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最近在新产品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了基于ARM体系结构的M1 Pro/M1 Max两个芯片,再次创造了品牌芯片史上的最高性能。

与Intel、AMD的同类竞品相比,其在同CPU功耗下能达成更高的运行效率;同性能表现下,也能实现更低的功耗。

可以说,经历1年的沉淀,“苹果芯”更强悍了。同时,它也用自身的成长经历为国产CPU提供了榜样:借助ARM而非Wintel联盟,产品同样可以做到比Intel、AMD更强。

苹果缘何转型迅速?

Wintel联盟,即Windows与Intel形成的联盟。自上世纪80年代起,微软、英特尔“强强联合”的模式使得两者在PC产业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巨头品牌如联想、惠普、宏碁、戴尔等都身处Wintel联盟,其PC产品基于英特尔的CPU运行,并搭载Windows操作系统。

与以上品牌不同,苹果打造的MacBook笔记本产品,搭载的是独立的MacOS操作系统,但此前十余年,仍选用了英特尔的处理器方案。而品牌之所以最终选择抛弃多年的“老伙计”,一是因为英特尔CPU性能等的升级长期“挤牙膏”,绊住了苹果的脚;二是基于英特尔X86架构处理器的MacBook,无法与基于ARM架构的iOS、iPadOS实现互联互通。

问题是,苹果抛弃英特尔方案,为何显得如此轻松?据业内人士分析,与联想等不同,苹果能完全不依靠Wintel联盟,实现“快速转型”的背后,最重要的原因还属品牌自有一套成熟的MacOS操作系统,没有“需要兼容Windows系统”的包袱。自诞生以来,凭借流畅的使用体验和稳定的运行表现,这一操作系统迅速在全球操作系统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截至2020年,其累计从Windows口中抢下了8%以上的市场份额,着实不易。

国产厂商如何破局?

相对于苹果,操作系统一直是国内厂商的软肋。目前,国内已形成统信UOS、深度(Deepin)、中标麒麟、红旗Linux和优麒麟等基于Linux打造的桌面操作系统方案。不过,对比Windows和MacOS,其着重强调本地化、安全性优势,主要面向政企用户,在消费者市场鲜有声量。

一方面,从使用体验、软硬件适配等方面看,以上方案与Windows等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由于系统预装少、用户心理抵触等因素,其也很难被推广到大众市场。根据网站通讯流量监测机构StatCounter统计,在2021年7月桌面操作系统的全球份额中,Windows和OS X(Mac OS)份额合计超过88%。相比之下,Linux份额仅有2.38%,仍有些微不足道。

不过,国产操作系统并非全无机会。自数年前“棱镜门”事件曝光后,我国就进一步强化了保障国家安全、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战略部署,再次强调“数据不出境”。2014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呼吁下,国内迅速成立了相关操作系统产业联盟,并表示“如果不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系统的后门钥匙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那么我国的信息安全就没有保障,客观上也为’棱镜门’之类的监控计划留下了机会。”

也就是说,在安全性、本土化方面,国产操作系统占据先天优势。尽管短期内由于性能竞争力不足等因素,无法在大众消费者市场与Windows、MacOS等有一战之力,但在对娱乐、游戏功能需求较弱,对安全、稳定性要求更高的国内政企市场,将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东兴证券曾预计,党政机关的电脑保有量在2000万台左右,如果以每台操作系统500元计算,那么整体的自主可控操作系统的市场规模会在100亿元人民币上下。如果在三年内部署完毕,那么每年的市场规模在30亿-40亿元之间。

先从政企业务入手,不断优化体验和性能,再逐渐发力大众市场。这或许能成为帮助国产操作系统“破局”的其中一种思路。

【记者】许隽

【作者】 许隽

南方产业观察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