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是什么]浮石是什么颜色…

2023-03-13 20:38 72次浏览 攻略

“太义山、苏拉宾、石宾副次任抑制运气好。历史长河发光,军音的长度打动人心。

金声玉振太平年,既和且平气象新。泰沂山,泗水滨,泗滨砭石惠万民。元素丰富利健康,超声红外入杏林。远古砭术今又生,神奇功效传福音。”这是文庆珍作词、杨浚滋作曲的《中华泗滨浮石歌》的歌词。多年来,杨浚滋先生一直致力于泗滨浮磬和泗滨砭石(均用泗滨浮石作原料)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并与人共同提出“中华泗滨浮石文化”新命题,这一命题作为鲁南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枣庄、鲁南地区的文化研究与继承发展,而且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题记

泗滨浮磬和泗滨砭石都是用泗滨浮石作原料而制成的。磬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种打击乐器

[图1]击磬图

多用石材制成,亦有用铜、玉、陶制,故“磬”从“石”,古代字典《说文解字》载:“磬,石乐也。”对磬的解释《新华字典》更为清楚,是“古代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 形如曲尺,悬在架上,用木槌击奏。单一的叫特磬,成套的叫编磬。”对于磬,还有一种磬声为石的解释,对石字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是《汉字字源入门》(王宏源著)认为:“石”字像石磬形,“口”则表示石磬发出的声音。磬在甲骨文和篆文中已有此字,从甲骨文字形看,磬的左半部分是悬挂的石磬,右边像人拿一只小锤在敲击,而磬的篆文似像当今的写法。

[图2] “磬”的古字形

“自古浮磬出泗滨。”泗滨浮磬在唐朝被废止后,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从人间消失,它的材料泗滨浮石也不见踪影,千百年来无人问津。位于泗水之滨的枣庄市,盛产一种特殊的神奇石头——泗滨浮石,在鲁南民间俗称响石,击打它能发出清脆响亮之声,古时用做编磬,因而又称磬石。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多种用途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它不仅质优量大,又是被当今本市人所促其新生。

磬和砭,在我国古代因泗滨浮石物料匮乏中断两千多年后,由著名编磬专家、音乐家杨浚滋先生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滕县出土东周时期编磬

[图3]滕县编磬

开始至九十年代,经重新发现和精心研制,先后开发制作了泗滨浮磬和泗滨砭石具的系列产品,并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使这“两大国宝”重获新生。并于2006年和同仁一起组编了《中华泗滨浮石》一书(初稿),在书中的首编即是“中华泗滨浮石文化史略”,这是中华石文化范围内的崭新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肯定。

(一)中华传统文化看泗滨浮石

泗滨浮石文化有着漫长的历史,它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列。我国著名岩石物理学家、《新砭石疗法》的创造人耿乃光教授认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泗滨浮石,它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背景,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在传统文化方面,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想象,有一些感人的诗文”。同时,也有一些生动感人的神话传说故事,仅在《中华泗滨浮石》一书(初稿)就收编古今诗词数百首和古今故事数十个,如“孔子与磬石二三事”、“孟尝君与磬石”、“扁鹊、仓公、孙思邈用砭石治病”等等。现列举一例:

“子击磬于卫,有荷篑而过孔子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泗水流域是孔孟之乡。作为古代教育家的孔子,曾与泗滨浮石和泗滨浮磬结缘,说过“依我磬声,天地祥瑞”;“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名言,对音乐的作用即音乐与政治、音乐与教育的关系,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在政治方面,孔子认为,“亡国之音”能够颠覆国家,好的音乐(磬声)则能使上下和顺社会安定;在人格修养方面,孔子认为,一个人具备多方面的修养而没有音乐修养,不能算一个完全的人。这种音乐思想现在看来仍有进步意义,正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所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样,在传统文化角度研究泗滨浮石,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

(二)主要古籍记载及浅释

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尚书》,可算得上最早的古籍。在此书的《禹贡》篇中,详细记载了天下九州各地进贡的物品,其中就有“泗滨浮磬”。这些贡品,相比之下,泗滨浮磬显然是贡品中的珍品。由此,纵观历史各朝代,都无不把泗滨浮磬奉为圣物,倍加尊崇,将其置于殿庭,顶礼膜拜,在此,让我们透过古籍千年的历史风云,再现泗滨浮石的前世传奇。

《尚书·舜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思说远古时期敲起磬来化装成各种野兽的先民相率起舞,可以想象场面是何等热烈和壮观。

《吕览》:“尧命虁击石拊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远在尧帝,就把磬的声音视为上帝之声。

《淮南子》:禹帝以五音听政曰:“告寡人以忧者击磬,详纳谏。”禹帝在磬声中处理国事,可见他对磬是多么器重。

《诗经·商颂》:“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即是描写商代祭祀开国之君成汤时的音乐舞蹈场面的诗篇(全诗十一行八十八字)。诗中描写祭祀盛典上大型乐队多种乐器合奏的壮观场面。各种乐器的演奏都要依磬的节律进行。磬是群音之首。磬师是乐队指挥。从出土的商代虎纹磬和龙纹磬的式样,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磬师在击磬指挥大型乐队演奏时的宏伟场面。古代把磬作为宫庭首要乐器的同时,还把它视为法器,认定它是与天地有联系的圣物。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郑玄解释说:“天地尚质用石磬,宗庙及殿庭尚文用玉磬,必用之者,声清正者,险阴之察,主于金石也。”这里说的玉磬,其实是石磬,古代以美石为玉。

《天工记》中对天下乐为什么用磬说得清清楚楚:“有贵贱焉,有亲疏焉,有长幼焉……此三者行,然后王道得,王道得然后万物成,天下乐用磬也。”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磬代表“成”,这个观念在我国古代长期以来一直是根深蒂固的。

《五经要义》:“磬者夷则之气,象万物之成。”夷则是十二律中的一个律名,十二律又各代表一个月份,夷则代表的是秋季。故说“磬立秋之乐”。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磬既然与政相通,它的磬音就象征着“成”,即成功。

《乐叶图》:“徵击磬以知民,磬声调则民道得,钟磬之音能动千里也。”说磬的声音可以反映人民的心声,即便远在千里,亦能感应得到。

《易通卦验》:“人君之黄钟与磬声和,则公卿大夫诚信。”古代把“公卿大夫诚信”当成国家政权是否稳固,江山是否安稳的关键,就是这个关键问题,磬声亦可反映出来。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子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孔子在卫国时心情极差,他便想起来用击磬调整心情。用击磬解除心情忧郁,这可能是古代上层人士通用的做法。

《通史》:“天宝中废泗滨磬,用华原石代之,询问磬人,则云:故老云,泗滨磬下调之不能和,得华原石,考之乃和,由是不改。白居易作《华原磬》诗,刺乐工非其人。”精通音律的大诗人白居易对泗滨浮磬是极其宠爱的,认为此磬是国家吉祥的象征,他对唐代天宝年以华原磬代替泗滨浮磬极力反对。他认为这是国衰民危的不吉之兆。他在诗中将自己的见解全部表达出来。其结果正像白居易所预料的“天宝中废泗滨磬而以华原磬代之,卒致禄氏之祸。”(据《陈氏乐书》)。

《云林石谱》为宋代杜绾所著,汇载石品116种,而将泗滨浮石列为众石之首。

《史记》中生动描述过春秋时代医学家扁鹊用砭石(泗滨砭石)疗法和其它医术,给虢国太子治病的故事。还有西汉名医太仓公用砭术医治疑难病症许多实例,并说砭术是他当时传授的医学内容之一。在中国最古老的医书《马王堆帛书》和《黄帝内经》中都有关于砭石的记载。

由此可见,泗滨浮石在我国古代有很广很深的文化背景。

(三)泗滨浮石文化新概念

随着对泗滨浮石资料的不断积累、认识和理解,杨浚滋、华敬然等人越来越认识到,提出“中华泗滨浮石文化”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真未想到它一经提出,便博得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赞同和支持。

郭墨兰先生在“一山一水一圣人——兼论齐鲁文化的地位”中载“……钟磬的发明者,虽史载不一,但大多不出东夷之人,如《世本》:‘无句作磬,倕作钟’”。在鲁人的不少发明中,唯泗滨浮磬、泗滨砭石是我国独有的珍宝,其历史悠久,今天两者的再生,充分显示了她的强大生命力。

中华石文化种类繁多,但缺少泗滨浮石文化,增添此内容,将在石文化百花园里又多盛开一束鲜艳的花儿。泗滨浮石是我国最早被命名的岩石,命名时间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在宋代《云林石谱》中被列为“众石之首”。泗滨浮磬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古老民乐,位宫庭乐器之首,它和音乐文化紧密相关。砭石疗法其历史悠久,在中国中医五大医术(砭、针、炙、药和导引按跷)中,也列入首位,它和中医药文化亦是密切相关。

(四)新泗滨浮磬和新砭石疗法

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广大科技工作者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他们纷纷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着聪明才智。在音乐和中医战线上工作、又和泗滨浮石结缘一南一北的两位专家:枣庄的杨浚滋先生(音乐家、编磬专家)和北京的耿乃光教授(中医砭石专家、岩石物理学家)心心相印,和谐相处,在杨浚滋先生研究成功了新泗滨浮磬

[图4]泗滨编磬

泗滨石琴[图5]之后,又共同联手创制了泗滨砭石具

[图6],

并提出了适合现代人的新砭石疗法,两者均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和众多新闻媒体的赞扬。杨制石琴,被誉为“枣庄一绝”和 “中华奇珍”等;而今盛行国内外的新砭石疗法也被人们誉为“人间福音”。尤其杨浚滋先生的成果更是倾注了杨氏三代人的心血,是七十年以来承前启后辛勤钻研的结晶。他继提出“枣庄是泗滨浮石的家乡”和“释‘浮’”(“浮”字作“表层”解,解开了泗滨浮石数千年的一个谜团)等论点之后,又提出了“中华泗滨浮石文化”这一新的学术课题,为泗滨浮石深入研究工作开创了新的篇章。

(五)泗滨浮石与诗词

自古以来,许多名人都和泗滨浮磬结缘,其相关作品体裁有文学故事,还有大量诗歌等。孔子闻韶乐的演奏后曰:“尽善尽美”,并有“三月不知肉味”之说;唐代李建勋珍藏有一枚一尺多长的编磬,围绕着这枚磬,一帮人组成“泗滨友”,并写诗作“浮磬潜清深,依依呈碧浔。出水见贞质,在悬含玉音。……”苏轼曾“闻石而醉醒”,米芾也曾“以石易屋,反悔莫及”;白居易曾做《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赞泗滨浮磬清雅而纯正,华原磬则混浊而浮噪;清滕县诗人满秋石曾留诗作《菏蒉闻磬》抒发其“百感至贤心”,另一首《送近蓬》诗中隐喻国家正在“中和建极正雅音”近蓬如泗滨浮石、峄阳孤桐一样绝不会“久幽沉”。当代诗人贺敬之诗作“玉城神州梦,石鸣华夏声。故乡多奇志,吴林尽天工”。枣庄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庆珍和常树标先生等人也吟诗赞赏泗滨浮石。

杨浚滋和耿乃光两先生文学功底深厚,诗文也俱佳。杨先生在诗作《磬声》中写道:“天地造化有奇功,泗水之滨凤凰鸣。太平盛事传佳音,既和且平依磬声。”“谁说石磬无生命,击石拊石皆有情。声清音润响万里,灵石传出人心声。”这是诗作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即是对泗滨浮石的赞赏,也表达了他对编磬新生的情感和心声。耿乃光教授研究出《新砭石疗法》之后,杨先生曾题词“专用泗滨浮石,开创砭术天地”

[图7],以此祝贺。珍惜国家资源的耿先生曾作《赠杨浚滋先生》和《泗滨浮石赞》两首诗作:“寻得乐石泗水滨,世间重闻浮磬音。更取余角作砭具,造福人类赖杨君”、“元素丰富无毒害,微晶超声远红外。造化杰作泗滨石,制磬作砭无取代”。诗作归纳出了泗滨浮石的优点,充分赞扬了杨浚滋的贡献,在枣庄市重新发现泗滨浮石,从而让人们重新听到了消失两千多年的浮磬声。

枣庄市作家文庆珍先生早与泗滨浮磬结缘,在他的著作《夕拾》一书中曾以“磬声悠扬”为篇目,撰写汇集了多篇文稿,其中《中华泗滨浮磬诗词选》,就纳入了从商、周、唐、宋等朝代至当代数千年文人们所写的诗词,包容量大,内容丰富,通篇用不同的格律和形式高度赞赏了中华民族仅有的编磬这一国宝,充分体现了作者们对泗滨浮磬的青睐和宠爱。

泗滨浮石和泗滨浮磬的创造与研究不仅关系枣庄、鲁南地区的文化研究与继承发展,而且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历史一旦凝固,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财富。泗滨浮石的主要产地就是在我们枣庄。泗滨浮石是奇缺的不可再生的有限矿产资源,应该加强管理保护。对此尚需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调动市内外专家学者及与泗滨浮石结缘的有志之士,有组织有计划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共同发展泗滨浮石产业,使之成为我市一个独特的产业。

笔者相信奋发向上的枣庄人深厚的文化积淀一经被激发起来,就会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那么,渊远流长的中华泗滨浮石文化,将会在我们手中继续传承下去,千年不停,生生不息……

版权信息

作者: 华广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