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已打光,干就完了。”

股民老王告诉南风窗记者,六月底他就把所有流动资金投入股市了。仅上周一周,券商和免税概念股给他带来了四万多元的收益。“这波势头让我想起了2015年的牛市。”老王说。

嗅出“牛”味的远不止老王一人,尤其是连着5个交易日大涨的A股行情,赚钱效应开始显现。伴随着各大券商研报的“煽风点火”,六月以来,“牛市”这一关键词的微信指数节节飙升,一月不到涨了二十多倍。

就在素有“翻身”传统的七月,开门的三根阳线,如同打在蓄水大坝上的三颗炮弹,使酝酿已久的资金情绪一泄如注。老股民返场,新股民进场,A股交易量连续三日突破万亿。

7月6日,市场更是走出了“疯牛”的气魄。人们还在担心未来能否冲破3300关卡之时,沪指一日之间攻下3200点,踏上3300点。大盘收涨近5.71%,创5年最大单日涨幅。

7月6日,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上涨5.71%,成交额增至7242亿,两市总成交额创下五年以来单日最大涨幅

简单计算一下,A股总市值昨天一天涨了3.4万亿,1.6亿股民人均挣了2万多块。

亢奋的情绪、充沛的资金、进击的行情,种种现象都在指向一件事——久违的牛市,似乎真的来了。

咋突然“牛”了?

应该有人还摸不着头脑,疫情都还没结束,经济也还在恢复中,怎么就突然要牛市了?

这些人心中,一般都或多或少有着“股票是经济的晴雨表”的概念。但如果以近十年中国经济和股市的表现来看,两者其实并无直接关系。2010年~2019年,中国经济年均成长率超过8%,但上证指数十年“零涨幅”。

从现实层面看,经济好坏并非股市上涨的充分条件。反而是这句话得到了行业的高认可度:资本市场短期看情绪,中期看利率,长期看企业利润。

牛市的启动伴随着充沛的资金入场,尤其是第一波起势,往往都是市场情绪到了。投资者对股市赚到钱有信心,愿意把钱投入二级市场,行情获得了资金层面的直接动力。

2020年7月6日,上海,当天下午3点后,陆家嘴天桥大屏幕上显示着当日收盘股指

放到今年来看,理财产品利率的持续走低,“房住不炒”政策的稳固执行,为资金涌入股市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新《证券法》出台的一系列“强化发行人信息披露”、“加强投资者保护”相关政策,也提振了股民的信心。

此外,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国家为银行降负债成本,也造成了企业闲置资金入市,钱的问题解决了,要看货怎么样了。

每个人都会在商场购物,股市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商场,不过里面的商品是股票罢了。股票交易最朴素的原则和购物是一样的,买物美价廉的,也就是巴菲特口中的“安全边际原则”。

所谓安全边际原则,可以理解为,用相对于实际价值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入好股票。

举个例子,用5毛钱买价值为1块的股票,就等于5折购买了股票。之所以市场上存在价值1块的股票标价5毛的原因在于,这只股票被低估了。因为有5折的空间,那这个安全边际就是很大的,未来价格回归,盈利的可能性就很大。

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去看A股的估值如何,能否有机会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

市盈率是股票估值最常运用的指标之一,它简单明了告诉投资者在假定公司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以交易价格买入,投资股票靠利润回报需要多少年的时间回本。

从历史数据来看,2010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过3次大底。三次底部的A股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1.83倍、17.5倍和14.34倍。而今年以来,全部A股的动态市盈率长期在15~17倍之间震荡,低于18倍的历史平均水平。3月份,11.64倍的上证指数市盈率甚至为历史极限低估值。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A股的基本面实际上已达成了冲“牛”的条件,只待情绪和资金的到位。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的中国股市,是行情不骤停,保持牛市姿态的有力支撑。

“闷声发大财”的上半年

虽然牛市刚刚喊响,但其实今年上半年,在A股中赚到钱的人并不少。

上半年的行情,简单用几个词概括是,“喝酒吃药,免税半导”。这些行业的上涨幅度普遍在30%以上,医疗保健版块更是超过了60%。如果股民敢于追高抓龙头,吃上几次涨停,形容为盆满钵满并不为过。

为何上半年大家并未感到有多“牛”呢?

其原因在于市场严重的两极分化状态。

受到疫情影响,石油、保险、运输、餐饮、酒店这种传统行业一蹶不振,势头疲软。不少老股民在去年年末重仓布局这些领域,被套不说,也踏空了医疗等领域的增长红利。

7月6日,截至收盘,上涨家数已经达到3620家

两极分化,正负得零,上证指数没能翻出惊喜的小浪花,依然在3000点大关上蹿下跳。这样的“半牛”状态也持续了大半年,踩上的股民闷声发了大财,踩空的股民继续对不争气的A股骂娘。

不同行业的温度差不一样,不同板的温度差也不一样。虽然上证指数令人捉急,但深证和创业板却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创业板,新冠疫情肆虐的半年内,仍然从1900多点涨到了2400多点,上涨幅度接近25%。

在新三板,注册制对新企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宽容,IPO市场如火如荼。仅仅上半年,中资企业的IPO数量已经基本接近2018年的全年水平。今年来,科创板企业上市首日涨幅有175%。老玩家们“打新”打得不亦乐乎。

但创业板的红利,并没法为全体股民共享。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20个交易日日均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0万的门槛,拒绝了新股民和小股民的参与。更不用说,科创板的50万门槛了。

根据中国结算数据,今年3月、4月、5月,A股市场新增投资者数量分别为189.12万、164.04万、121.41万,与2015年4月相比(当时沪指在4000点以上),人数还不到当时的一半

大量的小股民进不来,海量的新股民进不来,老玩家们虽享有新兴市场的投资特权,但也失去了新鲜血液的推波助澜,大面积牛市无法形成。

疫情客观上也让本该早点到来的全面牛市,拖了小半年才与我们见面。直到中国疫情的稳态化控制,全行业的普遍回暖,让券商们恢复了摇旗呐喊,呼“红”唤“牛”的底气。赚钱效应下,大量资金进场,指数全面爆发。

后浪入海,请记住……

在这波“高度疑似牛”中,投资者该怎么做?

在全面热炒牛市的大背景下,新股民络绎不绝的赶到战场。躁动的赚钱心态,看到一些媒体煽动性的文字,新手很容易在追涨杀跌的操作中迷失自己。行情好倒是能赚钱,但若行情震荡或牛市未能真正形成,最终会大伤元气,沦为“交学费”。

对于市面上的“唱多”声音,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股市与信心相关,越多的人相信能赚到钱,才会有越多的资金涌入市场,整个行情才会水涨船高。

“唱多”既符合公益,又符合私利,几乎是机构和媒体的必然选择。

但作为个人投资者,切不可笃信“唱多”。且不论牛市还未真正形成,仍需后续观察。即使行情一直向好,调研行业,了解企业,多看多查,在嘈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的判断,才是股票交易中的不二法门。

当预判到市场风格明显发生变化时,投资者的交易风格也应相对地迎合。回顾A股的历史,“熊长牛短”是个显著特征。熊市经常持续好几年,牛市时间很短,往往都是一年里暴涨。这也是A股被人诟病的“投资体验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7年和2015年牛市,都是在短短不到1年时间里,就大涨了2~3倍。2010年-2014年的熊市,就持续了5年的时间,属于钝刀子割肉。

牛市多暴跌,在“快牛”的行情中,应减少操作频率,一方面在上扬过程中,有更大可能抓到高位。另一方面在骤降过程中,也可抓到更低的补仓位。

这一波熊转牛的股票市场行情是否可以持续,证券机构的意见并不统一。

有机构认为,在不同的杠杆环境下,资产配置的表现必然会发生变化。不仅会发生股票牛市和债券牛市的轮动,股市中的风格切换也是大概率事件。随着新一轮加杠杆周期的启动,利率或将重新进入上行周期,大类资产配置将从债券牛市转向股票牛市。

但也有机构认为,在资金的强力推动下,低估值的周期类资产有反弹修复的动力,但仍缺乏基本面景气向上的支撑。

7月6日,人们从位于香港中环的股市信息屏前经过

另一方面,当前市场的融资盘结构较为单一,2015年的牛市,A股市场中大量存在着伞形信托、民间配资等场外杠杆工具,这些工具助推了个股的扩快上涨。但是经历了监管层对场外配资活动的打击,当下的市场的隐形杠杆倍数相对有限,资金组织和进入市场的难度比当时高很多。

另外最大的黑天鹅仍然不要忘了。尽管中国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疫情的反弹,意味着外需将继续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疲软的状态。

赚钱效应下,“后浪”们的奔涌入海不可阻挡,也令人欣喜。但仍然想不免啰嗦地提醒一句老话——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