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写作很火啊。我也想试试!”林林兴致勃勃地说。

灵子漫不经心回道:“新媒体写作确实是不错,这次你确定能坚持?”

林林越来越兴奋:“绝对行!不就是写写嘛,能有多难。而且我文笔很好的。”

虽然灵子嘴上回了句“加油!”,但料定不出三天林林必然偃旗息鼓。原因有三:

其一,林林口中的文笔好,在灵子看来却是“无病呻吟”。谁年轻没犯过花痴或二病,而那时的文字纯属自嗨;

其二,林林不但没写作的天赋,且没经过任何写作训练。随便写写感动自己可以,若要变现根本不可能;

其三,林林就不是个持久的人。每每遇到新事物,她就兴趣盎然,但一行动就节节败退,这次必“走老路”不可。

写作变现究竟是林林说得那样简单,还是灵子坚信的“无天赋不成活”呢?

对于有写作障碍的人来说,写作实在太难的了,只有天赋异禀的人才能游刃有余。

但罗杰·西蒙就不服气:“凭什么让我得写作障碍症!”

写作本是笔者思绪的流畅表达,阻碍其表达的不应是先天条件,而是写作方法的缺席。

写作可以很简单:写作技巧如同手艺人的工具箱,器具在手,变幻无穷。

无论是写作小白还是写作达人,《写作工具》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箱。

本书是作者通过研究诸多写作著作及优秀范例,并吸收众多写作职业者及写作教师经验所得。作者从写作基础、特殊效果、高效模板及有益习惯四个维度展现50个高效写作工具。每个工具内容简短而实用。作者为了便于理解与实操,每小节都由案例、讲解及练习组成。如果你有进军写作的打算,这本写作指南必带你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作者简介

罗伊·彼得·克拉克曾取得中世纪文学的博士学位,在波因特学院(世界上最杰出的新闻学院之一)任教超过三十年。他被认为是新闻媒体界最有影响力的写作指导教师之一,培养出了包括两位普利策奖获奖作家在内的众多杰出作者。其就写作、阅读、语言和新闻写作出版了《写作工具》、《语法的魅力》等19本书。

手艺人都有工具箱。虽然每个手艺人工具箱里的工具大同小异,但他们却能做出千变万化的物件。写作与手工活无异,都是“手艺人”运用工具灵活变幻。

我们怎么甘心就此错过新媒体写作这趟列车。从现在起,我们要摒弃写作天赋这一说法。

要成为“写作手艺人”,我们只需有得心应手的工具——一点小心机、一点小聪明加上一点好习惯。

只要认真练习,50周跨越障碍晋升为写作高手不是天方夜谭。

表意小心机

新媒体内容多且快,不快速抓住读者眼球,我们的文章可能就此滑过,最终无影无踪。那么巧妙地强调、抖包袱和尽可能简洁就至关重要了。

现代人的阅读倾向于快速去寻找重要的词语。句子里的句号相当于休止符。“把想要强调的词语放到句子或段落的结尾”帮助读者轻易get到观点,同时将较不重要的内容藏在中间。有些老师直接建议“强调的2-3-1原则”——最有力的词或内容放到结尾,其次的放在开头,最想弱化的内容置于中间。理解观点还能帮助读者决定继续还是放弃阅读。

各大视频及文章偏爱用抖包袱的小心机,因其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新鲜感。基础写作中利用副词抖包袱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副词的功能是给动词和形容词增色,但我们往往使用副词却只是表意重复。这一多此一举最不可取。那么副词该怎么用呢?看这个例子:“She smiled happliy(她开心地笑了)”和“She smiled sadly(她悲伤地笑了)”,你觉得哪个更好。第一个表意重复,有点多余;而第二个“sadly——悲伤”却改变了句子的意思。所以,副词若只是重复那就得删;生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方为其功效所在。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词尽其用”成就有活力的作品——大枝和枯叶皆为累赘。简洁来自字斟句酌。删减却是技术活,冗长的词汇或句子必须放弃,比如焦点模糊的段落、说服力弱的论据、讨好编辑而非读者的部分、起强化作用而非修饰的副词、表意重复的词语。

运用强调重点、副词增效及“除枝剪叶”可以快速讨好读者,且贴心为读者省时也能增强跟随的意愿。

特效小心机

不管视频还是影视,特效带来非一般的视觉感受。细节深挖、知进退及定调也能给文章增效。

新媒体时代,我们猎奇心理更甚。通过文字,我们照样能听到或感受到其力量。如果看不到,一切都是空谈。深挖具体、详细的细节能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帮助人物和环境描写触发读者感官感受——作者形象称之为“拿到那只狗的名字”。“那只狗的名字”——细节,不仅传递信息,还可以用来说服读者。当然,能触发感官感受必然是能留下印象的细节。举个文中的例子:“吞云吐雾的吸烟男子,吮吸指甲上的食物残渣的年轻女子”没有触发读者的力量。但若这个男人在肺癌的摧残下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或这个女人患厌食症多年,上述细节才能打开读者的感官。

贸贸然下笔是禁忌,能把读者注意力引到笔者描绘的世界才是好的作品——下笔有度,知进亦知退。我们都知道,凡事最难把握度。高效作者有个致胜经验:话题越严肃或戏剧性,越要低调陈述,以轻描淡写为主;话题越是简单轻松,越要夸张造作,尽情发挥。

每篇文章都有其基调或情绪,亦可称之为写作声音。写作声音是为了达到帮助读者用耳朵接受信息的效果,即便用眼睛阅读也有画面感。我们要致力于“定调文章声音”。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晕?一点不难,只需口头朗读就能测试写作声音。没错,就是大声地读给自己或编辑听。通过这种方式,用耳朵去听文章的声音,并予以调节。

细节决定成败;万事皆有度,下笔亦然;先听到才通向感官感受。

套路小聪明

我也曾参加写作训练营。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训练营无非教一些写作套路。高效模板——套路不仅让我们写得快,也写得好。结合新媒体写作特点,先计划再动笔、沿路放金币、“以终为始”这几个值得试上一试。

高尔基在提笔前,总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想写什么,如何写以及怎么写。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理。结构清晰的文章在各大平台比较吃香,而写作提纲可以和行文结构保持一致。动笔前,我们把文章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有个小标题,突出主题和逻辑。这样的大框架能帮助读者快速领会全文。为了便于创作和阅读,大纲和正文都可采用如下结构:

Ⅰ.

A.

B.

1.

2.

a.

b.

C.

Ⅱ.

若把文章比作森林,往森林深入前行的动力就是沿途投放的金币。“沿途的金币”是读者未预测到某些回馈。在通往森林深处的小道上,我们时不时放些金币,想必没有哪个读者会拒绝。金币可以是某个小场景或一段奇闻,可以是让人为之一震的事实,也可以是一段真切感人的对话…仔细分析莎士比亚的剧,就会发现莎翁习惯把金币放到第三幕(一二幕是见解或蓄势的前奏;四五幕是化解紧张)。影视剧也使用相同的手法,先前奏,其次高潮,最后“鸣金收兵”。读者兴致慢慢减退之时乃是高潮要出现的时刻,这时金币才能发挥其效果。

万事开头难强调文章开头的重要性,那么“以终为始”则体现结尾在全文中的强大作用。“朝着结尾写作”使得我们的文章能形成一个有意义的闭环。不管是句子还是段落都有结局,这些结局都引向结尾,使得文章有个自然的终止。好的结尾有对应的策略:或收尾相连,或时间、空间顺序,或令人满意、解惑的回报,或满足好奇心的后记,或问题的解决方法,或对未来的展望,或调动读者行动的呼吁…

有计划的行动总不会出错,框架结构对创作和阅读有益;金币是对读者最好的回馈,也能让文章在平台大放异彩;朝着结尾这个目标创作,不仅主题鲜明,而且让读者获得大畅淋漓的体验。

有益习惯

手艺人技艺再高超,没有行动都是纸上谈兵,一无是处。些许好习惯能加快前行的脚步。

新媒体时代,信息满天飞,我们沉浸其中。然而有多少梦想写作变现的人,留心辨别、分类并收集这些线索呢?素材是个性化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没用的,到我们这可能是大项目的关键部分。方法也很简单:随便准备个文件盒,一旦有感兴趣的话题,就把与该话题相关的内容一股脑扔进去。如果还觉得麻烦,那就在手机或电脑上建文件夹,备注话题名称,然后扔内容进去。扔进去的线索可以是专业书籍上的观点,可以是网络上某些言论,也可以是与朋友讨论的内容。等到内容足够丰富了,时间足够沉淀了,我们再看看盒子,然后告诉自己是时候行动了。

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打开各大新媒体平台,下笔没多久就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观念不够成熟,或是自己还不够强大hold不住话题?然后对自己说再等等吧。结果等到天荒地老。布兰德提倡在初稿阶段,应利用“潜意识”自由写作,克制自我批评,关闭一切质疑。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丢弃好与坏的审视,先“勇往直前”,修改时再把评判意识拾回来。初稿时的自我批评,只会让我们变得焦虑、胆怯、狭隘;初稿时的完美主义只会让我们技不如人。设置期限、快速写作是打破这些的武器。毕竟没有哪个读者有机会笑话你的初稿。

与传统写作不同,新媒体写作开通评论的通道。文章一经发出,褒贬即时映入眼帘。负面的声音是财富,批评你的人更值得学习。优秀的作者,不会反击或拉黑批评自己的人。相反,他们会通过把辩论转化为对话来聆听批评的声音。过度捍卫自己的作品会阻碍他人理解你想要达成的目标。为了把对手变成盟友,我们要注意:陷入对品位问题的争论是大忌;改掉为作品辩护的习惯;耐心向批评者解释你的意图,哪怕他不赞同;习惯性地把争论转为对话。

线索收集是写作的肥料,肥料攒够了就到播种之时;初稿时关闭自我批评,到修改时再打开,不做怎知道行不行;负面评论不一定对,但讨论可能会生新知。

写在最后

在50个写作工具中,写作基础有10个,特殊效果有13个,高效模板有16个,有益习惯有11个。虽然每个维度我只针对性地阐述三个工具,但没讲解的对新媒体写作依然有很大帮助,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看本书。

这50个只是工具,切不可当作铁律,根据自身选择使用;切不可妄想一次性学会多个,一个个地练习,熟练才会得心应手。

通过这本书,我走出写作“天赋论”和“折磨论”的误区,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人人都能掌握高超写作技能。同样的工具,不同人使用依然能创造无穷无尽的新事物,依然可以带给人们惊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