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狐仙1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可以看到精力旺盛、热情高涨、热情澎湃的年轻人。他们反抗旧时代的家权,反抗落后的旧制度,反抗权威机构,掀起质疑浪潮。

还会看到一群中年人,他们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不是想赚钱,而是恪守内心的清高和理想;他们在高收入的时候,却依然捉襟见肘,因为他们总是慷慨解囊身边人;他们不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他们桀骜不驯,充满着战争力,却不会盲从,是的,他们像一棵棵挺立的树,将枝杆刺向天空。

大丈夫当如是也!

虽然那些人物缔造的民族精神、个人信仰至今人念念不忘,实际上,那是最坏的年代,国已不国,民不聊生,举国上下处在一片混乱迷惘之中。才十几次的孩子因为饥饿偷窃而被杀头,看客们不是心痛,而是急急在家取碗将鲜血浇在馒头上,企图给家里人治病。

愚昧无知却并不自知。

幸运的是在这个最坏的年代里,出现了一批批有志之士,他们是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钱玄同、辜鸿铭、刘半农……继在戊戌变法当中慷慨就义的谭嗣同之后,他们破釜沉舟,涤荡黑暗,制造光明,反抗一切暴力、压迫和不平等。

“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为了能够寻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当时的道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投入到报刊新闻中,他们渴望用文字唤醒民众,尤其是能够引领更多的年轻人,共同拯救中国。

如何将这样厚重的题材拍得吸引人,除了敢于面对事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不以金钱为目标,不以权势为中心,不明晢保身为基本的生活态度,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剧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每位人物都值得一提。由于电视剧才看小半,已经严重被辜鸿铭与陈独秀圈粉。

2

头戴“西瓜皮”小帽,帽下拖着一根又细又长又黄的长辫子,辫子在青黑色长袍后一摇一晃,

他就是大师级人物——辜鸿铭,他不仅是北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曾在西方掀起十几年的“辜鸿铭热“,他的著作被莱比锡大学指定为必读书籍。

惭愧的是,之前我对辜鸿铭的了解停留在他对旧文化的坚持,以及拖着长辫子给学生讲课的画面,想象中他就是位既古板又顽固的老头儿。然而当我真正“走近”这位“冥顽不化”的老头儿,才知道他不仅是君子,更是一位有胆量、有气魄、有担当的中国人。

他骂花巨资做寿的慈禧: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他在德国大使面前直接嘲笑袁世凯没文化:办事要讲学问的,如果是老妈子倒马桶,自然用不着学问。

凡他看不习惯的人,管你是天皇老子,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不会客气。

虽然他极力推荐中国文化是出于个人观点,但并不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他认可西方的科学,但更青睐中国文化的厚重与温良,他说中国文明具有三大特征:深沉、博大和纯朴。

由此他撰写《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在当时也引起很大的轰动,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故而,对于讥笑他长辫子人,他反讽:我的辫子是长在头上,而你们的辫子是藏在心里。

也正因如此,蔡元培才会诚恳地与辜鸿铭因新旧文化产生冲突的陈独秀说:你能说他那些评论西方文化弊病的文字不正确吗?他是因为深入到西方文化,才更加珍惜我们中国的文化,他不是文化守旧,而是文化自信……

整个北大,大抵心胸最为开阔的人就是蔡元培,“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他能够看到他人的优点,也能够包容他人的缺点,这也是辜鸿铭彪悍地称道:这世界上只有两个真正有才的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就是我——辜鸿铭。

辜鸿铭还真不是盲目自信,十三岁就出国的他,先后获得了十三个博士学位,并且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九种语言,被称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在西方他也备受敬重。西方人还称道:到北京可以不逛紫禁城,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虽然他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思想相悖,但并不影响他们对北大的热爱,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各自理想的追求。

3

剧中出现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里的陈独秀像一个逃荒的乞丐,头发打结,衣着褴褛。

那些身处异国的中国留学生正在为国家命运而争论时,他却安然地坐在桌子边,一边吃他们吃了一半的食物,一边听李大钊与其他学生辩论。即便后来有冲动的学生向他吐痰、扔垃圾他也不为所动,在他看来,这些热血的青年才有救,至于误会他、谩骂他,一点也不重要。而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却也极为严苛,妥妥一枚“虎爸”。从小,他都不太管孩子,逼着才十多岁的他们不得不独立生存路到码头驮大包, 在街头上摆地摊,啃又硬又冷的大饼。在他看来,男儿自当强,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强健的身体、独立的思想,才可以拥有独挡一面的能力。

在北大任文科学长期间,陈独秀一个月工资300块大洋、胡适280块大洋,李大钊180块大洋,蔡元培600块大洋,那么在当时这样的工资处于什么阶层呢?从老舍《骆驼祥子》文章可见一斑。看过这个故事的人还记得,他的梦想就是拥有一部自己的三轮人力车,他勒紧腰带,省吃俭用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存了一百块大洋,买了一辆黄包拉车。

由此可见,这些知识分子都是高收入人群,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生活比他人好,而安于现状,维护当权者,相反他们不屑钱财这些身外之物,他们看中是如何改变丧失生机、已经僵硬的旧体系,如何寻找救国救民的新方向。“他们渐渐老了,头上添了白发,并开始脱落,但他们身上仍有一股劲儿,甚至比从前更加朝气蓬勃,精力充沛。“这些民国才子们始终保持着一股气,他们生不逢时,却在充满挑战,在严峻的情势之下,勇猛向前。

陈独秀出生在安庆,也就是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可以说安庆人对他的存在一方面是骄傲的,骄傲是他是共产党的创始人,是《新青年》的创始者,是新思想、新文化的推行者;一方面又是难以启口的他后半生的潦倒,其后代的身份也极其尴尬,1942年他死于四川,死时都没钱安葬。多年后,他的三儿子陈松年才将他的尸骨带回安庆。1998年省政府批准将陈独秀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并由中央投资对陈独秀进行了全面修缮。陈独秀的墓地早年少人问津,修缮后,慕名前来拜祭的人越来越多。

陈延年、陈乔年虽然与父亲并不亲近,但其刚正的性格像极了父亲,他们跟随进步的一群知识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令人痛惜的是,他俩先后被抓,尤其是陈延年死得极为惨烈。在监狱里,国民党对他用尽了酷刑,折磨得他体无完肤,仍严守秘密,无计可施情况下,不得不将他送上刑场,才29岁的他,昂首挺胸,镇定自若的走向刑场,行刑人喝令他跪下,他巍然屹立,最后在乱刀中被一刀刀砍死。与陈延年从小一起长大,关系极好的二儿子陈乔年1928年被捕,死时才26岁。两个意气风发的中国少年,用自己的热血踏出一条为国为民的前进方向。

4

在那个最坏的年代,人人充满激情与理想;在这个最好的年代,人人却颓废在网络里。

如今,网络与现实呈现两个极端。现实生活中的人亲情淡薄,生活缺乏斗志。而网络社会里却大吵大闹。很多人面对网上的资讯,常常不经思考,不经分析,全凭个人眼界、喜好乱下定义,使之网络上的世界非黑即白。如,嘲笑明星们是戏子,将他们与科学家对比,并进行谩骂;对他们的花边新闻津津乐道,又无分寸地为自己粉的明星大打出手;更可怕的是,现在明星们“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个动作,都可能引来“杀生之祸“。如,社会新闻也是只看表面,有时候还没等事实真相出现,便有两群人相互”残杀“、围攻。如,有国人在国外作品获奖,明明是值得高兴的事,非要拔出人家祖宗八代,还把几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拿出来较真,说其崇洋媚外,说其不爱国。如某个脱口秀美女,因为说了一句“为什么男人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而被一群男网友们联合抵制……

可以说,整个网络就像一场江湖闹剧,各色人马戴着面具,不顾事物真相,不管事实逻辑,凭着自己那点见识、水平和喜恶”指点江山“,甚至有时候他们强烈攻击的理由仅仅是——看得不爽。

在《觉醒年代》里,辜鸿铭类守旧派与陈独秀新生派因为思想观念不同,他们之间也会有争论,但绝不会俗滥攻击人,面对有人想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大做文章时,辜鸿铭拂袖而去。他们绝不会因为观念不同,轻易为对方扣“帽子“,更不会随随便便就下定义。生活中我们顾及自己形象,网络上我们也要顾忌自己形象,那些俗滥而无知的行为,难道不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吗?

实际上,网络平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那是一个自由、真实而包容不同意见的平台,而不是发泄私欲、将自己想法强加于人的攻击场所。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正因如此,才会“多元乃繁荣 “,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看清事物真相、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识辨能力,而不要沦落为《觉醒年代》里那些将鲜血浇了馒头吃的人群。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