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德玄—字禹锡?

2023-04-25 14:49 50次浏览 财经

◆神秘的夜晚

在一个神秘的夜晚达到人生顶点,在另一个神秘的夜晚突然走到人生终点,赵匡胤的一生宛若流星,又恰如一段传奇,刚要达到高潮,却已转入尾声,让所有人猝不及防,甚至来不及发出惋惜的声音。

历史上,许多帝王的死亡都留下了难解的谜团,而在无数谜案中,赵匡胤的死,又堪称最为扑朔迷离的一宗。

《宋史》对于赵匡胤的死只有一句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它只告诉我们一个简短得无法再简短的信息: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赵匡胤突然辞世,享年五十岁。

事前毫无征兆,死后原因不明。

这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

所有的疑问,都从那个神秘的夜晚开始。

《宋史》对那一夜的情况记载极少,但好在其他史籍还是有些零星的记载。我写历史,一般不会拿出写论文的架势,直接搬出史料考证一番。但对于这个宋朝历史上最大的谜团,我不得不破一次例,因为要解读这个谜团,必须涉及到很多史料的真假辨析、逻辑分析,躲是躲不过的。

既然绕不过去,只好就一头撞上去,有兴趣者不妨和我一起到故纸堆里走一遭,顺便了解一下分析史料的方法,或许别有趣味。在此,我只截取主要史料,并将原文直接译成现代文,好让大家看得简便。

关于赵匡胤的去世,南宋历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情景:

早些时候,曾经有神仙降到盩厔县(陕西境内一个县)县民张守真的家里,自称:“我是天上的神仙,名叫‘黑杀将军’,是辅佐玉帝的。”每当张守真郑重地斋戒祈请,这个神仙必定会来到他的家里,神仙说话声像婴儿一样细小,唯独张守真能听懂,神仙预言的很多事情都能应验。张守真于是就当起了道士。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赵匡胤因为身体不舒服,命内侍王继恩办仪式,让张守真把神仙召唤下来。神仙下凡后说:“天上的宫殿造好了,玉锁已经打开,晋王是个仁义的人。”说完就消失了。

二十日晚,赵匡胤连夜召赵光义进宫,让旁边的人都回避,并向他托付后事。透过蜡烛的光影,从远处看去,两人似乎在喝酒。赵光义时而避开席位,一副推却的样子,赵匡胤用柱斧戳着地面,对赵光义说:“好好干(好为之)。”

当晚,赵匡胤突然去世。

在辨析事实前,我们首先要把一些明显虚假的东西剔除出去。所以,什么道士张守真、神仙下凡之类的桥段就省省吧。从上面的内容看,无非是想告诉我 一点,赵匡胤传位赵光义,得到了上天的支持。

但神怪故事对我们查找真相并不是毫无用处。有一点是肯定的,编造(或者授意编造)这些神话桥段的人往往是事件的受益者,记住这一点,对我们分析史实将会很有帮助。

接下去是那个最为诡异的场景。

“烛影中,赵光义避开席位,赵匡胤用玉斧(一种宫廷装饰物)戳地,嘱咐赵光义‘好为之’”。具体两人谈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一切都不得而知。

是为“烛影斧声”之谜。

联系前后文,作者似乎隐约在告诉我们,赵匡胤想按照天意传位于赵光义,赵光义则做了一番推让。

这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吗?

未必。

关于“烛影斧声”的记载是模糊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份确定赵光义皇位继承人身份的传位遗诏却毫不含糊,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皇弟晋王天钟睿哲,神授莫奇……可于柩前即皇帝位。”

李焘是一位极其严谨的历史学家,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每个研究宋史者的必读史书。关于“烛影斧声”那个夜晚,李焘详细罗列了各类野史笔记的说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不无遗憾地说,“顾命,大事也,而实录、正史皆不能记,可不惜哉。”

蹊跷的是,那份内容明确的遗诏,大史学家李焘怎么就选择性地遗忘了?要知道,遗诏是公之于众的,现在仍保留了原文。如此重要的文献,李焘为何视而不见?

我相信,他用自己的态度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遗诏上的内容是不可信的。

换句话说,它是假的。

若是伪造,按照行为动机去分析,受益者即为造假者。

当然,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真若如此,李焘为何不明说呢?我们说过,李焘毕竟是南宋人,写本朝史,总是要有所忌讳的。

好了,分析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一头雾水,不急,我们继续看接下来的故事,事情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

◆迷雾重重

在那个夜晚,赵匡胤的死因是一个谜,赵光义如何即位也是一个谜,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两个谜又是紧密相连的。

关于赵光义的即位,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向我们展示了另一幅场景:

赵匡胤去世的当晚,已经是夜里四更,宋皇后命令宦官王继恩出宫,把二皇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认为赵匡胤向来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意愿,就没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到开封府找了赵光义。

王继恩深夜赶到晋王府门口,发现左押衙程德玄正坐在门口,便问他为什么坐在这里。程德玄回答:“我住在信陵坊,当天晚上听见有人大声呼叫‘晋王赵光义召见’,出去一看却什么人都没有,这样反复三次。我怕晋王生病了,所以赶过来看看。”

王继恩觉得很奇怪,就把宫里的事情告诉了程德玄,并和他一起入府见赵光义。赵光义大吃一惊,有点犹豫,声称“要再和家人商量一下”。赵光义和家人商量很久还不出来,王继恩催促说:“时间耽搁得太久,恐怕皇位就是别人的了。”在王继恩的催促下,三人开始动身。

当时天下大雪,王继恩、程德玄与赵光义步行进入宫中。入宫后,王继恩让赵光义先在外房等候,并说:“晋王暂且在这里等待一下,我先进去通报一下。”程德玄说:“直接向前走,还等什么?”于是,赵光义和两人共同来到寝殿。

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到了。”皇后见了,非常惊愕,转过神后,连忙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官家了。”赵光义哭泣着说:“不用担心,共同保全富贵。”

要理解这段史料,需盯住几个关键人物,逐一说起。

先说宋皇后。她是节度使宋延渥的女儿,因为出身政治世家,虽年仅二十五岁,却很有心机城府。耐人寻味的是,赵匡胤突然离世后,她派人去找的是次子赵德芳,而不是长子赵德昭。谁都知道,若是传位于子,长子绝对比次子更有优势。

宋皇后叫赵德芳过来,明显是打了自己的小算盘,比起二十六岁的赵德昭,立十八岁的赵德芳为帝,显然更利于巩固自己将来的地位。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赵匡胤的离世,确实是突发猝死,即使贵为皇后,也没有知晓赵匡胤对身后事的安排。

赵光义能够把握先机,更重要的是依仗了一个人——王继恩。

王继恩,陕州陕县人,后周时期就入宫当宦官。开宝九年,他担任“里面内班小底都知”,别看这个官职名称拗口,那可是内侍宦官的统领。

有了如此关键的人物做内应,赵光义才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入宫抢得先机。

赵光义称帝后,王继恩继续出任“勾当皇城司”(掌管宫城出入治安的官职)等重要职务,后来四川地区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时,他又被委任为剑南两川招安使,领兵出征,开了宋朝以宦官带兵的先例。

事实证明,王继恩正是赵光义的铁杆亲信,也是他布置在宫内的重要眼线。

当然,很多人会怀疑,有没有另一种可能——王继恩是因为尊重赵匡胤的意愿,所以向赵光义报了信,而此后他所得到的荣宠,只是赵光义对他的回报。

同样是不可能的。

在宋朝,为吸取唐朝宦官专权的教训,一直严禁宦官干预政事。王继恩再牛,也只是一个宫内当差的人,至于谁当皇帝,跟他没有大关系。换句话说,若不是和赵光义关系密切,他完全没必要违背宋皇后的命令,搞砸了,那可是掉脑袋的风险。

事实上,王继恩此后的表现,也不断印证着我们的判断。若干年后,在政治投机中尝到甜头的王继恩,又一次卷入到皇位继承纷争之中,背叛了他现在的主人赵光义。可惜的是,这次他碰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不但投机未成,反而输光了一切。此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在这出神秘大剧中,程德玄似乎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此人擅长医术,也是赵光义的亲信(颇亲信用事),但他在那晚的神奇经历也颇让人怀疑。

大半夜被人一嗓子叫醒,出了门也没发现是谁搞的恶作剧,到了王府被关在门外,既不拍门问一下,也不回家困觉,天寒地冻,愣是自愿在夜里当了几个小时门卫,最后居然幸运地遇到半夜赶来的王继恩,掺和进赵光义夺取皇位的大事,最后蹭到了一点功劳。

程德玄的表现确实古怪,更像是扮演了一个接应者的角色,其中的真真假假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权当他是免费出场,来为紧张的夜晚增添一丝喜剧色彩吧。

赵光义的苦心经营终于见到了成效,我相信,在向宫中进发的那一刻,他是不会犹豫的。他不会不知道,在残酷的权力争夺中,任何一丝优柔寡断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关于那一夜的记载中,赵光义和宋皇后的见面场景是最真实可信的。

宋皇后是明白权力规则的人,而明白人也是最务实的。当见到赵光义的那一刻,她已经洞悉了一切。

“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官家了(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这里的“官家”,是宋代皇帝的特定称呼。

好吧,你赢了。她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明智选择。

“不用担心,共同保全富贵(共保富贵,勿忧也)。”

他做出了承诺。

两人用最简短的对话完成了妥协,或者说政治交易。

拨开所有的迷雾,我们大致可以还原这样一个事实:赵匡胤身前并未对帝位继承做出明确安排,两难的选择让他迟迟无法下定决心。赵光义处心积虑谋求帝位,并不惜制造舆论、广布眼线。在赵匡胤猝死的那一刻,他终于捷足先登,自立为帝。

关于以上结论,《辽史》的记载最为直白:“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

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自立”即“擅自谋立”!

总而言之,真相绝不像遗诏中所写得那么冠冕堂皇,赵光义的即位,并非出自赵匡胤的本意,而是得益于最早知晓了赵匡胤的死亡。

当然,在很多研究材料中,还提出了一种更惊悚的假设——他不是最早知晓了死讯,而是提前预知了赵匡胤的死亡!

换句话说,赵光义亲手制造了赵匡胤的死亡——谋杀了自己的兄长。

这个推论很残忍,让人不寒而栗。

一直以来,关于赵匡胤的死,关于“烛影斧声”谜案,正经的史料太少了,不正经的传闻太多了。

有人说,赵匡胤就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冬天正是该类疾病的高发期;

有人说,赵匡胤是死于遗传性疾病,后来很多赵家皇帝都有突然病倒的症状;

有人说,赵匡胤是被人拿斧子砍死的(把玉斧当成了砍柴斧);

有人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酒毒死的,那个程德玄是医生,最擅长造“牵机药(一种毒药)”;

甚至还有人说,赵光义因为调戏赵匡胤的宠妃被发现,对兄长起了杀心;

……

种种说法,归结起来,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谋杀论”,还有一种就是“自然死亡论”。

对此,我不敢妄下定论。因为,能扒拉出来的史料都已经被人们反复咀嚼过了,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哪一方可以拿出绝对的证据。所以,这注定又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谜案。

但是,我还是想尽量给大家一个答案,我的一个看法。只能说,我更倾向于前者,更倾向于“谋杀论”。

得出这个结论,不是因为我掌握了什么独门资料,而是基于赵光义此后言行做出的一个推论。

一个我不忍得出的推论。

无论答案是什么,赵匡胤终究是走了,然历史还将继续。

东方破晓,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升起,夜色已经褪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赵光义即位,群臣赴万岁殿拜见新君。

节选自野狐狸所著《宋朝进行时》第一卷《王朝开启》,中信出版社出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