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山上市]佛教五大名山?

2023-04-20 11:40 27次浏览 财经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淯心 4月11日,在中国佛教协会官网“会务资讯”栏目刊载一篇署名为“奘真”的文章称,以“普陀山”名义上市,难脱将佛教商业化之嫌。并称“‘普陀山上市’事件,无疑关系到中央政府政策法规的权威,关系到佛教、道教健康发展的未来。希望有关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及时妥善处理。”

普陀山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正在谋求在A股上市,目前已更新招股书,等待证监会审核状态。

这篇文章题为《谁在将佛教商业化?——普陀山上市的忧思》,文中称,普陀山上市“有违国家刚刚出台的宗教法规和政策,以信仰之名‘上市’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4月2日,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普陀山”)发布更新后的招股书。此次普陀山IPO拟募资6.15亿元,将主要投入索道、船舶、立体停车库等项目。

普陀山,是世界佛教徒的信仰圣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名中的“普陀”二字,源自佛教《华严经》“Potalaka”(普陀洛迦或补怛洛迦)的音译,该经记载“普陀山”为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的住地。

《谁在将佛教商业化?——普陀山上市的忧思》中称,普陀山的宗教人文意义,远大于其地理的意义。作为普陀山的精神文化内核,佛教与普陀山是无法剥离的整体。

文章称,此次“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拟将普陀山景区旅游客运、香品生产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租赁餐饮等业务打包上市,虽然表面上未涵括寺院等佛教资产,但佛教是普陀山旅游的最大特色和核心资源,佛教寺院、圣迹及观音信仰的感召力,是支撑其上市业务的最重要前提,也是“普陀山上市”的最大“卖点”和“保障”。普陀山“上市”,显然有捆绑“佛教”上市之嫌,不可避免地会使佛教背负庸俗化、商业化的恶名,严重伤害佛教及信众的合法权益。

普陀山已IPO排队九个月,近期有望上会审核,发审委的审核结果将决定其能不能上市。

普陀山是舟山市国资公司、普陀区国资公司与普旅集团以发起设立的方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舟山市国资委是普陀山的实际控制人。2015年-2017年,普陀山的净利润为1亿元、1.23亿元、1.19亿元,2016年营收和净利润是三年内最高,2017年微跌,这主要是由于当期普旅股份当期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根据国家旅游局2015年7月公布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统计表》,普陀山景区最大日承载量为11.2万人次。

上述的这篇文章更是直指:“普陀山上市”有违国家刚刚出台的宗教法规和政策。

文中列举出政策: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证监会
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寺观搞‘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分红提成’等。”2017年,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证监会等十二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亦明确“禁止将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打包上市或进行资本运作。”2018年2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明确规定,“禁止投资、承包经营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禁止以宗教名义进行商业宣传。”借与佛教高度关联的“普陀山”名称上市,显然脱不了商业宣传的干系。

文章称,在全国上下大力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处理佛教商业化问题的背景下,普陀山谋求“上市”的行为显得尤为“刺眼”,是对《宗教事务条例》、国家十二部委《意见》等中央文件的严重挑战。其以发展旅游产业之名,行“捆绑”佛教上市之实的行为,明显违反了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必将使“普陀山”神圣形象蒙灰,严重损害佛教清净庄严的形象,严重伤害广大佛教信众的宗教感情。

对佛教名山上市,上述文章称这是佛教界之痛,由于未及时处理,其负面影响一直发酵,造成一些名山纷纷效仿。

文章称,近年来,“老板寺庙”的现象屡见不鲜,佛教名山、景区“上市”的传闻不绝于耳。利用宗教信仰谋取经济利益,不仅背离了宗教的根本精神,也突破了社会的基本价值底线,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将会由于社会商业资本的不断入侵,逐步改变其在信徒中的神圣庄严形象,进而冲击中国广大民众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心理价值倾向,改变中国民众的信仰格局。

其中并称,此次若以“普陀山”的名称上市成功,还会产生示范和连锁效应,诸如五台山、鸡足山、梵净山、武当山、龙虎山、三清山、青城山等佛教道教名山难免会陆续效仿跟进,届时股市将出现佛教道教板块的怪异景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