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简史》是犹太人诱发赫拉利写的简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于2018年推出,距今只有三年。

前两部分别是《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目前我还没细读《未来简史》,只是读过其简介。

这样的写作顺序——先写人类的过去,再写人类的未来,最后写人类的现在,有利于读者在更高的思想层次和更宽广的视野下,辨清并思考当前人类世界的处境及困境。

在谈论人类现在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尤瓦尔-赫拉利笔下,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是咋样的。

数万年前,在地球上,黑猩猩这种同虎狼猪狗等差别不大的笨拙动物,因为有着特殊的思维功能,经过长久的不断进化,逐渐演变成了新的物种——人;又经过长久的进化,人在思维、意识、语言、情感等的帮助下,演变进化成了新的物种——智人;并且在未来很有可能会在人工智能及生物技术等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演变进化成更新的物种——神人。当然,我们所熟知的人类历史都属于智人的范畴。

由此,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当前的智人世界面临着三大挑战——核武器、生态崩溃、科技颠覆。

这三大挑战同其他任何挑战一样,都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只有看清并理解了当前人类世界的处境和困境,才能更好地领悟并思考三大挑战的含义与未来。

作者认为,当前的人类世界处在迷茫、混沌期。他的理由是——1938年,世界性的故事有三种选择: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自由主义;1968年,还有两种选择: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1998年,似乎只有自由主义一个故事胜出;2018年,随着美国经济危机和民族主义抬头,现在的世界已经没有了令人信服的故事可讲。在新的被普遍接受的世界秩序建立之前,一些关系人类命运的威胁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发展着。概括起来便是上面提到的三大威胁。

作者在书中论述了三大威胁的现状及可预见的未来,却未给出解决的方案。但这并不能阻止读者对这些话题产生兴趣并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现在不妨逐一细说。

核武器对人类的威胁明显且直观,对其似乎没有多说的必要。但要明白因为二战才有了原子弹,因为有了原子弹才使二战提前结束,还是因为原子弹,才使得1945年至今的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久和平。这中间的逻辑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

因此,如果核武器的控制者未失理性,且不想同归于尽的话,国家间就不会爆发核战争。在此,想说句预言:在没有创造出有效防控原子弹爆炸的武器之前,世界绝不会发生核战争。

毕竟现代是理性占据上风的智人时代,而不是非理性占据上风的愚人时代。这话并非否定未来会有战争,相反,未来一定会有战争,只不过战争的节点与形式会完全不同于过往。好像不能再说了,否则你啥也看不到了。

而科技颠覆则不同,可以多说几句。科技在带给人类巨大便利的同时,又有很大的隐秘性和欺骗性。尤其是现在的生物科技和算法,往往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导、利用、控制,以至于令人失去自我。

科技颠覆主要是针对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算法统治等未来的趋势而言。现在人们已经感受到了这些科技的存在,并正在享受着由它们带来的便利,如果说对它们控制不利,就会对人类命运产生挑战,或说威胁,可能很少有人表示赞成。

但是,当“阿尔法狗”和“深蓝”相继战胜了世界象棋冠军;当你在网上刷视频,有了想看啥就来啥的感觉;当你在网上购物,有了想买啥就来啥的感慨;当你的一切信息被可怕的“人肉搜索”暴露无遗……就是说,除非你不上网,否则你将毫无隐私可言。此时,料想你一定会对这些看似便利的科技或多或少地产生些想法,甚至异议。

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不对算法进行有效管控,它的威力之大,绝对会超出任何人的想象。至于算法未来会怎样,即使我们放开想象,恐怕也不会想象到一个丢了意识的智人会是什么样子。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支持算法生存的血液是什么?答案是:人类海量的数据。由此也就不难理解,那些明显是赔本赚吆喝,却还不遗余力者的目的所在;还有那些为了蝇头小利,便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宝贵数据者的悲哀。当然,悲哀是现在体会不到的。未来能体会到的时候,也不是针对于个人数据的奉不奉献,而是针对于数据奉献给了谁。因为未来掌握或控制了数据的人,将成为新的统治者。形象化的比喻就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掌控数据的人是谁?他们想做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他们应不应该掌控数据?我们该怎么办?……

因为牵扯到时政及未来,有些话不便多说,否则会有阴谋论的嫌疑。但一定要知道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些会带来革命性的后果,就如同原子弹也是科技的产物。

上面的三个话题,一个无需多说,一个不便多说,好像只有生态崩溃话题可以放开说。

说到生态崩溃,好多人并不以为然。准确地说是对生态崩溃缺乏足够的感觉和认识。这其中也包括我。在没读《今日简史》前,尽管经常看到关于“巴黎气候协定”的信息,也听过“碳达峰”和“碳中和”类的名词,但是对它们几乎无感,更无兴趣可言。然而,读罢书后,不仅对气候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兴趣盎然地认同气候问题是个对人类命运迫在眉睫的大威胁的观点。

这个观点并非危言耸听。所谓生态就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由此可知,生态崩溃就是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出现了极端不平衡而导致的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状态到底不平衡在哪些方面,以及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我尽管搜索过,但还是无法详述。唯一能做的是表述自己的体验和已知,即便如此,相信读者也能看出些生态不平衡的征兆。

此刻,我能清晰地忆起40多年前的童年,在深达二三十厘米的雪中疯玩的场景,可好多年来,在我居住的同一个地方,大雪几乎绝迹,中雪也已难见,甚至小雪都成了色友的奢侈品。而奇怪的是本该无雪的南方却下大雪。还有,儿时常见的一些野鸡,獾,黄鼠狼,老鸹,以及叫不上名字的鸟,现在即便在农村也已难觅踪迹了。而一些奇怪的病症却不断地被发现并侵害着人的健康。再有,据统计,最近二十年,每年台风的次数和风力,呈现增长的态势,而且世界各地发生的飓风、酸雨、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有增多的苗头。更不要提2011年发生的日本大海啸了。

这些现象可能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科学家及官方的有关言论则应该值得重视。科学家根据1945年以来的世界气候变化趋势,推断2030年左右,如果不对现有的碳排放量加以控制,全球的气候温度将比2015年增加1至2摄氏度,届时空气中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浓度比例将达好多生物所能承受的极限——可能人类的承受极限略大,但是,海平面的上升、沙漠化、台风、飓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所致的城市被淹、植被减少、农作物减产、水气污染等灾难性结果,必会间接地影响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这个推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科学家对北极冰盖区的冰层反射和吸收阳光的能量对比,以及冰层溶化速度上的科学推论。现在距离2030年已不足10年,即便世界各国达成了共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也仅是减缓却不能阻止全球气候升温的步伐。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于今年初正式向全世界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碳排放达到中和的平衡点,即30/60计划。

这个目标任重道远,充分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排放量数倍于西方国家,而且碳排放量始终呈增长的势头。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努力。

幸而重视气候问题的国家越来越多,采取的行动也越来越积极并有效。更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由气温升高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比核武器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核武器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受人为的控制,而且少数人可以躲避其危害。但是,生态崩溃的后果是人类无法控制和抵挡的,惟有全力以赴、尽己所能地去预防。

综观三大威胁,不要说单个的智人会力不从心了,即便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要想独立解决,也无能为力。必须全世界70多亿人类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才有可能胜出。但这种可能性因为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民族情绪、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社会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别,而 变得渺茫。

前几年流行的“地球村”意识,以及最近几年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如果能被世人广泛接受和认可,是有可能解决这些世界性挑战的。可惜的是美国少数人的倒行逆施,打破了这种美好的愿景。

此时此刻,我想到了前几天华为公司刚刚面世的”鸿蒙“系统。这是个多么好听且寓意深刻的名字啊!这是否暗示着在当前混沌的世界里,在不远的、可见的未来,会有鸿蒙般的人物、国家、事件降临并导引人类走进广阔而美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