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演出市场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关注,据市文化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演出市场票房突破17亿元。虽然从中可以看出票房正在进一步提升,但在数据背后可以发现,租用剧场成本过高、演出票价过高、剧场资源利用率不平衡的“两高一不平衡”现实问题仍然长期存在。在从业者看来,演出高票价若想实现破局,仅通过政府惠民票补的方式还远远不够,还应该从院团管理、市场运营机制上同步入手。

行业痼疾长期难破

精品剧目创作生产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活动,创意、剧本、排练、加工、演出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当前,在北京文艺演出环节,存在“两高一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即租用剧场成本过高、演出票价过高、剧场资源利用率不平衡的现实问题。据调查,全市共有各种类型的文艺院团642家,大多数艺术院团没有自己的演出场所,需要租用剧场。同时,北京市注册营业性演出剧场105家,但全年演出场次超过200场的只有30余家,大多数剧场全年演出场次不足100场,利用率不高,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对于观众而言,在“两高一不平衡”的问题中最关注的或许是演出票价过高,尤其是对于工作收入不稳定以及还在学校读书的人群,过高的票价会影响其选择到现场感受演出的魅力。对于演出商而言,租用剧场成本过高的问题会较受关注,且该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收益。对于剧场而言,则是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利用率从而提升收入。

其中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表示,“举例来说,目前在北京月收入5000元左右的人,让他买一张演出票花1000元,确实会有些困难。但很多文化演出产品的价格还是很难降下来,我们也希望把票价降低,但实际情况根本不允许。比如今年‘五一’期间马上要在保利剧院上映的一部由杨丽萍领衔的新剧《孔雀之冬》,原先希望最高票价定在1000元出头,但通过成本核算,不得不将票价定为1680元,最低180元的票也不能安排很多,且这样的票价必须要卖出60%才仅仅能够保证成本,刨除工作票和赠票,只有卖出80%的票才保证微利” 。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一台演出的场租、宣传、人员、运输、搭建、舞美等支出项目都会成为演出票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其中场租所带来的成本也不可小觑,但鉴于剧场平时需要持续进行维护,而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场租,因此也难以降低。“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想把票价降低提高卖座率,相信所有的演出商都希望演出的票能够一抢而空,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并不是演出商不愿意降票价,而是如果降价很可能计划好的演出将无法正常运营”,安庭表示。

对于如何解决高成本的问题,业内持续探讨,而目前国外更多的是有赞助商的赞助,但国内现在很少有演出机构能拿到企业的赞助。对此,政府、市场、企业等层面均在寻求其他方式尝试解决相关问题。

政府统筹资源搭建平台

为了盘活文化资源、服务剧目创作、丰富舞台艺术,目前北京市通过统筹政府资源,搭建了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逐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艺创作生产新优势,努力为文艺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创造有利条件。

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主要是针对舞台艺术存在的院团无剧场、剧场无演出的不平衡问题,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集中统一购买剧场资源,按照不同剧院的定位,充分考虑交通、人口分布、剧场利用率等特点,匹配好院团演出的需求,个性化定制,打造衔接艺术生产单位、演出场所和观众三方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且截至2016年底,共计演出142台265场优秀剧目,包含了8个艺术门类、12个戏曲剧种,共吸引10万观众观看。虽然该平台由政府搭建,但具体运营则交给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实施专业化运营管理,主要是通过公开招标,委托北京市演出公司具体实施运营,负责组织项目遴选、匹配演出场地、设计票务方案、进行剧目推介宣传等全流程工作,提供专业化演出服务,特别是通过捆绑打包剧目资源和媒体资源,进行整体宣传,最大程度提升了剧目的影响力,降低了演出成本,扩大演出效益,组织运营顺畅有序,剧目、剧场都实现了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效果。

数据显示,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在试运营阶段,主要采购7家剧场演出场次,在2016年正式运营中,又把剧场资源范围进行了扩大,其中纳入平台的剧场利用率明显得到提高,比如北京剧院,前几年演出场次稀少,院团和观众的知晓度低,在平台的推介下承接了17场演出,之后陆续有院团与其商洽演出事宜,通过平台提升了知名度,为其带来了发展新动力。通过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促进了院团与剧场的对接,让院团有地方演戏、剧场有戏可演,且是针对所有文艺院团,不论民营还是国有,也不论京内还是京外,有效解决资源利用不均衡的突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还对进入平台演出的剧目,给予两个演出场次(一天装台、两个演出场次)演出场租费用补贴。其中,补贴分为两种方式,即零场租(场租全免)和低场租(扶持50%)。从实际运行情况看,2016年全年,117台剧目中,已经有73.5%的剧目享受到了零场租补贴。同时剧种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包括戏曲79台,话剧、儿童剧46台,其他类演出17台,并涵盖国家、省、市、区等多级院团,国有、民营等多类型院团,京内外多地院团,其中京外地区入围27台,津冀地区入围7台。

解决问题还需多方合力

对于未来文化消费的趋势,不少业内人士对演出市场有较高的期待,且当人们的收入到达一定程度,同时文化需求达到一定水平,当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金额比例不断拉大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

演出市场的消费主体是观众,面对目前演出产品较高的票价,政府层面也在进行多种尝试,其中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在对演出环节进行场租补贴的同时,对售票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保低限高”政策,即低价票(100元以下)要占到可售票的30%以上,高价票不超过380元。从实际效果看,低价票政策吸引了很多观众进入剧场看戏。截至目前,共设置了9.2万余张低价票,让观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平台的演出市场逐渐升温,运营期间共售票1062万元。

对于票房补贴政策,安庭认为,所谓的票房补贴更多的是针对百元以下的演出门票补贴,但说实话,能推出百元以下票价的演出它的票房也会很少,而且真正能够以百元以下推出的演出票又能有多少呢?“我做演出已经20多年了,从公司推出的演出来讲,几乎没法设百元以下的票价,如果设立了百元以下的低票,总票房核算下来就会发现根本无法盈利,所以公司对演出票的最低定价也要核算到180元。这样就很难体会目前这种票房优惠和惠民政策给商家带来的好处。虽然演出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业,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讲,还是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演出企业更宽广的优惠政策,而不仅只针对低价票,根据企业存在的不同情况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在安庭看来,解决演出市场存在的痼疾还是应该从源头抓起,而供给侧的源头其实就是文艺创作,虽然现在每个院团都在创作新的剧目,但真正能够在市场上走起来,有影响力的剧目还是少之又少,“中国演出行业发展这么多年以来这个现状也没有因为院团的改制改革而改变,改制后出现的民营企业,他们有很高的创作热情,但大多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小微企业,就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推广的渠道也相对匮乏。因此下一步,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让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联起手来,让双方的资源优势能够结合起来,将会对整个行业有促进和提升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政府的扶持,作为企业自身也应当努力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企业自身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运行能力和适应能力,学着跳出演出看演出,跳出文化看文化,用新的眼光、新的视野来考量所处行业板块的运作方式,会有很好的收获。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马嘉会 郑蕊/文 贾丛丛/制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