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们队的儿子

公元前262年,秦朝之间发生了旷日持久的大战——长平战。

经过两年的战争消耗,这场战役最终以赵军的40万降卒被坑杀为结局,可谓惨烈之至。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记载。也正因为太史公的这段描写,让后人一直以来都留下了赵国因中秦反间之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最终葬送了全军的印象,随之也留下了后世无尽的唏嘘。于是很多人便认为,秦国如果不起用战神白起,亦或是赵国没有用赵括代替廉颇,战争的结局也许就会不一样了?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偶然?

在排兵点将的战争策略背后,自始至终推动着整个战局发展的,实则是秦国的一项特殊能力——军事后勤保障能力。

一、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古今战争往往都捍不动这么一个硬道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拼的不光是人马数量、刀剑弓弩或战略技巧,更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后勤保障能力。特别是在持久消耗战中,后勤保障就成了决定战争走势的根本因素。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战国晚期秦国的总人口在500万左右,而秦军规模则达到50万。这就意味着,每十个秦人中就有一个是军人。到秦灭六国时,秦军已然发展到“带甲百万”,几乎是全民皆兵的地步。参照同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军团不过五万人,而罗马军团最盛时也只有几十万。

秦国的人口数量不是各国中最大的,其军员数额也未必是最多的,但军民比例却是最高的。为什么那些人口众多的国家,不组建一支更为庞大的军队呢?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他们有心无力。一个国家要长期维持一支高员额的军队,需要巨量的粮草供应。而稳定长久的军粮供应的背后,更隐藏着一个国家在人力、物力、技术、经济、制度、交通等各方面的实力,即强大的军事后勤力量,而此时只有秦国拥有这样的能力。

二、拼不过的粮草

让我们回到长平之战。长平本在赵国境内,距赵都邯郸不过200里,而长途奔袭的秦军此时距离咸阳已经有400多里了。按理说,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辎重补给困难,赵军只要以逸待劳,便可熬到秦军自行撤退。而赵军守将廉颇正是这样想的,廉颇欲以消耗战的方式先挫其锐气,待有利时机再一举出击。可没想到,实际的情况却截然相反,秦国方面召集百万青壮民众,疏通渠道,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运粮速度甚至比赵国还要快,这样一来反而耗到赵国开始粮草匮乏。此外,秦军还包抄赵国后方,不断骚扰其粮道,让赵国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困境。

此时赵王开始坐不住了,多次下诏谴责廉颇的防御策略。但廉颇知道,赵军已然地利尽失。秦军屯兵于西南山谷,地势险要,而赵军驻扎在长平以北的平原地带,无险可凭。赵军若贸然进入山谷,便会成为瓮中之鳖。在君臣僵持一触即发的境况下,秦国只小小地使了一下反间计,便让赵王立即用赵括换下了廉颇。

实际上,赵括接手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烂摊子。廉颇因为坚持防守被赵王撤下阵来,因此赵括无论如何都要开始谋划主动出击。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赵军已经陷入了饥饿状态,如果再耗下去,不止是军队,就连国内都可能会面临粮食短缺的危机。而进攻的结果正如廉颇所料,赵军中了秦军的埋伏,被围困在山谷之中。早在两军主力交战之时,白起就派了一支偏师去切断赵军粮道。白起知道赵括是有能力的,遂此后选择围而不打,继续消耗这40万大军有限的粮草。

赵军在连续的拼死突围中勉力维持着,粮草殆尽,将士们只能挖野菜、杀战马,最后甚至出现士兵相食的惨状。就在全体赵军濒临绝望之时,赵括决定进行最后一次全力突围,最终在突围时中箭而亡,赵军皆降。

纵观整个长平之战,廉颇的防御之法,同时也是在消耗整个国家的资源,即使不被撤换,赵国也坚持不了多久。而赵括也并非纸上谈兵之辈,而是面对后勤力量如此强劲的秦国,他实在是回天乏术。

三、强大的军事后勤

《孙子兵法》曾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战场上的粮草只是军事后勤的一部分,能支撑起长期稳定的粮草供应的,是其背后强大的军事后勤保障链。

秦国的军事后勤保障能力到底有多强大?我们可以从秦灭楚之战中来看看。据历史学家的估算,为了供应远在江淮地区的60万秦军,按一车可运25石(约750公斤)的运输规格来看,每天需要2660多辆车来运送粮草辎重。如果运程在4天以上,那么路上运输的车辆就在一万辆以上。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按40斤来算,秦灭楚之战打了两年,所需的粮食就在50万吨以上,可以想象,倘若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备的交通网络和系统的管理制度等作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后勤运输是不可想象的。

自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开始实行长达135年的耕战政策,耕战之“耕”是为战而耕。秦国很早就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当时秦人的人均耕地面积高出各国一倍。国家大力支持耕织,积极推广铁制农具、修建灌溉工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相应的,还制定了《田律》、《厩苑律》、《仓律》等多种律令来规范生产与管理。

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多枚箭镞,在尺寸上仅存在平均0.83毫米的误差,这意味着在武器生产领域,秦国已经开始了标准化、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而秦剑在长度、硬度以及韧性方面,也已经达到了青铜铸剑的完美水平。与此相应的,是“物勒工名”的管理责任制。《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工有不当,必行其罪。”每一位工匠都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所铸造的器物上,以备日后出现质量问题时追责之用。

秦国修建道路的水平也是一流的。当时秦国以都城咸阳为中心,修建起了交通全国的驰道。也就是这个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支撑起了整个秦军的后勤运输通道。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秦车先进的系驾方式。与同时代欧洲系马喉的方式相比,秦车的系带是裹在马的胸肌和肩胛处的,这样的方式避免了皮带勒住喉部使马窒息的情况,使马跑起来更为轻快,载重也就更大。

无论是长平之战,还是灭楚之战,秦国强大的军事后勤保障力,都是其战争获胜的至要关键。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系统,才使得秦国最终能够灭六国而一统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