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燮库尔斯克是中国第一架航母舰载机从“辽宁”号航母起降的歼-15“飞鲨”战斗机,据悉,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国产航母的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论证,并在当时国内飞机工厂招标中提出了舰载机战斗机设计方案。

其中沈飞、成飞均在已有的歼-8II和歼-7战斗机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舰载战斗机方案。

图片:成飞曾经在歼-7II战斗机基础上,结合歼-7C战斗机技术设计了歼-7舰载战斗/攻击机方案。

而与大尺寸的歼-8II相比,对于当时希望上马的4万吨左右中型航母来说,还是小尺寸的歼-7更加适合,能够保证一定的载机数量。

为此,成飞在参加了多次舰载机研讨会后,形成了自己的歼-7舰载战斗/攻击机设计方案。

图片:中美巴合作的超-7战斗机项目也为歼-7舰载机提供了有力帮助。

当时,为了保证在航母舰载机装备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发挥战机作用,因此海军初步提出了舰载机歼/攻合一的使用要求。这和美国海军研制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时的思路不谋而合。

成飞在国产歼-7II型战斗机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用歼-7C外贸战斗机的成果,开始了舰载战斗机的设计。

图片:海军舰载机设计中提出了与F/A-18一样的“歼/攻合一”要求,这是多用途的一种体现。

这里要强调的是,此时的歼-7C并非是后来战斗机编号统一后的歼-7C。在我军战斗机编号统一使用字母标示后,早期的歼-7III全天候战斗机(截击机)被改称歼-7C,改进型歼-7IV被改称歼-7D。

图片:歼-7III战斗机在空军新命名规范中被称为歼-7C,但这里的歼-7C却和它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缀带英语字母的往往是外贸机型。而这个歼-7C就是成飞自主研制的一种新型外贸机型。在此基础上,中、美、巴三方开始了“佩刀-II”项目的合作,促成了当时在国际市场上有着更响亮名称的“超七”(Super 7)战斗机。

而在超-7战斗机研制的同时,成飞再将西方技术反哺歼-7C项目,即使后来美方停止了“佩刀-II”项目后,成飞仍然能够将歼-7C与超-7项目合二为一,最终和巴基斯坦一起,打造出了我们现在所说的FC-1/JF-17“枭龙”战斗机。

图片:美国格鲁门公司当年的材料,注意观察歼-7M、佩刀II和超-7三个方案的差别。

所以,当时的歼-7C战斗机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使用国产航电雷达设备的超-7,而超-7是一种使用美国雷达航电设备的歼-7C。

图片:超-7的目标是设计一种与F-20“虎鲨”类似的低成本多用途轻型战斗机。

回到舰载机的研制上。

由于是我军自用型飞机,所以成飞是在歼-7II战斗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的。

图片:歼-7舰载机是在歼-7II战斗机基础上研制的。

首先是改变了机翼平面形状,加大了机翼面积,采用了高增升装置,提高飞机在低空的机动性,满足舰载机起降速度要求。同时重新设计机体,改善海上环境适应能力,提高飞机使用维护性能,延长海上使用寿命。

图片:增加机翼面积提高起降性。

第二是重新设计了起落装置,包括起落架、弹射挂点、着陆尾钩等,满足舰载机起降要求。

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当时海军希望建造的是弹射型航母,在80年代中西方蜜月的时候,拿到美制、英制航母弹射器(如墨尔本号上的英制米切尔布朗BS5型蒸汽弹射器)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所以当时的舰载战斗机设计都是按照弹射型航母标准来设计的。毕竟在歼-7舰载机研制的年代,滑跃起飞的航母只有英国的轻型航母,而苏联的“第比利斯”号航母(即现在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还在铁幕后被重重保护起来进行建造呢!

图片:歼-7舰载机增加了弹射挂点,这是一种相对老式的弹射方式,与现代的弹射起落架不同。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着陆尾钩,由于当年和中国一起搞超-7战斗机的是美国海军舰载机御用设计公司格鲁门公司,F-14“雄猫”战斗机就出自该公司之手,所以在超-7战斗机设计中就根据美军使用习惯在机身下方加装了着陆尾钩。

图片:美军战机不光是舰载机,像F-15、F-16等空军飞机其实都有拦阻钩。

第三是重新设计了两侧进气道。这就是充分借鉴了歼-7C战斗机的研制成果,为安装机头多功能雷达等腾出空间。

图片:与超-7战斗机一样,歼-7舰载机也采用两侧进气,为安装雷达留出机头位置。

第四是提高了武器的挂载能力,从歼-7II的4个翼下挂架增加到6个,并能够携带PL-7、PL-8空空导弹和鹰击-8反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同时将歼-7II的两门单管机炮,换成了一门“23-3”型双管机炮。同时,改装平视显示器,加装惯导和电子对抗装置等,满足了海军提出的“歼/攻合一”要求。

图片:歼-7舰载型预定搭载的PL-7空空导弹。

图片:歼-7舰载型预定搭载的PL-8空空导弹。

图片:携带空对舰导弹的“枭龙”,说明当年研制歼-7舰载型时提出挂载反舰导弹的方案是可行的。

第五是换装大推力的WP-13B或WP-14发动机,并增大了机内燃油,改进燃油系统以扩大作战半径。按照歼-7C的设计,其加装脊背油箱后,机内燃油由歼-7M的2385升提高了到3000升,有效提升飞机作战半径,而不是像苏联那样设计制造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这种作战半径仅200(空对空作战)-500(高空侦察任务)公里的短腿货。

图片:预定安装在歼-7舰载机上的WP-14“昆仑”发动机。

当然,最终歼-7舰载机的设计只停留在了纸面,由于国产航母迟迟不能立项,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歼-7改装舰载机的设计已经不再吸引人了。

而歼-7舰载机的设计故事,最终成为庞大的歼-7家族研制历史中的一段小小插曲,我们现在在“枭龙”战斗机身上还能够隐隐看到当年歼-7舰载机设计方案的影子!

图片:除了舰载能力外,“枭龙”实现了当年歼-7舰载型提出的歼/攻合一设想,具有打击敌水面舰艇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