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韩剧的话,即使不懂韩语的同学也能理解“思密达”的意思。

小编总结了一下,韩国语敬语形成的原因大体如下。

    1、年龄的差异

    对方的年龄是人们在使用敬语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重视尊卑有序的韩国社会,年龄不仅表现在语言方面,而且影响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如在长辈面前不能吸烟,喝酒时要转过身去,进门时应让长辈先进,就餐时长辈开始吃了以后晚辈才能吃等等。在韩国,想要通过年龄来判断是否要使用敬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般说来,对方的年龄比自己大三四岁时,就需要使用敬语。众所周知,在军队里有着严格的上下级区分。但是在韩国,如果下属的年龄比上级还要大个四五岁的时候,长官在和下属说话时也不能过于随意,而是应该使用敬语。

    2、年级的高低

    在韩国的学校里,年纪的高低决定着敬语的使用,彼此有着约定俗成的等级。在小学里,即便是一二年级的差别也不能突破,在中学里更为严格,即使相差一个年纪也不能对高年级同学随便使用不定阶,大学队本专业的要求比较严格,对其他专业的同学,就算相差二三个年级也可以使用不定阶。

    无处不在的敬语

    韩国文化强调“尊重并绝对服从长辈或权威”。毫不夸张地说,韩国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接受尊重长辈、服从师长的教育。

    这种现象也体现在韩国的语言上。在韩国,年龄小的一方对学长或长辈必须使用敬语,即使仅小一岁,也必须尊称对方为“哥哥”、“姐姐”或“师兄”、“师姐”。若年龄小的一方称年长一方为朋友,则会被视为极为不敬。

    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也必须使用敬语,除非一方明显年长。在不能明确分辨对方年龄或者表示礼貌时,双方都会用敬语进行交流。因此,韩国人初次见面时通常问对方年龄,借此判断是否应该使用敬语。初次见面的韩国人经常会说:“噢,我的年龄比你大,那我就不使用敬语了,可以吧!”

    学童年龄的困扰

   如果你选择到韩国留学,那么你就会对韩国社会对长幼尊卑的严格划分深有感触。韩国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有“前辈”风范,而这种观念有时也让孩子产生困惑。韩国的幼儿园和学校基本都会将同年出生的孩子安排在同班。这样,班上的所有同学都是“朋友”,虽然幼儿对比可能不能理解,但这种观念从小就树立了。

    苛刻的长幼尊卑

    在职场上,若一个人与比自己小的人一起入职,那么他们就是“同辈”。如果年轻者先入职,后来的年长者也得尊称其为“前辈”。“前辈”可以在工作中斥责或指使这些年长的“后辈”。

    “后辈”有时会心里极不舒服,甚至与“前辈”发生矛盾。但大部分人会站在“前辈”一边,因为“前辈”应该被尊重。

    当然,辈分长的人也被要求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在公司里,“前辈”有义务照顾“后辈”,若“后辈”犯下错误,“前辈”会毫不留情地指责,但之后应为“后辈”分担或承担相应的责任。聚餐时,一般都是“前辈”买单。

    “长婶”身上的压力

    韩国家庭一般有多个子女,老大是最被重视的一员,老大的妻子在家里也担当起“长婶”的职责。有时会出现弟媳比嫂子年长,但她依然要尊称嫂子为“兄尊”。若她对嫂子不敬,就会被全家人指责。

    “长婶”在重大节日或家庭活动时,要首先担当起准备工作。所以,一到节假日,“长婶”不但工作量大而且精神压力也很大,因为若准备不好,首先被婆婆骂的就是自己。当然,给老人零用钱方面,长婶也应该出得更多一些。

    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韩国家庭推崇严厉并教条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被教育成服从命令、顺服权威、不知变通的类型。

    韩国媒体认为,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的性格走向两种极端:要么极端叛逆,不服权威;要么胆小听话,事事都看“权威”的脸色,必须接受指令才知道该做什么。

如果你对留学有兴趣

那就加入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直接搜索:留学微观察

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留学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