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对比前三次规划,“十四五”规划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如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的新动能有哪些?如何提高消费和投资在扩内需中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3月7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并作出解答。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21世纪》:对比前三次规划,“十四五”规划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杨伟民:五年规划都是时代背景的产物,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体包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约型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体功能区战略,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等;
“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编制的,所以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挑战,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把扩大内需放在重要位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两同步”;
“十三五”规划是在党的十八大后制定的,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了经济发展理念的升华。在“十四五”纲要中,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十四五”规划最大的不同有两个:一是时代背景,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对我国发展全面打压、遏制;二是“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此前的四个五年规划,都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展开的。目标不一样了,历史方位不一样了,所以,“十四五”规划的基本逻辑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21世纪》:“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风险在哪些领域?
杨伟民: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风险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们必须增强在充满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谋发展的本领。如,我国进口中最多的就是高技术和资源型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受阻将对我国产业链带来影响。为应对这种风险,就要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同时,也要推动绿色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降低能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
从国内来看,挑战和风险集中在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少子化和老龄化和居民杠杆率上升过快等。如,居民债务占GDP的比例虽然不是最高的,但上升速度快,而且我国居民收入占GDP比例低,只有40%多,居民收入与居民债务之比是比较高的,因而会导致消费率下降,影响消费增长,反过来又影响了供给侧的增长,乃至影响经济增长。
《21世纪》:如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解决好重大攻关项目的“卡脖子”问题?
杨伟民:第一,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强国家队建设,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第二,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就是为了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三,激发人才活力。其中很重要的是,要按照中央关于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的精神,依据新的专利法,给予职务发明人以产权激励。从“谁出资谁拥有”,变为“谁研发谁拥有”、“谁转化谁受益”。这样就可以明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形成更多科创企业。
改革是发展的新动能
《21世纪》:你此前在发言中提出,新发展格局“新”在供需、需求、分配、生产和贸易等多方面。在你看来,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主要在于?
杨伟民: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释放结构性红利和体制性红利。总书记去年在看望经济界政协委员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总书记说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就是我们的潜力所在,这些问题解决了,就会转化为发展动力。
举例来看,在供给侧我们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如高技术产业中需要大量进口芯片。在需求侧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解决好分配问题。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要解决生产要素流动和市场化配置,这样才能形成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但这一过程中又涉及到改革。因而,改革可以激发结构性和体制性红利,是发展的新动能。
《21世纪》:如何解决好国内大循环中的堵点,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
杨伟民:国内大循环中有很多堵点,如创新、农民工、房地产、物流、杠杆率、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一些消费品供给短缺等。
比如,房地产问题。部分城市的房价高是因为地价高,地方政府都希望土地卖高价、房子卖低价,这是一个矛盾。一些城市,一方面商品住宅一房难求,另一方面办公楼却大量空置,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住宅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低,北京的占比是30%,上海是22%,深圳是16%,而东京、纽约、首尔、伦敦等大都市住宅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都在40%-60%。所以,需要调整用地结构,这期间又涉及税收制度改革。
再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助于畅通生产、分配、支出三环节循环。在生产端,有利于延长人口红利,增加劳动者一生的工作时间并进一步形成终身职业;在收入端,有利于增加劳动者一生的总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在支出端,有利于扩大劳动者消费,支撑全国消费扩大,通过消费的扩大拉动经济增长。
再如,加快发展供给短缺产业。我国不少消费型产业供给不足,表现为净进口率(进口-出口/消费支出)高。具体来看,第一产业中主要是农产品、乳制品;第二产业中主要是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日用化学产品、医药制品,比如日化净进口率高达35%,其中主要是化妆品大量进口;第三产业中主要是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和广义的文化产业,如广播电视电影的净进口率达到了30%。
要把三驾马车拆分成四驾、五驾、六驾
《21世纪》:国内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如何提高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
杨伟民:可提高居民收入,同步或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的增长,调整分配格局,降低房价房贷压力,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稳定居民消费率。
从整个需求体系来讲,过去我们讲三驾马车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分析投资、消费、净出口在经济增长当中的贡献率。现在我国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内需中究竟要提高哪些方面。
我认为在扩大内需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去年的情况比较特殊,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了90%,而消费的贡献率是-20%左右,净出口的贡献率是20%多,今年这种情况应该会调整过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希望能更多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要关注内需中,消费与投资比例;消费中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比例;投资中制造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以及民间投资与国有单位投资比例等。
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提高内需中消费的占比;消费中,提高居民消费占比;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占比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占比下降;投资中,制造业投资比例提高,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占比下降,民间投资占比提高等。
《21世纪》:在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时,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哪个更重要?
杨伟民:总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计算发现总消费中政府消费的比重有所提高,但居民消费的比重在下降。未来在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时,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
居民消费包括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过去城镇居民消费占比在逐步提高,这是符合城市的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这一趋势的。当然城市的消费力也比农村要高。
《21世纪》:除了消费,投资在拉动有效需求方面能怎么做?
杨伟民:从2020年的情况以及之前的情况来看,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主要是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后劲不足,扩大投资需要增加有效投资。
虽然投资占经济的贡献率总体来看可能会下降,但是投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投资一般分成三大类——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我认为未来应更加关注如何提高制造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
我们不能总是靠房地产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总靠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去年的情况比较特殊,为了维持经济的正增长加大了专项债规模,所以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对投资的贡献率是比较高的,而制造业的投资相对来讲还是不太稳定、不太理想。但这种情况也不是去年才有的,近年来制造业投资总的来讲都有所不振。
制造业投资中,应更加关注民间投资。因为民间投资中除了一部分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的较少,还有一部分主要是用于投资制造业。所以,制造业投资到底能不能上去,关键是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为什么上不去?我认为与市场压力较大有关。市场没有扩大,消费的量没有扩大,土地等融资成本还比较高,因而投资后的盈利资本回报率比较低。此外,对于餐饮、酒店等行业,目前的供给已经饱和,当然,未来的潜力很大,应扩大这方面的消费和优质供给,提高这些行业的总供给能力,也会给民间投资一个比较良好的预期。
总的来看,我们既要关注三驾马车,但是还要把这三驾马车再拆分,拆成四驾、五驾、六驾,具体来看究竟问题在哪里,要采取哪些措施去解决。
区域差距不能完全以GDP总量衡量
《21世纪》: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下一阶段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杨伟民:建议重点关注农业转移人口、蓝领员工的融入城市,即享受户籍人口享有的全部公共服务。
《21世纪》:如今随着落户政策的放开,跨地区人口流动的限制减少,这会否进一步放大地区间的产业升级差距与收入不平衡的程度?如何缩小区域间差距?
杨伟民:流动人口减少是不是趋势还有待观察,去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当然其中也有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因素。
人口流动有利于缩小地区间GDP的差距。但有些地区的人口流出,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慢、收入低,导致人口流出过多,人口流出多又拖累经济增长,人口继续流出,形成恶性循环。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要稳住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人口的收入。
缩小区域差距,主要看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和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等这些方面。区域差距不能完全以GDP总量来进行衡量,各地条件不同,总量上不同具有必然性。
作者 |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卜羽勤
编辑 | 耿雁冰
责编 | 金珊
1.文章《杨伟民 杨伟民泰康人寿上海分公司?》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杨伟民 杨伟民泰康人寿上海分公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