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在18天的进攻中,德军取得了骄人战绩,并对尽快解决苏联问题充满了信心。按照原计划,中央集团军群在突破后,利用其两翼2个装甲军集群,分别进攻列宁格勒和基辅。
然而,作为决策者,德国元首对这两个地方十分感兴趣,将领们却一心想进攻莫斯科,因此在计划中,加上了“必要的时候,协同北方集团军群夹击列宁格勒,如果进展顺利,则不分兵立即突向莫斯科”。显然,他们玩了一个文字游戏。
那么,德国元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德国元首的“个人理想”,其在早年写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已经将苏联视为德国的“生存空间”,而这些在德军横扫西欧前,并不被容克集团的将领们看好。在他们看来,这位德国总理不是疯了就是异想天开。
但随着德军在西欧势如破竹,不仅战胜了昔日的凡尔赛战胜国,而且这位“疯子”的威望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日耳曼人将其视为拯救德国的伟人。当其决定进攻苏联时,德军内部已没有太多的反对声,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地实现元首的理想。
德国元首之所以更看重进攻列宁格勒。一方面,该地是布尔什维克的圣地,作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攻下列宁格勒就意味着西方势力的重大胜利,不仅拉近与英、美两国的关系,提高德国地位,而且增加与两国的谈判资本,或者迫其投降。
另一方面,列宁格勒还是威胁德国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海军重要基地,一旦攻占,既掐断了英、美等国海上援助的通道,加速苏联的灭亡,又可以“以战养战”,缴获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全部装备及完善的造船工业体系,增强德国海军的实力。
同时,进攻基辅更多的还是该地区丰富的经济资源,以及通过这里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为维持长期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能量”。在德国元首看来,无论是列宁格勒的政治影响力,还是基辅的补给能力,其战略价值远超苏联首府莫斯科。
所以,在中央集团军群兵临斯摩棱斯克,剑指莫斯科时,他又想到了其“分兵计划”,提出从中路大军中分出2支强大的机动兵团,配合南、北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和基辅,并强调“关键不在于突击对手的首都,而在于打击其有生力量”。
但仅过2天,“分兵”的想法就被搁置了,这是为什么呢?
1941年7月,作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决策者,德国元首一度想从突入苏联腹地最远的中央集团军群中,“分兵”进攻列宁格勒和基辅,既达到其政治目的,又加速苏联的灭亡。然而,仅过2天,这个想法就被他搁置了,重要的原因有三:
首先,从地图上看要实现“分兵”的意图,就必须从斯摩棱斯克方向分别推进700多公里和1150公里,尽管是机动性高的装甲集团军群,但进行这么远距离的机动作战,德军宝贵的坦克有相当一部分将损耗在行军途中,多少有些不划算。
其次,本就对其“分兵”战术不感兴趣的德军将领们,认为直攻莫斯科更符合“闪击战”的战术原则。既可以在该地区大量歼灭苏军主力,为日后作战提供便利,也通过抓获苏联领导人或逼其迁都,严重打击苏军的士气,军事意义远大于其他。
更重要的一点,德国元首和他的将军们都坚信,无论是作战效果还是士气,势不可挡的德军已经稳操胜券,苏军主力已经基本被歼灭。眼看着各路大军胜利在望,与其冒险式地舍近求远、劳民伤财,不如按原定计划各自为战、稳扎稳打。
说白了,就是德军上下对胜利过去自信,对苏军的顽强和苏联的战争潜力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再有14天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眼下要做的仅仅是德军用几个星期进行“扫尾”就可以了。这也是德国元首不再分兵的根本原因。
经过短暂的休整,德军按照原计划在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再次发起了进攻。让其失望的是,一路败退的苏军越来越顽强。原来,在苏联统帅的“铁腕手段”下,开始实施焦土政策、启动战时体制、畏战者受到严惩等等,德军的攻势渐渐弱了下来。
其实,不管德军分兵与否,都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不仅“不宣而战”的优势已不再有,而且苏军坚守的决心和耐性高于其预判,更重要的是,苏联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远高于德国,随着战争的继续,这方面的优势愈发凸显,直至最后胜利。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文章《“进攻列宁格勒“进攻列宁格勒电影?》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进攻列宁格勒“进攻列宁格勒电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