召,并对当代青年提出要求、寄予厚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围绕大局,找准位置,明确方向,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从这个角度看,周恩来《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一文,对于进一步加强当代青年政治引领,凝心聚力启航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