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照片,删除侵权

彼得林奇(Peter Lynch)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MBA学位,1969年正式进入富达公司担任分析师,1977~1990年担任富达公司下属麦哲伦基金经理。

在他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的13年里,公司资产从0.18亿美元增长到140亿美元,年平均收益率达29%,居美国公募基金之首,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投资报酬率,这样的投资收益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如果你1977年购买l万美元麦哲伦基金,到1990年彼得·林奇激流勇退时,将能获得29万美元回报, 13年增长28倍!彼得·林奇也因此被称为“第一理财家”、“首屈一指的基金管理者”、“投资界的超级巨星”。

虽然在1990年彼得·林奇急流勇退,但在一次演讲中,他说道:“相较于大型机构,大众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在股市中做得很好”,但在此之前你必须掌握三个核心原则:蜡笔原则、有限分散理论和逆向选股理论。

1

蜡笔原则

“不投资任何业务不能用蜡笔描述清楚的公司”

蜡笔原则即大道至简原则。1990年,美国一群七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模拟投资组合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彼得·林奇就去学校访问,他了解到,这群小学生仅仅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着读一些财经报道,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坚持买入自己喜欢的公司,如,迪士尼、沃尔玛、麦当劳、孩之宝。

他们选股的理由非常的简单,“有哪个孩子能抗拒迪士尼?“”人人都吃麦当劳“”爸爸妈妈每个星期都带我去沃尔玛“,果不其然,这些股票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个例子再次诠释了彼得·林奇看来蜡笔投资理念,像正常人一样思考,简单直接做决策。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据小编观察,散户在投资股市时,总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是把买股票这件事情想得太复杂,要么就想得太简单,两者都没有真正厘清买股票的内在逻辑。其实,买股票就是买一家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好、发展好,股价自然就会保持向上增长的趋势,相反,股价就会下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这只股票1-2年的价格波动区间,阅读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基本面情况,如果是正向反馈且价格合适,就可以买入持有。

我比较反对去听一些所谓的“内幕消息“,首先你不是当事人,听到的小道消息很可能是被加工、处理、夸大的,其次是你的信息鉴别力不够,没有办法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评判,”这样看来,信息过载“反而会影响决策。

2

有限分散理论

“市场上没有彼得·林奇不喜欢的股票”

和巴菲特的“专一“不同,彼得·林奇股票池里面常常有1000多支股票,而且股票交易的换手率很高,是当时美国市场上平均换手率的3倍。但如果对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你会发现,他的分散投资策略并不是那种平均主义的分散,基金90%重仓几十只股票,只有10%的资金会分散到几百只”可能的潜力股“上。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彼得·林奇会对这些”可能的潜力股“进行长期的观察,几个月、几个季度后,发现这里面有些股票不符合他的要求,他便立刻清仓,换一批新的进来。再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检验,如果某些股票表现稳定,就有可能成为彼得·林奇的重仓股,既保证了投资的稳定性,又有效的对冲市场波动带来的投资风险。

这个投资原则和巴菲特“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股市上,不能把所有的本钱压在一只股票上,一旦遇上“滑铁卢”事件,你可能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虽然买股票与买彩票性质不同,但你依然无法准确预测第二天的行情是什么样的,所以,请牢记这点,手里面一定要留有现金。

3

逆向选股理论

“我就喜欢那些无聊的伟大公司”

彼得·林奇在投资时不喜欢去追那些热门的行业,比如当时的科技、医疗行业。因为他觉得这些行业都有估值过高的风险,加之一个行业在上升期时,进入的竞争对手会很多,竞争会异常的激烈,企业利润会被挤压,或者说企业很难赚钱。所以,他比较偏好投资一些低迷行业的领头羊。在低迷行业中,弱者更容易淘汰出局,幸存者的市场份额会随之扩大,反而容易赚钱。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白色家电行业是一个下行的行业,一般不受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但彼得·林奇反其道而行,低价重仓了几只白色家电行业里的几个优秀的企业的股票,并在短期内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率。

这点对我们中国投资者也非常的重要。在北大香帅老师的金融课曾讲到:“中国的市场庞大,各个地域的产业发展非常的不均衡,一个产业在这个领域是下行的趋势,在另外一个领域则未必。也就是说,我们国家产业转移的空间很大,看似下行的行业,未必不是赚钱的行业。”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虽然下行,但是几个龙头企业依然能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估值低,未必不赚钱。

以上,就是彼得·林奇投资较为重要的三个原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