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驼队

古都西安

洛阳龙门石窟

古罗马圆形大剧场

自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后,这条横贯亚洲大陆及地中海的贸易大通道开始名声鹊起,享誉世界,而“丝绸之路”一词也逐渐广为人知,跻身当今“热词”行列。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从汉唐的两京长安/洛阳出发,途径玉门关、阳关、葱岭、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地中海地区,全长1万多公里。通过这条“世界级”的贸易大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东方文化艺术)源源不断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古罗马等地,西方的诸多商品(文艺)也由此流入中国。

丝绸之路开通于公元前2世纪(也有说是公元前4世纪),直至16世纪仍然在长期运行。它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第一次提到“丝绸之路”这个新名词。

然而,围绕究竟谁才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洛阳与西安,这两个中国历史上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均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辉煌漫长的建都史傲视同侪、不遑多让。

1

古代经济贸易中心(丝绸之路东方“中心城市”)大都是以都城的变迁、更替为转移的。

分析中国古代的发展史,人们不难看出一个清晰的都城变迁“脉络”,她就是“洛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被誉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曾是夏商周都城所在地(司马迁《史记》中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而西周的都城原在“宗周”(西安)附近,但是由于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占都城“宗周”丰镐二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不得已迁都“成周”洛阳,建立东周。

到公元前650年的东周襄王时,经过长期的繁荣发展,洛阳城常住人口已达11.7万人,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世界级大城市、经济贸易中心。

东周灭亡后,西安又成为秦、西汉时期的政治经贸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汉末年,长安城毁于战火,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洛阳开始取代长安成为丝路东方起点和国际大都市。

隋唐时期,为了加强对东方和南方地区的控制,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修筑开通,实行的是“两京制”,即国都为双政治经贸中心的“东都(洛阳)——西京(西安)”两颗交相辉映的“双子星”。

据史书记载,唐代的长安、洛阳均为人口超百万的国际性大都市。

北宋都城汴京为当时全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市区面积达193公里,11世纪末人口达到百万以上,每年消耗粮食高达600万石,史称“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

宋代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地反引出了宋代经济贸易的发达盛况,图中高楼林立,酒肆、茶坊、庙宇鳞次栉比;汴河中满载粮食、丝绸、茶叶等工艺品的大船穿梭往来;商店经营的商品(珠宝、香料、绫罗绸缎、书籍瓷器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宋人孟元老更是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了当年都城汴京的繁胜: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北宋汴京被金兵攻陷之后,大批的官员、士族、百姓纷纷南迁逃亡至杭州,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人口急剧增长,在发展高峰时期人口居然高达250万人。

“(临安)户口蕃息近百余万家,城之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至朝天门、清河坊、中瓦前、灞头、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都城纪胜》)。”

丝绸之路路线图

西安古城墙夜景

洛阳定鼎门夜景

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遗址

2

东汉、北魏、西晋、隋唐的“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应该是洛阳。

01 西汉末东汉初,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让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由长安延伸至东汉首都——洛阳。

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末年,自“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复受制于匈奴,丝路为之中断。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始“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阗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至此,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由长安转换至东汉首都洛阳。

当时的洛阳还是史书唯一记载的古代超1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

于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后汉书·董卓传》)。

到了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河南尹(洛阳)城户口达281486户,人口100.0827万人。

《后汉书·郡国一》记载:河南尹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

东汉帝国为经营西域,“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于是,“驰命走驿,不绝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

一时之间,丝绸之路又重现昔日繁荣,洛阳也取代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对外贸易的发展,将许多异国商人吸引到洛阳定居,由此而来的异国风俗和服饰器物,对洛阳的贵族阶级、社会上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在东汉灵帝时期(公元168年-189年)竟然出现了一股“胡化”的时髦热潮。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续汉书·五行志)。”

《后汉书·西域传》列专条介绍的西域诸国共二十三国,其中有明确里程记载的十三国,而其起点无不始自洛阳。

大月氏国,居蓝氏城,……东去长史所居六千五百三十七里,去洛阳万六千三百七十里。

莎车国,东去洛阳万九百五十里。

疏勒国,去长史所居五千里,去洛阳万三百里。

焉耆国,王居南河城,北去长史所居八百里,东去洛阳八千二百里。

蒲类国,居天山西疏榆谷,东南去长史所居千二百九十里,去洛阳万四百九十里。

东且弥国,东去长史所居八百里,去洛阳九千ニ百五十里。

车师前王国,去长史所居柳中八十里,东去洛阳九千一百二十里。

后王(车师后王国),居务涂谷,去长史所居五百里,去洛阳九千六百二十里(《后汉书·西域传》)。

02 曹魏、西晋、北魏时期的洛阳,经济繁荣,物流昌盛,仍然是丝路交易中心城市。

曹魏时期,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原地区的丝织业,在东汉末年的严重破坏之后已得到复苏。洛阳城内“锦绣襄色、罗绮朝歌、绵纩房子、缣帛清河”已充斥于市(左思《魏都赋》)。

到魏齐王芳时(公元240-253年),已成为“其民四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繁华的国际都市(《三国志》)。

公元265年,西晋王朝继续以洛阳为都。由于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彼时洛阳有三市:宫城西首的金市,城东建春门外的马市,城南的羊市,成为中外客商会聚之所,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西晋时,史载西域焉耆、龟兹、大宛三国,各西去洛阳八千二百里、八千二百八十里及万三千三百五十里,武帝太康中(公元280-290年),焉耆及龟兹国王均遺子前来洛阳“入待”,及“惠、怀末,以中国乱”,龟兹仍“遣使贡方物于张重华”。大宛国则“善市贾,争分铢之利,得中国金银,辄为器物,不用为币也。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武帝遣使杨颕拜其王兰庾为大宛王,兰庾卒,其子摩之立,遣使贡汗血马”(《晋书》)。

从西域各国遣使奉献及商贾往来之盛,可见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继东汉之后,仍然久盛不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国际性的贸易都会,城南的“四夷馆”和“四夷里”内所驻各国的使节更多,一所永宁寺竟住有远至大秦等国的三千多沙门,其中天竺沙门县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为最著名。波斯高僧菩提达摩,“历涉诸国”,经扬州来到洛阳,赞叹永宁寺塔“实是神功(《洛阳伽蓝记》)”。

洛阳城里的“四通市”可说是国际贸易市场,住有“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的“商胡贩客”达“万有余家”,“天下难得之货,成悉在焉(《洛阳伽蓝记》)”

北魏洛京之所以成为当时最大的国际性贸易都会,是因为北魏朝延十分注重发展对外关系(贸易)。那时西域“遣使与琬俱来贡献者,十有六国,自后相继而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十辈矣(《北史·西域传序》)”

03 隋唐洛阳作为东方丝绸之路新起点,丝路贸易曾经达到了极盛巅峰。

隋炀帝在洛阳大规模营建东都,将政治中心由长安迁往洛阳,并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使洛阳的经济、商贸、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高宗时洛阳被称为东都,武则天更将洛阳定为神都,而在武则天,而武则天在洛阳48年的执政中,洛阳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巅峰。

为了繁荣洛阳的经济,隋炀帝迁徙富商大贾数万人到洛阳,加上修建京杭大运河时的大量工匠、劳力的迁入,使洛阳人口得到了迅速增加,户口人数不下50万,而武则天时期,定都洛阳并从关中等地向洛阳大量迁移人口。

“天授二年(691)七月二十四日,徙关内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唐会要》)。”

洛阳由于处在大运河和洛河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史载:“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洛,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贸易往来的空前繁盛,让洛阳常住和外来人口再度突破100万,成为国际上闻名遐迩的商贸大都市。

为了满足百万级大城市的市民生活和往来客商的需求,当时隋、唐王朝还在洛阳相继建设了超级的大型仓库。譬如含嘉仓,有400多个仓窖,每窖容量少则数千石,多则数万石,《通典》卷十二《食货》载,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含嘉仓即有5833400石,占将近1/2。

隋炀帝迁都洛阳后,欧亚各国的大量商船云集洛阳,在丰市内有大量的旅店,那里居住了大量的外国商人。据《隋书》卷六七《裴矩转》载“大业六年,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

武则天定都洛阳的近半个世纪中,来往洛阳的外商日益增多,尤其以西域胡商居多,他们通过丝绸之路来到洛阳,带来了大量的香料,同时也从洛阳地区贩走了大量的丝绸和瓷器。随着商业的不断繁荣,大量商西域商人定都洛阳,为了方便管理,武则天还专门从洛阳城内划出部分区域设立“来庭县”进行管理。

当时洛阳邙山种植了大量的桑树,而同时河北和江淮地区大量的蚕棉也通过运河运往洛阳,依托着丰富的产品资源,洛阳的丝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此隋唐时期在洛阳地区设立了“织染署”来掌管纺织、练染及贸易。

历年来洛阳出土的大量的唐三彩胡俑、壁画、生活玻璃器皿都雄辩、写实地反映了当时丝路中外贸易往来的繁荣盛景。

洛阳出土的一副壁画——“牵驼出行图”,则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鲜明例证。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牵驼出行图”,出土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洛阳唐代安国相王(后来的唐睿宗李旦)的“孺人”(唐代对皇室宗王之妾的称谓,官职相当于三品)唐氏墓。

只见这幅写实性的壁画之上,一位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连鬓卷曲的胡人,手牵一匹高大雄健的骆驼,驼背上载着成卷的丝绸等物品,正兴冲冲从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唐代的神都洛阳出发,沿万里丝绸之路折返西方自己的国家。

这幅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人写实画作,生动、客观地反映了当年丝绸之路“商贾贸易往来络绎不绝”的雷人盛况。

牵驼出行图

丝绸之路图片描绘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塑像

丝路上出土的汉代匈奴金怪兽

山西大同出土的玻璃小钵,带有中西文化交流的浓郁色彩

3

秦朝、西汉、隋唐“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应该是西安。

在秦、西汉的200余年历史中,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在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的全盛时期,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大城市。

当时的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至盛唐时期,长安发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据史学家统计,唐长安城鼎盛时期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古代罗马城的7倍),常住人口高达185万,流动人口51万。

唐长安的人口中,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

而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后再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由此,唐长安成为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荣耀跻身8世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会。

多种史料典籍的客观反映也让人们不难看出: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应该并列为西安/洛阳。

西安钟鼓楼夜景

日本奈良藏唐代大宝花纹锦袋

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驯马俑和舞马

4

“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说法并不十分精准,容易造成“排他性”、“唯一性”的曲解,值得商榷,不如说成“丝绸之路东端中心城市”。

洛阳地区曾是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个亚洲最大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后来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此,隋唐大一统王朝并立东都与此,先后历经千年。

而西安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建都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无疑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毫无疑问的,但它并非是唯一的起点(原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洛阳与西安等于是在远古时期西部黄土高原与东部冲击平原之上,形成的两大政治圈、经济圈和文化圈;中国古代南北民族融合、中西方丝路贸易、文化交流的枢纽、中心城市。

其实,堪称“双子星”、交相辉映的洛阳和西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东端中心城市”。他们独具风采,魅力非凡,光耀千秋,不愧为中国古代璀璨历史长河中的两颗熠熠生辉的瑰丽明珠!

丝绸之路出土的马踏飞燕

丝路另一端的西方古城遗址

丝路上的阿拉伯古城

隋唐时期的洛阳应天门

相关推荐