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已经经过很多上映成为口碑爆炸作品的《你的名字》最终将于12月2日在内地上映。

这部在上映之前已形成话题的突破之作,如今也被很多观众奉为神作。虽早有片源泄露,但凭借新海诚的口碑影响力,相信此次国内的引进依然会票房不俗。成为引进动画影片一股中坚力量。

相信很多了解国内引进片市场的漫迷都能发现,从《哆啦A梦》、《海贼王》、《火影忍者》、《蜡笔小新》、《名侦探柯南》乃至《龙珠》,随着内地电影市场政策不断放开,日漫引进量也呈现出空前盛世。越来越多日产经典IP得到国内公映的获准。而在多样性上细数一下,差不多涵盖了所有对于我国漫迷来说最为深入民心的IP。

一些围观群众由此感慨原来不管是“爱情动作片”还是动漫,日本来内地圈钱的方式靠的无非都是“情怀”。但站在国内引进的视角看,也同样跳脱不开这个词。

借火热IP引进 打开市场局面

在过去一年里整个动漫行业年产值已超千亿元,这个曾经被视为“做不出动画,招不到人才”的老大难行业,一改颓势从漫画平台,到视频网站,从游戏开发再到院线电影都迎来了一波小阳春。国内近年在政策上对这个产业也进行了前所未见的扶持和振兴。

但也可能有人会对此存有质疑,早前对一批网络日漫资源的集中封禁,也足够说明我国对外来文化引入与传播一向“谨慎”。然而,封禁的意义或许是为了减少潜移默化的影响,防止舶来文化过度侵蚀(限韩的初衷或许同样适用这个原则),但这对浪荡网络江湖多年的老司机来说根本无法形成威胁,禁播只是稍微增加了漫迷观看的繁琐,增加了这个世界的熵。作为漫圈生存必备,资源分享这类的问题本身便很难根除,从这方面来看禁播这个行为只是顺应了变化,并未起到实质作用。

于是,国内大多数网络资源平台开始以购买版权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随着资源丰富度和流量的累计,这些资源分发平台也获得了大过常规渠道版权持有者的受众影响力。网络由此形成了现今国内动画产业的主战场。借助政策放开的便利,同样一些实力雄厚的资本投入也使得引进人气IP日益成为常态。

我们知道比起TV动画和网络动画,动画电影以受众宽泛的天然优势,更有助于动漫文化的传播扩散。尤以皮克斯为首的美式动画,在内容,主题上均属老少通吃的类型。同时日本动漫主打粉丝经济的作品也充实了产业向多元化发展,通过一些内涵深刻的作品也使动画产业整体提升到了特定的层次。

国产作品,受《大圣归来》引发的效应连带,大众对整个动漫产业又重建立了认知与关注,而身在产业链内的那些资本大佬也重新审视了产业的前景,并以各领域的投入表示了对乐观回报的认可。更可喜的是,国家也由此对振兴国漫产业重拾了信心。

从以撩拨观众怀旧情愫入手的《哆啦A梦》到成就194亿日元票房神话的《你的名字》,甚至是引发业界震荡的《大圣归来》亦或失望远超期望的《大鱼海棠》。如果说引进海外IP是开启产业化大门的第一步,那么,国内对优质原创内容的开发、合作以及输出就是产业化积极拓展的利好开端。

国内资本步调一致 海外合作与原创开发并进

在中国这个与它有别的特殊产业环境下,作为泛娱乐产业的重要一环,“二次元经济”这个概念自从被财大气粗,拥有“前置泛娱乐布局”眼光的腾讯提出以来,优质动漫IP到衍生游戏和周边等,对国漫产业的影响可以说举足轻重。据《2015中国二次元用户报告》显示,中国二次元(广义上泛指动画、漫画、游戏、小说、虚拟偶像、衍生同人创作及周边产品等)消费者已达2.6亿人。分析机构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正版化”将加速二次元产业的快速发展,国产动漫和游戏将逐渐向“二次元经济”核心受益区进击,千亿级规模消费市场正待开发。

对于优秀IP的开发,国内在创作上也日渐开始突破K12(指幼儿园到18岁间)受众群的年龄限制。从《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过度到了号称中国首部“成人动漫”的《画江湖之不良人》一类的作品。

海外合作方面,随着业务接洽更为深入,由中国出资的合作模式也构建了一个双赢的新局面。

在2014年的时候,日本动画行业虽然也同样实现了增长,但是却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以至于不少日本动画从业者因制作能力达到极限感受到了危机感,而到了2015年,虽然这些发展瓶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但由于商业模式的转型,中国资本开始以直接购买播映权或制作订单的合作方式将日本动画行业逐渐从低谷期的阴影拉了出来。此后以网络配信市场为代表的多元化产业结构,让“药丸”的日本动画行业变得“形势大好”。而中国的资本势力也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日本动画产业逆转的关键。

有权威报告指出,虽然首先接触日本动画市场的是美国企业,但对日本动画市场最为热情和关心的则是中国企业。一方面,这些中国企业在日本购买了大量动画的播放权。东映动画就曾在财报中提到“多部作品面向中国市场的配信权销售”为东映动画贡献了重要的业绩,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销售占了整体海外销售比重的很大一部分。不少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为了能够得到日本动画的中国播映权,还出资参加了制作委员会,甚至出现了中国企业在动画制作委员会中出资比例超过50%的案例。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也同样在进军日本市场。比如绘梦动画正在进军利润率并不高的日本动画制作行业,还参与投资了一些日本动画企业和项目;如腾讯、优酷土豆、爱奇艺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推进一些中日合作的动画项目,不仅仅是中日合作拍摄,也出现了日本动画制作公司纯代工的现象。

国漫振兴对于教育的意义 深远且负有责任

国人对二次元文化接受度不断提升使二次元文化市场形成了较大发展空间。当然,不同于其它产业,动漫这种文化产业,其兴盛所带来的严峻问题也值得人们正视。纵观目前这些动画的表现,包括日本在内,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多如牛毛。这无可避免的为我们甩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动漫内容创作是否有必要兼具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目前大多数国漫无论在画风、情节铺设或是内涵承载上,都在无限接近日式作品。上世纪以《大闹天宫》、《九色鹿》为代表的独特作品在今天反而极为少见。而在题材选择上,制作方基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改编已有作品,或全面仿制日漫套路。土肥圆、低幼风、宅腐基耍的六、满屏欧派不得闲一应俱全。

此外,整个文创和动漫领域虽仍看好像《大鱼海棠》、《捉妖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IP,但业内人士提出了动漫IP“泛”概念,认为中国二次元内容消费群体正呈多样化、多风格趋势,内容生产也要顺应这一“潮流”。本质上,基本是看什么火做什么。然而,如此文化产出下作为观众的我们都经历了些什么,明眼人早已心知肚明。

别说,还真有想去看宣传片的冲动…

如今,观看动画、影视剧早已是国内观众最具性价比的娱乐方式之一。不论在线收看或下载资源,都是唾手可得,即使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一删了之。包括时间在内几乎不涉及任何成本因素。与习惯了廉价的盗版制品同理。随着我们接触的增多,也就不大会在意一些优质作品所承载和蕴含的道理。像《哆啦A梦》这样的作品,相信已经和很多人的童年或是青春绑定了,那不仅是无可取代的美好回忆。即便在今时今日,我们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之后仍能从这些看似童趣的想象中,体会出很多现实层面的思考。并由衷的想让这种体验传承至下一代的成长时光中。

迎合大众口味,划分人群制作动画早已是日本动画的显著特点,其中具有深刻内涵与艺术价值的作品并没有因商业化而受影响。动画作品在走上商业路线之后,不仅保持着原有的寓教于乐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商业化使整个动画行业不再停留在纯艺术层面,而是为社会创造了不容忽视的经济价值。

中国动漫产业不可否认在这方面很薄弱,中国动画不但更多的是走低龄化路线。同样是商业化产物,其所注重的教育意义甚至不如早在八九十年代海尔投资六千万所制作的“广告片”《海尔兄弟》以及由新编十万个为什么起家,立足科普,后发展成为庞大产业的动画系列《蓝猫》。可见商业模式的发展和工业化制作的进步并不能带动创作质量的跃进。

无论是自产自销的央视供应链,还是自负盈亏的非官方制作,又或艺术性大于市场价值的风格化创作。这些都无碍于让动漫内容创作在娱乐之外更加饱满,使内容影响力更富有正向教育意义,去除糟粕还未来以希望,而不是在如此文化氛围下熏陶出更多缺乏独立思考和想象力,心智不全的未来栋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