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飞奔,趁今天小米失势,谈谈这篇文章吧。

2011年小米1正式发布的时候,我还在上学。

记得是暑假,我正在外面骑自行车,知道了小米要发布第一款互联网手机,便赶回家上网看消息。

看见雷军把价格亮出来的时候,我几乎是要哭的状态。讲得那叫一个动情啊,1999 元的价格在当时相比其他动不动两三千的安卓智能机,实在是太便宜,并且配置丝毫不减!甚至小米看起来更强!

于是我当即埋下了一个愿望,要买一台小米手机。年轻人的第一台拿得出手的智能机,就得从小米开始。

可惜,临近 2012 年暑假,我将手中的 Nokia 5130 换成了 Moto Defy+。

为什么不是小米?因为 Defy+ 是三防机,而且我入手价格是 1500 元。相比之下,小米配置看起来虽然残暴,但是口碑不如传统大型企业 Moto——我一向是求稳的,并非失去理智的消费者。

不过这一切在我去昆明旅游后都变了。昆明的扒手把我买了两个月的 Defy+ 顺到自己口袋里,我回到家挨了一顿骂,然后厚着脸皮要了 1499 元准备入手下一款手机——小米 1S。

这个价格比上一款更具有诱惑力,我无法抵抗。于是我加入了抢手机大军,发售当天,20 万台手机在不到半小时之内卖光了。这个速度现在看起来恐怕是龟速,但在当时那个环境中,曾经没有这种卖手机的方式——在这样的速度下迅速卖光第一批货,是相当难以想象的。

我还加了点钱买后盖和塑料贴膜。在静静等待 4 天之后,我的小米手机终于发货,我正式成为发烧友。说来也

但是手机在使用过程中总是小问题不断,值得庆幸的是,那时候 MIUI 还没那么臃肿,更美这么多广告。我刷机的时候还是很愉快的。

小米 1S 寿终正寝之后,我再也没买过小米手机。

因为我逐渐意识到,便宜没好货。小米给消费者营造的高性价比假象,掩盖了太多的偷工减料。大家别以为手机只是由 CPU 和内存组成的,中框什么料,做工怎么样等等细节,都影响着手机的使用。

如果你买台车,发动机是顶级,零件都是凑合来的,你开得安心吗?

小米至今仍然没有、也难以摆脱“性价比”的标签。从 2017 年下半年开始,全球手机出货量出现负增长。于是 2018 年的大家都在想办法向更高价位跃迁,以此提高客单价,保住利润。不想此时雷军在小米上市之前,喊出“硬件利润率不超过 5%”的口号。

从正面来说,这一方面注定小米的硬件无法做到很高质量,另一方面小米产品线价格受制于“性价比”,即使旗舰机价位也止步于 3000 元档——别和我说小米MIX,你去看看 4000 元的小米手机卖出了多少台。

再说回背面,供应商层面的问题,在《雷军失态,小米失势》一文里,明确点出了小米和供应商之间的恶心操作。

在这样的氛围下,小米能做好产品那就怪了。

小米今年的大事情除了上文说的那四件之外,还有上市,不可忽视的上市。它直接影响了小米前前后后的资源调用,甚至现在小米公司的性质,以及无形中的束缚。

有没有影响产品线我不知道,有没有影响小米在生态链上的操作我不知道,有没有影响小米在各地区开店扩张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与前文的作者判官持同样态度:单纯希望小米能走出这种窘境,能发展更好。

自然,小米也必须摒弃一些恶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