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集里,我们看到这个“单词”,这个单词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起源至今语言学家说不清楚,只有粗线条说明。

如果问到大家,在现代汉语中字频最高,位居第一的字是什么是,恐怕不会想到就是“的”吧。

无独有偶,根据学者的研究,在古籍中字频最高的是“之”,这两者之间应该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对于的字而言,之所以在汉代汉语中字频居首位,就是由于它无处不在的结构助词的性质决定的。形容词或词组去修饰名词,中间就用的。实际上由古代汉语的虚词到现代汉语的虚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称之为词,或语助。

古代汉语的虚词好多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或者很少使用了。像语尾的语气助词哉、乎、矣,也。现在换成了啊,呢,吗,了等。古今汉语汉语词汇的变化是词汇本身自然演变的结果。比如子,本是孩子。后来演化为一个后缀,比如妻子,桌子,袜子,步子等,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又如也,现在表示同样的意思,在先秦时期的文言文中是看不到的。同时也是由言文分离到言文合一过程中,口语对传统书面语的深刻改造。特别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推行和五四运动以来先贤时哲对外国作品的译介,彻底摧毁了文言虚词的根基。

回到的字,的《说文解字》中并没有这个字,有的是旳字,也就是说的是俗字。正体是写作旳。旳:《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明也,从日,勺声。至于为何写作的。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明亮的东西,看起来是白色的,故日可写作白。关于这个字,我是很下了一番考证功夫的,查阅了《古文字诂林》后,根据这本书提供的线索,我有一个发现,我找到了两个字形。一个是孙海波编写的《甲骨文编》,在第882页出现了一个未识的甲骨文字形(见下图)。

一个是在金文《小子

鼎》中出现了一个字形

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是同一字。上为眼睛,下面是手持弓的形象,不同的是甲骨文是单手,而金文换成了双手而已。手持弓即是射字。整个字形会意用眼睛瞄准靶子,张弓射箭之意。这个字即是旳字本字。

我们知道古代贵族子弟要学习六艺,其中有一项就是射。从朝廷到地方均会举行射礼。这是一种隆重的仪式,与操演军队有密切的关系。射前要进行狩猎,猎的禽兽要选出来完整的进献天子。余下的由将士在射宫中比赛射箭,只有射中的才能得到,算是一种荣耀。的有箭靶之意,成语众矢之的,就是说的的字的本义。而射侯(靶子)如果是兽皮的话,天子来射的话是白熊皮,的卢马就是一种黑边相见的马,后又有引申出明亮意。

如果我们注意古白话的话,会发现的原写作底。包括五四前后,这两者的还同时出现。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的字出现于宋元之际,来源于底,而底又来源于之(者),古代的者,根据古无舌上音的说法,读舌头音。比如都、堵,都是“者”声。换句话说声母zh,古读d。我们知道的有两个读音,一个是文读作de,一读口语作di,我们知道口语往往会存古,更接近于实际读音。至于其具体演变,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探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