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霜降,寒风乍起,让人恍然间有了入冬的感觉。北京的冬天说来就来,秋天还没过去就又迈进了冬的门槛。
早年间北京的冬天是齁冷齁冷的,农谚说“霜降见冰茬”,按节气说这时候气温已经接近零度了,还剩一脚迈进冬天了。在气象历史上最冷的1966年的北京冬季最低温度达到了-27.4度,想想那时的温度仍不寒而粟。可当年那被冻的直打哆嗦的寒冬仍令每一个亲历过的“老北京”记忆犹新。
那时候北京冬日里西北风是主角,我小时候上学路上总捧着一块热白薯,一边暖手一边吃,然而两只小手还是被冻红了。胡同中呼啸的寒风顺着脖梗子往棉袄里灌。
老北京冬日吃食真暖和
冬天老北京有趣的事有很多,尤其是吃。北京有炭火、羊肉、二锅头标配的美食。当室外大雪纷飞,屋里人在围炉夜话,寒夜里朔风扬雪拍窗户,一家人抱着火炉慢啜,多么的暖和、惬意、舒服。
我小的时候一到冬天经常吃到妈妈做的又暖身子又好吃的一道美食,“煮尜尜”。它是一道工序复杂又粗粮细作的面食。具体做法:取中粗的玉米面,按5:1的比例兑上白面粉。然后,搁在盆里用开水烫面,需要少放开水使面稍微硬一点、然后摔成方块、用刀切成薄片、再拍瓷实了表面修理光滑,切成像“色子”样的四方块,撒上薄面放盆里来回摇、摇好后下开水锅里煮熟后捞出、不要过水趁热拌上韭菜花、芝麻酱等调料就着热吃。它有健脾、祛食、暖身之功效,即是老北京著名的冬令食品“煮尜尜”。
冬日里那曾经远去的胡同叫卖吆喝声,还依稀响在我的耳畔。那时卖糖葫芦的根据地理方位在不断改变,走到大阵仗的场合他们会吆喝四个字:“刚蘸得啊、刚蘸得的”;走到深宅大院外又用高亢悠扬的吆喝:“蜜来–葫芦儿–冰糖儿多–哎–葫芦儿”。那会冬天卖柿子的也分两种,卖高庄柿子的:“来–高庄的柿子咧,涩了还管换的咧。”卖大盖柿的会这么吆喝:“南瓜大的咧–不涩的咧,涩了还管换的咧……”
那时候的冬天还有不少推车挑担串胡同卖便宜零食的。我最爱吃常二伯卖的芸豆饼,就是用白搌布包上煮烂的芸豆按成饼,五香的味道面面的豆饼特好吃。邻居赵铁哥推着排子车,车上有火炉炉子上坐口大铁锅,卖到贴锅底的沾满蜜汁的白薯热乎、软烂、香甜、入口就化,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闺中学会做棉被、棉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人家家都要自己做棉被、棉袄、棉裤和棉鞋。(那时没有卖羽绒服的)而制作棉衣的技术又都是由母亲传给女儿的。今年66岁的公交集团退休干部雷红上初中时就会做棉被了。她小时侯看见妈妈拆洗棉被就动不了窝儿。夏季过后,全家人脱下的棉被都已洗干净。雷红眼瞧着妈妈把被里、被面和棉花一步步变成新被子,见的多了后自己再动手做就不大离了。
家住丰台万年花城小区的国淑芬女士,最近得了个小孙女,眼看迎冬要冷了,国女士又捡起撂下60年的手艺,动手给婴儿做棉衣了。当笔者去她家作客时小棉衣已做成了,我问她搁下这么多年的手艺怎么又拾起来的?国女士说,以前家里兄弟姐妹多就跟妈妈学、学会后也跟着做,现在根据回忆又复盘了。国女士说,当下许多年轻的妈妈不会做棉,可以参考下面程序试着做:
一、买布料时面料最好是纯棉花布、衬里一般用薄一点的或者豆包布。买棉花三至四两。一般是一卷。
二、找来穿着比较合适的衣服比着裁剪,如头一年的穿的再做时稍大点,或用纸样比着,一般用废报纸即可。
三、把剪好的面料和里料合起边来缝好了,铺在床上开始续棉花,打开棉卷,撕下一层一层的棉花,经两手拍打后再一点点地铺在面料上,棉花铺好后从后片卷起来,里料布和面料布把棉花夹在里面,折好用枕头压在上面压实,等棉花平整了、不蓬松了再拿针线引上几趟,将棉衣的衣袖~胳肢窝~身子缝起来先看着面子缝、再缝里面,最后上领子。棉衣做好用烙铁烫一下边即可,烫之前用嘴喷点水。这样就大功告成了,孩子就会穿上澎松暖和的新棉衣了。
秋后家家忙做鞋
星移斗转,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老一辈的穷俭。实际上,那年月旧衣服穿到补丁落补丁依然是好东西。就是把旧衣服剪成一片一片的予备秋后打袼褙、做新鞋。那时家家的妇女都熬糨糊刷到木板上往上粘一层又一层补丁布,晾干了揭下来照着纸样子剪成多层的鞋底,用麻线纳底子用。使用锥子扎眼用轫上麻线的大针上下纳、勒紧。而麻绳一般是自制的,买来麻坯子悬在房梁上下坠个羊棒骨,自己劈开缕后搓成。
当年做鞋的工序是,家里打袼褙、工具有剪刀、木板、糨子刷。面粉放水在锅里熬成糨子;按照布料纹里走向撕出补丁来;往木板上粘贴成袼褙;在板上预留放工具的空间;制作袼褙时要一茬压一茬地糊,直到最后用一块大的补丁盖面,厚度依需2~6层;拿到太阳下晒干即成。我岳母有8个子女,每年做鞋季一到,炕上放着大、中、小号半成品鞋排成一列,那阵仗甚是火爆。鞋底纳成后,鞋帮也和底一样。剪好鞋的纸样依此剪出鞋面来,剪好后粘上一层条绒面,分为两种、有老头鞋(骆驼鞍)和五眼系鞋带的棉鞋。事先砸好扣和扣眼,好了以后再往里子上续棉花、绱好后整理平整、用楦子撑起来用小锤敲平,一双棉鞋就做成了。
人们出行捂了个严实
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北京的天气尤为这样。一旦下完雪胡同里积上雪再一起风那就是白毛旋风,雪颗粒砸到脸上生疼。上班的人穿棉猴裹围脖戴棉手套捂了个严严实实。80年代初,我女儿两三岁,上托儿所时捂瓷实了、穿上自制的高腰棉靴委在儿童车斗里随我上班。一个多小时路程上颠驳孩子又睡了回笼觉。
那个年代马路上跑的成群的小斗儿童车,成了京城一景,这都是人们自己动手做的。我就找来小角铁、玻璃和木料做了一辆小车,卸了个自行车轱辘装上就改装成功了。记得1980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马路积雪够一尺深,我推着车上马路走两步车轱辘和挡泥板之间就被冰雪塞住,走不动了只好打道回了府。
当年胡同“岁寒三友”及其它
早年间,老北京忌惮严冬,与取暖条件比较差有关。早先普通人家烧不到煤球。请人摇煤球还要掺黄土。普通人家的冬季也很难熬,家家都少不了准备挡风的棉门帘、苫盖大白菜的破被窝、和小孩挂着的屁股帘,被称为“岁寒三友”。
过去老北京牛街是骆驼锅房的集中地,骆驼行的衍生品里有一种用骆驼皮毛为原料生产的毡鞋十分保暖。加工大张的骆驼皮需要宽敞的场地。还需众多的人工参与,老掌柜就把族人和临时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他家买卖的字号叫“富兴成”,所制造的骆驼皮毛制品质量特别好,行销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寒冷地区。至解放以后骆驼不让进城后这一产业也就销声灭迹了。
早先秋末时,开煤铺的掌柜和伙计大多来自河北定兴人。老北京就叫他们“摇煤球的”,这些人在为煤铺干活之余,或者从老家进京找事由,就走街串巷,为居民摇煤球。事先讲好了一堆煤末子加工费多少钱,师傅就把上衣下摆掖在腰带里,掺好了黄士、放水后开始摇。工具只是一个摇筐、一个转盆和一把铁锹。
北京人信服“未从水来先叠坝”,提早预备好过冬的准备,才能安稳温暖过冬。
1.文章《怎么续棉花 续棉花的意思》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怎么续棉花 续棉花的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