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版画,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早在北宋时期,就有大量木刻雕版黑白版画出现,明末清初便闻名遐迩,历经古今世代传续,被誉为飘香山野的“黑牡丹”。

1993年,夷陵区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版画)之乡”。2013年,夷陵版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传承人19人,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

10月12日,夷陵版画第五代传承人高新章引领记者来到夷陵版画官庄传承基地,感受墨染刀刻的艺术世界和质朴的峡江情愫。

高新章是夷陵版画第五代传承人,祖上三代都是有名的民间雕版艺人。2013年,三峡版画研究院成立,他专注于夷陵版画的创作、研究、产品研发和销售。2015年,高新章荣获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称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成就一方艺术。”高新章介绍,夷陵版画与其他地方版画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民俗性。每一幅夷陵版画的灵感,都来自于作者对夷陵乡村生活感受的捕捉。尽管创作者大多非科班出身,但或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免去各种条条框框的桎梏,抛开杂念,以最质朴的方式直抒胸襟。

《剃木梓》 黄玉梅

在夷陵版画传承基地陈列馆里,一幅名叫《倒苞谷》的作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画面中,三个农民弯着腰,将背篓里的苞谷倾筐而出,一颗颗饱满的苞谷,个头简直比人还大——这就是夷陵版画所呈现的浪漫主义情怀。

《倒苞谷》的作者廖卓明是樟村坪镇云霄垭村一名年迈的农民,他68岁开始学画,一生清苦,作品仍保持着乐观与童真。廖卓明的坚持深深感染了高新章,邀请他签约三峡版画研究院。

“夷陵版画”传承人罗来清正在创作版画。 三峡日报通讯员 王强摄

“如今研究院旗下共有8名签约版画传人画师,他们都是夷陵区地道的乡村居民。”高新章告诉记者,这些乡土艺人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耳闻目染和口传心授的传承基础,他们在多年的劳作中积累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风格与审美。

站在古朴的传承基地阁楼上举目四望,一排排农屋上满墙的版画映入眼帘,或描绘了村民辛勤的劳作,或描绘了丰收的场景,或描绘了秀丽的山水,令人过目难忘。

“夷陵版画”上墙,为夷陵乡村振兴增颜添彩。 三峡日报通讯员王强 摄

“版画已融入夷陵区美丽乡村建设,在官庄村,除了建有版画长廊墙,我们还开设有夷陵版画传习坊、制作坊和易贸坊,制作的版画商品在线上线下都十分畅销。”高新章展示了多类型的版画商品——茶杯、裱画、摆件、农家乐定制版画……

近年来,通过工坊、画展、民间红白喜事、节假日庆典等销售形式,夷陵版画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已有50多人通过夷陵版画产业解决了就业问题,全区夷陵版画衍生产业达20多家。同时,夷陵区文化和旅游局将夷陵版画纳入了重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2018年度夷陵版画被夷陵区评为“夷陵十大旅游特色产品”。

夷陵区非遗中心先后建立了实验小学、官庄村等4个传承基地,还建立了习氏兄弟、万宗成、罗来清版画工作室等5个传习所,仅官庄村传承基地每年接待研学体验和交流参观人数达2000余人次。

“相信在我们精心培育和社会各界的呵护下,夷陵版画这朵‘黑牡丹’一定能花开满园、香飘世界。”高新章说道。

(作者:宋潇潇)

来源: 消费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