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非遗产”寻找“消失”的年味

——《非遗百夫》和《花灯老奶奶》为12名尖端儿童带来“寒假幸福作业”

腊月、吴汉、雪等,

面包卷、核桃帽、狮子灯

一群孩子的雪地灯笼会

没有剩下雪花飞舞的田野的河。

一起寻找消失的燕尾——

喝了大年夜粥,一年比一年近,长安浦里苑西寨村的王浦坊,一家每年这个时候最忙。因为他们要在春节日夜制作花灯。

院子里挂满了花灯,屋子里也到处挂满灯架子,堆满做灯的而各种材料,竹篾子条、彩纸、捻子,还有各种工具和颜料等。

1月28日,人称“陕西非遗百科全书”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智老师,带着西安高新一小一年级17班的12位小学生,走进了炮里塬上西垇村王奶奶家。孩子们将在院子里和王智伯伯、王奶奶、晁爷爷以及家长们共同完成他们的“寒假幸福作业”,体验最古老最传统的制作花灯的全过程,与“非遗”来一次亲密接触。

炮里塬上的纸扎社火很有名,炮里塬上西垇村的纸扎灯也很有名,西垇村的王蒲芳奶奶和老伴晁爷爷一家人是做灯的世家,王奶奶现在是陕西省非遗花灯传承人,她家里有多种式样灯,他们最擅长做的传统灯笼有:盆盆灯(寓意聚宝盆)、狮子绣球灯(寓意财源滚滚来)、老虎灯(寓意保平安)、莲花灯(寓意莲花得子)、提篮灯、鸡灯、兔子灯、飞机灯等,是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民俗物品。前几天,他们被陕西省民协推荐去了四川自贡参加全国花灯比赛,一回家就开始为迎接这群特殊的“小客人”开始各项准备工作。

虽然天公不作美,漫天雪花飞,可是难以抵挡孩子们和家长们的热情。在农家小院里,挂满了各式传统灯笼,孩子们被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的灯笼吸引的目不转睛,家长们也时时发出赞叹。王奶奶和几位大嫂拉起风箱,大锅下面,烟囱上冒起了炊烟,孩子们围着小桌子,臊子面、辣子夹馍,吃的分外香,提前感受了炮里塬走亲戚待客的“年味儿”。

吃罢饭,院子里摆起了小凳子,“非遗伯伯”王智与王奶奶一起为孩子们开展一堂生动的花灯民俗文化体验课。

王智伯伯带来了全省各地的手工灯笼,有带着长手柄的凤翔槐岭排灯、有陕南汉滨竹纱灯、有三原兔子灯、有像个提线木偶的陇县三足金蝉灯、还有核桃木的户县龙头架子灯、还有白鹿原火葫芦灯长命富贵灯等等。孩子们看的认真,听的仔细。王智伯伯用火镰火石现场演示打火,从火讲到灯,从灯笼起源讲到寓意人丁兴旺的娘舅送灯习俗,还带着守灯花馍馍给孩子们讲花馍与花灯民俗文化的故事。农家小院雪花纷飞,笑声盈盈,好不热闹,村里人也纷纷赶来围观。

凿灯围子、渗染彩纸、搓纸捻子、扎架子,裱糊灯笼,西垇里花灯制作从扎灯的纸捻子到绑扎架子到渗染彩纸、铰花、凿灯围子,裱糊灯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手艺。王奶奶晁爷爷边做边讲,按照步骤手把手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体验。最后,孩子们一起在大门上挂上灯笼,体会了“张灯结彩”这个成语的来历,还在雪地里打着灯笼,走街串巷体验了一次乡野灯笼会。

家长们感慨的说,高新一小“寒假幸福作业”促使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策划了这场活动,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亲近传统文化,既增长了见识,又增加了中国娃娃们的“文化自信”,并引发了思考,是一种

非常好的学习模式。孩子们纷纷表示,要从小热爱祖国,当小小非遗志愿者,开学后要与全校同学分享此行的所学所思。

王智老师也感慨的说,这些年,城里的年味淡了,因为许多民俗在城里逐渐消失了,其实乡村的年味也淡了,可能是因为许多村子只剩下老人没孩子了。有几次,我随着新华社和央视来村子拍摄,想找几个孩子都难,而今天,当十多个孩子们一进村,在雪地里撒欢、堆雪人、滑雪板,看爷爷奶奶挂灯笼,街巷田野响起欢歌笑语,炊烟袅袅,灯笼会歌谣唱起来了,连村里的老人们都说,年味又回来了,这些孩子是在实践中寻找中国文化的,来这里寻找年味的同时,也给村里带来了年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