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丹江口市作协主席高飞来到了退役老兵张文魁家里,张文魁已经91岁,但依然精神矍铄,高飞这次来是想和老人聊一聊当年战场上的故事,给自己的下一部作品积累素材,老人说起几十年前的事情,思路依然很清晰,两人聊了好几个小时,依然意犹未尽。

高飞随口问张文魁:"您当年肯定立过不少功劳吧?"但老人却摇头说:"没有。"

英雄过往

老人干脆的回答反而让高飞有点疑惑,要知道张文魁从抗战那会儿就参军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三次大战打下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怎么会没立过功呢?高飞在老人家的客厅里扫视了一圈,的确没有看到任何军功章、奖状一类的东西。

趁着老人去休息,高飞问老人的女婿李令君:"你家老爷子真的没立过功?"李令君一脸茫然:"没有啊,我年年帮他做退伍军人登记,功劳那一栏从来都是填无。"高飞摇摇头:"我觉着不可能,你见过老爷子当年的证件资料没有?"

高飞这一说,李令君反应过来,自己还真没见过,岳父当年的那些资料都锁在柜子里,只有张文魁自己有钥匙,从来没给别人看过。高飞愈发觉得老人的身份不简单,说不定是个隐藏的功臣,于是高飞给李令君出了一招。

不久之后,李令君对老人说,组织上让把退伍军人当年的资料奖章都拿出来重新登记,老人听说是组织要求,这才打开了自己的柜子,李令君凑上去一瞧,整个人都呆住了,满满一箱子的荣誉证书和军功章!

张文魁老人的军旅生涯是传奇的,他本是山西一个矿工的儿子,母亲早亡,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难,日本工头一天到晚地剥削他们,张文魁父亲的一条胳膊被日本人打成了残废,所以张文魁从小就恨透了日本侵略者,发誓要去当兵,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沙场勇将

17岁那一年,张文魁真的当了兵,并且做了村里的民兵队长,他带着乡亲们和日军斗智斗勇,粉碎了日军进占根据地的阴谋。年轻的张文魁在一次次实战中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将领,解放战争爆发之后,他带着村里的年轻人来到晋冀鲁豫军区,成为了第九纵队麾下的战士,同时他交上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几个月后,组织同意了他的入党申请,那是张文魁最高兴的一天。

战场是凶险的,解放郑州的时候,敌人疯狂地反扑,负责攻城的张文魁带着敢死队冲锋,两次都被敌人凶猛的火力打了回来,眼见战况没有进展,张文魁心里很焦急。于是他带着两名敢死队员,腰上绑好手榴弹,从枪林弹雨中穿行而过,迂回到了敌人的后方,敌人看到后方忽然出现了解放军,连忙调转枪口,张文魁猛扑上前,三两下敲晕了敌人的岗哨,摧毁了据点。

等打完仗张文魁经战友提醒,才发现自己脑袋上被敌人开了个"口子",手一摸上去,摸到的全是血,张文魁自己也觉得挺诧异,当时他居然一点没感觉到疼,顶着这么吓人的伤口,居然还有力气打仗。

乐观的张文魁没有把这次受伤当回事,他想,这不就是福大命大吗?虽说留了个疤,但部队里都说伤疤就是军功章嘛!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文魁又奔赴了朝鲜战场,他和黄继光、邱少云曾经都是十五军的战士,张文魁对黄继光还有点印象,那个小伙子比他似乎还年轻,打起仗来勇猛得很,人又机灵,他和黄继光战前聊过几次天,他老觉得,这么好一个年轻人,要是活下来,留在军队里,保准前途无量。后来黄继光壮烈牺牲的消息传过来,张文魁心里难受了很久,都是年纪轻轻的人,家里的父母还等着他回去,怎么一下子就牺牲了呢?

隐姓埋名

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张文魁这边的情况更加凶险,张文魁和炮兵连的战士在晚上负责运物资,美军知道我军补给困难,专门盯着运输线轰炸,张文魁打了这么多年仗,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炮弹同时从空中落下来,他两只耳朵被轰炸搞得时不时就耳鸣,整个脑子嗡嗡作响。为了防备美军轰炸,他们晚上也不敢打手电,全靠记忆在那里找路,趟着尸体和血水一路走过去,等把物资运到地方,张文魁已经口鼻流血。

大战打了好几年,张文魁每一天都和死神相伴,等回到国内,张文魁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那个时候张文魁也到了该转业的年纪,他本想回家乡去,但临走之前,他听部队说丹江口水利建设缺人,他立刻找到组织,要求到丹江口,帮助国家搞工程建设。

从此,山西人张文魁就在丹江口扎下了根,在丹江口成家立业,虽然他是战斗英雄,但是他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自己当年的辉煌经历,生怕别人对他特殊照顾,干了这么多年工人,工友们提起张文魁都连声夸赞,想当年条件困难,张文魁从不喊累,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谁家有难处,都是张文魁热心帮忙,大家都把他当做"老大哥"。

他就这样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直到退休,大家也只知道他是退役军人,问他立过什么功,他就只说没有,就连老伴和女儿对他年轻时候的事迹都不了解。本来战斗英雄的待遇比普通老兵要高得多,但是张文魁从来没有上报,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很普通的兵。

老人的军功章拿出来,大家才明白老人的一片心,当地发起了向张文魁学习的活动。但是张文魁老人自己却非常低调,社会上的许多志愿者给他寄钱寄物,他都退了回去,坚决不要,他说自己是解放军,要为人民服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便老了,他也坚持这个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