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基金上半年业绩报告至少还得等一个月,但上半年的走势已经走完,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统计出我们最关心的那些数据,提前布局下半年。

我们选取晨星评级3星以上的862只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为样本(撇除行业基金),因为这正是基民集中买入的池子。这862只基金在2021上半年的涨幅中位数是7.0%。

之所以看中位数,是因为基金的收益率也是二八分布的。这862只基金里,最优秀的是涨幅59.9%的南华丰淳混合,而最差的一只基金涨幅是-12.6%。如果取平均,那就是23.7%的平均涨幅,而达到这个涨幅水平的基金,足以排在前35名,能买到这些基金的只有极少数人。

所以统计平均值的话几乎没任何代表性,我们要看最有代表性的中位数。

上半年上证指数涨幅3.4%,沪深300涨幅0.24%,基金的涨幅虽然跑不过疯狂的创业板,但明显跑赢了上证指数和沪深300。

据我这半年来的了解,至少过半数的股民连上证指数都跑不赢。这么看来,半年收益率6.2%的基民,简直是满满的小幸福!

看到这里,很多基民读者可能准备开喷了。就跟股民看到昨天那财经头条的心情是一样的。

因为很多基民今年根本没得到6.2%的收益率,甚至连正收益都没有。

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切数据,但要猜到这个结果并不难:因为坤坤、春春他们的招牌产品尚且达不到这个中位数,而拿不住这些产品的基民,收益率普遍只会更低。只有少数在春节前清仓的精英,或者在3~4月才入市的幸运儿,能笑对这个6.2%。

为什么基金不断上涨,甚至基民也买对了好基金,却依然在亏钱呢?

你喜欢新基金,还是老基金?

我国的股民都有打新情结,基民也是一样。虽然新基金没有连板,但有广告、有红包、有明星经理、有直播、有福利……无论对老股民还是新基民,杀伤力都是爆表的。

但老基民一般都不碰新基金,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历史数据,基金不是概念股,不是靠讲故事就能涨的,要靠历史数据说话;二是多数集中在股市的疯狂阶段发行,或者在基金经理的巅峰期发行,所以往往一开局就要先套牢一段时间。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卖得好的新基金,一般都是明星经理掌舵。

明星经理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资历深。只当了两三年经理的年轻人是混不上明星的。

美国有着超过100年的基金市场历史,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美国人专门对他们的基金经理做过长期的跟踪统计,发现了一条躲不开的规律:

基金经理的收益率会随着任职年份逐渐下降,而且一般在第9年下降到自己生涯的最低区间,然后稳定在那个区间。

但是在收益率下降的同时,经理掌舵的资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结果就是,随时间推移,基金经理的收益率逐渐下降,但绝对收益却在增加。

简单举个栗子:某明星经理去年为基民赚了500亿,今年赚了600亿。但他产品的收益率去年有50%,今年却只有30%。再看看5年前的他,虽然当年为基民总共才赚了几十亿,但那一年持有他家产品的基民,收益率却高达80%。

也就是说,明星经理的实力是很突出,但是即使撇开新基金初期的先天缺陷,如果你冲着一位前面5年年化30%的明星经理,去买他的新产品,希望未来5年还能获得30%的年化收益,这个愿望几乎是百分百要落空的。

所以基民亏钱的第一个原因,是喜欢买新基金。只看到画饼的收益,没看到各种先天缺陷的风险。

你喜欢定投,还是择时而动?

据我所知,很多张嘴就能说出定投八大好处、到处建议别人定投的基民,自己却做不到定投。

所以不难推测,定投的基民只占一小撮,多数基民都喜欢做择时——一激动就全仓买进,一害怕就全仓卖出。

有位做程序的朋友看到即使在长年业绩优异的易方达中小盘里,依然是大半人没赚到钱,他不服气,专门做了个拟真统计:在坤坤接手的近9年时间里,随机买入1000次,而且只当作中短线来炒,持有期半个月到一个月。

结果盈利概率高达63.4%。

这个残酷的结果,折射出基民追涨杀跌的程度,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要知道,在一只年化收益率比巴菲特还要高的老基金里,想亏钱是很难的,得踩中很少数的高买低卖机会。

而基民的主动择时交易,成绩就是这么糟糕,连一个最简单的随机买卖策略都不如,远远不如……

就在今年的中顺洁柔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过非常相似的事情。在一季度的股东大会上,面对一些股东的无理质疑,邓总给出一句底气十足的反击:“我们的股价6年来一直创新高,但是股民一直说买我们的股票亏钱,我也不知道是谁的问题。”

同样是打工人阶层,做定投的基民,更多是积极内卷的人,他们收入更高,有理财的刚需,但没时间每天看财经,所以定投成了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做择时的基民,更多是被动内卷的人,他们收入偏低,渴望用投资改变人生,而且内耗过程中也有更多的时间每天关注市场,所以这个大群体都不自觉地倾向于择时,把基金当股票炒。

虽然每个投资者都熟背“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这句话,但是渴望高收益的基民,几乎无一例外,都严重高估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买入之前口口声声说能承受30%~50%亏损,结果跌10%就开始骂娘,跌15%就受不住要割肉的投资者,一抓一大把。

为了冲阶段业绩,不少基金都喜欢多发新基金,每只都做不同行业,把不同的风格都做到极致,这样就总有一两只能冲上榜。而呈现在那些渴望高收益的基民眼里,就有大量的这种基金。

过高的超额收益,总是跟超额回撤成对出现的。靠极致风格冲榜的基金,后面等着它们的都必有一轮无情的大幅回撤,只是早晚的区别。

即使不是贪图超高收益,基民也很容易犯追高的错误。继续以易方达中小盘为例,就算是表现稳健的前排优秀基金,也有自己的风格属性(只是不会把风格走极端,回撤也相对温和)。只要有风格属性,相对收益率就会随着市场的风格切换而波动。

在它收益率处于前排的时候买入,不但更难获得超额收益,还分分钟要承担跑输市场的风险。

又例如葛兰的中欧明睿新起点混合,2017年她接手以来,曾经大幅回撤过3次,最大一次还几近腰斩。但一点都不不妨碍现在看来的优秀成绩。

葛兰接手的这3年来,年化收益率做到35%,远高于中位数水平,比坤坤的易方达中小盘还高一点。但3次大回撤,每一次都能打爆择时基民的风险承受底线。也就是说,这家年化35%的明星基金,很多基民买对了,但结果都是亏损离场。

有人可能觉得基民追涨杀跌只是我的臆测,那么我们来看一组客观数据:

把近5年来前排基金每个季度的规模变动率和单位净值变动率放在一起对比,以春春的景顺鼎益为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基金规模的变化和基金本身的涨跌是高度相关的,基民总是倾向于在基金涨的时候买,在基金跌的时候卖。

由于基金规模每季度公布一次,我们只能精确到季度数据。所以别看规模变化好像跟得上净值变化,事实上很多都是上半季度基金涨了,下半季度基民才追进去的。如果是下半季度才涨的情况,基民追高就会体现在下一季度。这种情况在景顺鼎益出现过3次,就是在图中用红圈标出的3处。

这足以说明,大部分基民总是后知后觉的追高杀跌,收益率连最简单的随机买卖策略都比不上。平台的推荐机制更是加强了这种诱导。

所以基民亏钱的第二个原因,是喜欢追涨杀跌,而且是潜意识的,是无意而为之。同样是只看到收益,没看到风险。

基金公司的营销把基民向新基金诱导,平台广告把基民向近期高收益基金诱导,让基民只看到收益,看不到风险。这是卖方的错吗?

基民买对了基金还能亏损,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不必要的基金投资风险,拿到应有的收益率呢?

我们下一期将解决这些问题。今晚就聊到这,有疑问或者指正的,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