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85.2%的受访者个人信息被泄露。

超八成受访者曾遭遇信息泄露——

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软件等非法搜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成投诉新热点。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85.2%的人表示遇到过该情况。

App在非必须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

据调查,手机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情况比较严重,67.2%的受访者称曾遇到这种情况。

例如,读取位置信息权限和访问联系人权限是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遇到最多的情况,分别占86.8%和62.3%。而受访者被要求读取通话记录权限(47.5%)、读取短信记录权限(39.3%)、打开摄像头权限(39.3%)、话筒录音权限(24.6%)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经营者擅自收集个人信息成泄露主要途径——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是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2.2%。而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0.6%,网络服务系统存有漏洞造成个人信息泄露57.4%。还有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经营者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分别占34.4%和26.2%。

信息泄露或导致个人账户密码被盗——

在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此外,部分受访者曾收到违法信息如非法链接等,更有甚者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问题。

三成受访者表示会“自认倒霉”——

根据调查结果,个人信息泄露后,受访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等,也有受访者会选择与服务商协商和解,向有关行业组织进行反馈。但是,有大约1/3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一方面可能是基于无力应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应对无效后的接受现状。

中消协建议建立软件“黑名单”——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和推荐性标准对App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但消费者普遍关心的惩戒手段、赔偿问题等涉及深度不够。中消协建议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服务中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对App服务提供商的义务与责任约束。

中消协建议严格准入门槛和登记备案,如对开发商资质的审核、App的登记备案、App服务功能和内容的审查、违规惩罚机制各个环节等都应形成联动,强化源头治理;

严厉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个人信息贩卖的黑色产业链,对于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

严密关注市场App发展态势,如联合建立App抽查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及时公示黑榜软件,提醒消费者谨慎下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