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互联网行业“互联”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问题。

就在前几天,工信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9月17日起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这一指导会被外界认为是工信部7月启动“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活动”以来的具体举措——在两个月前的会上,“恶意屏蔽网址链接和干扰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运行”等问题就被点名并列入重点整治目标之列。

如果再从这场指导会的各大参会方来看,颇有深意: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小米、网易……这几乎囊括所有中国互联网界的巨头,明显能让人感受到政府推动“互联互通”的意志和决心。

记者周边的很多人,都为这件事手动点赞,拍案叫好,认为“太有必要了”!

一句“太有必要”背后,最能直观折射出用户的“痛点”。互联网早已与每一个用户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但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互联网上的一些“畸形”现象却不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网购的消费者都知道,淘宝的链接是永远不能直接转发到微信上的,必须生成图片模式,或在微信上转发一种“奇怪的代码”,通过复制黏贴才能被接收者读取。网购的消费者还知道,在淘系平台上,你是永远找不到微信支付这个入口的,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必须使用支付宝来买单。 同样,生活工作中的很多链接都会被不同平台所干扰,微信、钉钉、飞书等办公协作平台之间的互通互联经常“断点”;抖音、今日头条的链接也无法直接转发到微信……等等。

面对这些“潜规则”,用户的抱怨不胜枚举,但受制于各大互联网巨头的不同立场,总是难以破冰。而此刻工信部站出来挑开这个“死结”,通过监管的力量促成互联互通的健康生态,首先对于用户而言,就绝对是一件好事。

对于企业而言,打破藩篱和围墙,短期内必然产生阵痛,但从互联网生态的长远来看,踏出这关键一步,是互惠互利的最佳选择。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长久以来一直是多巨头的格局,虽然阿里、腾讯、小米、美团等巨头分别从不同的赛道“起家”,但随着业务的延展和根系的延伸,彼此之间有越来越多的交集,比如在支付、游戏、社交软件等领域,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互联网行业讲究生态,近十年来不绝于耳,但这些生态,往往是高筑护城河的生态,是狭义的企业生态圈,而非广义的互联互通的生态。

这种“小生态”已经运营良久,对于企业的良性成长并不利。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二选一”,因为各个“小生态”之间相互竞争,企业要存活,必须选边站,选了一棵大树,就不能在另一棵大树下乘凉,这对于很多小微企业而言,对外,少了曝光流量,对内意味着拉新的成本提升,企业疲于选边站,在各个巨头之间游走生存,阻碍了创新力量的崛起。

对于巨头而言,同样不健康。因为当“新基建”不能在互联网的底层互通互联,意味着每一个巨头都必须花大力气自建基础设施,或者不断扶持体系内的新人成长,支付、社交、游戏、购物、物流……因为“不能共用”,巨头付出的成本更大,即使是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要硬上,因为缺一便不可流转。但若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多个“小生态”各自运转,实则就是对环境、资源的巨大浪费。

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互联互通”,社会上的讨论颇多,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主要是对于“互联互通”带来的后续问题有所顾虑,包括数据安全风险、个人信息保护、边界权责等等。但挑战再多,也必须走出这一步。

从政府层面来看,8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有所考量,其中第三章将“无正当理由,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实施屏蔽、拦截、修改、关闭、卸载,妨碍其下载、安装、运行、升级、转发、传播等”列入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在第四章中明确表示,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限流、屏蔽、商品下架等方式,减少其他经营者之间的交易机会。

从长远来看,在新基建、5G等发展加速之际,当用户眼中的超级平台被视为数字基础设施,更应该看到互联网企业在其中的责任与义务。这种数字基础设施应该是普惠的,不应该是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用户利益的行为,更不该是为“小生态”建起更高的围墙。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认为,从全球视野上来看,欧盟、美国的反垄断立法都坚持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核心,而后再考虑市场竞争机制,中国互联网发达程度更高,超级平台也应以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为先。

打破各大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围墙”,的确很难,但再难也必须走出第一步。“屏蔽网址链接问题”也许就是这关键的一小步,期待从“解禁”开始,整个互联网行业能够更新理念,打破小生态,重构大生态。

作者:徐晶卉

编辑:张天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